出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
—以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为例
2022-02-10王韶稳
程 兵 王韶稳 吴 雷
(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合肥,230071)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出版作为文化传播重要手段,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各出版机构借助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果,推动出版融合,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提升了宣传效果,让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广、更深、更响亮。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更是从国家层面助推出版繁荣。
1 “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概览
1.1 基本情况
依照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7月颁布的《有声读物行业技术标准》,有声读物(audio book)是指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声音出版产品。在技术的推动下,有声读物因其极大的便捷性和声音表达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随着出版业的深度融合,有声阅读已从纸质阅读的补充方式,变为国民阅读的新选择。据《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报道,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整体营收规模达415.7亿元,其中有声阅读营收规模85.5亿元,人均有声书阅读7.08本,较2020年增长12.4%。在有声读物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声阅读市场也存在着资源分散、内容良莠不齐、不重视版权等问题。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18年开始组织实施“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该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优秀项目的示范作用,引导行业切实把出版传播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出版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有声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推动有声读物行业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1.2 申报重点
2018年和2019年的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优质有声读物的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有声读物阅读氛围。重点扶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学的当代解读、展示中国智慧,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经典文学类有声出版产品。入选项目名称的关键词多次出现“名家经典”“四大名著”“论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等。2020年在原申报基础上增加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反映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成果,抗击新冠肺炎,原创经典有声童书等申报重点。2021年的申报重点包括五方面: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展现人民群众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信心面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综合来看,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实施的最初两年,主要是为了提升优质有声读物影响力,营造有声读物阅读氛围,重点支持的是经典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入选数量相对较少。自2020年开始,该工程重点在引导有声读物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申报重点也增加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建党百年、讴歌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内容。
1.3 申报和入选情况
自2018年该申报工程实施以来至2021年,共确定入选项目112个。2018—2019年,申报数量相对较少,每年也仅有10种项目入选。2020年申报数量猛增至694种,入选数量也增长至55种。2021年的申报和入选项目数有所回落,分别为495种和37种[1]。
从入选单位情况来看,累计共有91家单位入选过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85家为传统出版单位,6家是具有网络出版服务资质的单位。入选项目最多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含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共有5种入选,入选项目数量在2种及以上的单位共18家。中央级出版单位以其相对优越的资源在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共37家单位入选项目58种,入选品种数占比超过50%[2]。
从入选项目主题来看,随着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决战脱贫攻坚、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新时代等主题内容列入了申报重点,入选项目呈现出明显的主题性和时代性[3]。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是一大特征,2018年入选5种占比50%,2019年入选8种占比高达80%。2020年以来,申报重点虽逐渐丰富,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仍然保持了一定比例,如2020年入选25种,占比45%;2021年入选11种,占比30%[4]。
在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推动下,有声读物市场越来越意识到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技术创新,提高原创能力,主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美好情感融入有声读物的创作中。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下焕发出活力和生命力
2.1 创作主体多元,传统机构与新兴机构的创作力竞相绽放
申报主体全覆盖。“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申报通知指出,申报主体为“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具有出版资质、音像电子制作资质或网络出版服务资质的单位”。申报主体范围覆盖图书出版、音像出版、电子出版及网络出版服务单位全出版形态,笔者从国家新闻出版署提供的“从业机构和产品查询”,图书出版单位584家、音像出版单位404家、电子出版单位328家、网络出版服务单位933家,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主体有2000余家。从历年来入选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112个项目实际情况来看,累计共有91家申报主体单位,涵盖了传统的图书出版单位、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网络出版单位以及音频制作与服务单位等机构。与图书、音像、电子、游戏、网络文学等单一形态的出版申报主体相比,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紧扣“出版”本质,打破了申报主体的身份界定,全覆盖的申报主体体现了“融”的理念。
创作主体多元化。随着有声读物的迅猛发展,创作队伍已极大丰富。创作者来源主要有传统专业机构、新兴机构以及个体创作者,其中,传统专业机构包括出版机构、广播电台及新闻媒体。许多出版机构特别是音像电子类出版单位不再仅仅扮演出版的角色,而是主动出击,或自主原创或合作生产,以期实现双效统一。传统的广播电台更是充分发挥“声音”的优势,积极投身到有声读物的创作中,成为有声读物创作的主力军。有声读物精品工程中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矛盾文学奖精选有声作品集》,就是由北京广播集团有限公司创作并申报的。新闻媒体利用新技术手段,在微信客户端除用声音播报新闻外,也纷纷推出人文、社科等有声阅读内容。新兴机构一方面指拥有网络出版服务资质的互联网平台,另一方面指致力于有声读物创作的专业文化公司,此外还有垂直领域的文博机构。喜马拉雅、懒人听书、蜻蜓等互联网平台和凯叔讲故事、樊登读书等内容生产公司和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博机构共同构建了有声读物的坚实基础。在科技及政策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个体创作者开始进入有声读物领域。据喜马拉雅数据显示,2020年仅喜马拉雅就拥有活跃内容创作者520万以上。艾瑞认为,内容创作者整体从业规模应该已达千万量级。这些创作者犹如星星,缀满了天空。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权已进入公版领域,内容生产上,无论是二次还是多次创作,都不必支付稿酬;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更易于创作者选择,因此在创作主体多元化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声读物创作优先考虑的素材。
2.2 内容挖掘精准,通过受众、作品形式和主体来充分阐发中华文化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精品旨在用有声的方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坚定文化自信、表达中华文化理念,阐发中华文化价值,逻辑主线清晰且精准。
受众上以面向青少年构建入耳入脑入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体系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精品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为青少年群体量身定做的,如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声声入耳—少儿国学系列》,精选丰富的经、史、子、集等国学知识和衣、食、住、行等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孩子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力出版社的《春秋少年风云传》则是以小说形式,将春秋时期的思想、人物聚于一体,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孩子们,展现国人智慧、勇敢、宽厚、进取的精神面貌。其他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莫言给孩子的100堂文学课》、中国唱片总公司的《北京童谣》、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完美世界网络技术公司的《创新有声儿童版西游记》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项目均以青少年读者为受众,用精湛的内容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文学艺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作品题材上以易于创造性转化的文学作品有声读物为主。分析4年入选的数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精品中,文学作品超6成,如小说类有《春秋少年风云传》《权威定本四大名著有声读物》《矛盾文学奖精选有声作品集》《创新有声儿童版西游记》等,其中《大秦帝国》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根据同名畅销历史类小说改编,由一批“国字号声音”领衔主播,上线喜马拉雅后,连续位居“年度经典名著Top10”。诗歌类有《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诗话湖泊》《少儿乐唱古诗词》《中华之美:许译中国经典诗文集系列有声读物》等。其中《中华经典诗词分级诵读》由教育部语用司委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组织专家科研攻关,实现对中华经典诗词的科学分级,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进校园的重点用书,双效凸显。此外还有散文随笔类,如《莫言给孩子的100堂文学课》《经典文学音频文库:“布老虎”听书》《“故事中国”有声读物系列》《古典音乐故事》。这些承载了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能让读者受到恒久的文化熏陶。纵观以上有声读物精品,不难发现,出版社选择了更易于创造性转化的题材来进行二次创作。相比于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等内容,人文类更加适合用声音来传播,将躺在书本上的文学知识,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
作品主旨以展现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精神”有声读物为主。纵观四年来入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一不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无一不是以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为着眼点,无一不是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为落脚点。入选项目有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系列》《中国文化ABC:山水与建筑》,有讲述中国文明的《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了不起的中华文明》,有彰显中国精神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以及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不起的熊猫宝贝》等[5]。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创作者的手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用有声读物的新型表现形态,在坚守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表达了对民族根与魂的坚守。
2.3 产品形态立体,声音和文字、图像深度融合共同表现中华文化之美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视觉”,文字和图像作为主要表达符号,占据了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传播史。声音这种表达符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用来传递语言、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有限,留存时间有限,因此在技术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人类更多选择了文字和图像这两种表达符号。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声出版成为可能并迅猛发展,“耳朵经济”随之诞生[6]。有声读物是以声音为核心,对文字内容进行再创作,其实质是文本+声音的双效加持,更具兼容性和感染力。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参考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创作的《少儿乐唱古诗词》为例,该有声读物遴选100首古诗词,以名家领唱、歌曲伴奏、诗词诵读与朗读、诗词课堂师生对话及精美插画等形式,将古诗词立体化呈现给青少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精选多个主题,如正气浩然、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等,以经典原文、背景知识、典型故事、名家讲读的融媒体形式呈现给读者。有声读物在不摒弃纸质出版的同时,依靠新技术手段,给出版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文字、图像与声音三大符号体系深度融合”,使得产品形态更加立体。
2.4 应用场景多样,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让中华文化更方便触达用户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19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有32.7%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较2020年的31.6%提高了1.1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国民加入到有声阅读之中。究其原因,应用场景多样化带来的便捷至关重要。国家新闻出版署对有声读物的定义是指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声音出版产品。这个定义已经完全摒弃了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传统物质介质,即有声读物既可以被容纳在以上介质中进行传播,也可以用纯数字的方式进行传播[7]。传播介质的数字化极大解放了有声读物的传播途径,大大拓展了用户的应用场景。如智能手机的应用,让有声读物不受时空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听”;智能车载装备,让开车一族可以在驾驶期间实现阅读需求;智能家用电器、智能音箱等让用户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享受声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让有声读物突破时空限制,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抵达用户,在满足普通用户的同时,还兼顾了老年群体、视障群体等[8]。
项目实施以来,在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的引领下,有声读物涌现出越来越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有声读物机构更加关注品控,有效推动了有声出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发展越来越健康成熟,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得到较好体现。与美国在有声出版领域有代表性的奥迪奖(Audie Awards)相比,中国有声读物呈现出“精品化、智能化、场景化”[9]以及“导向正确,内容创新,思想、学术、文化、技术和艺术价值融合的有声读物精品化出版模式”[10]的特点。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的展望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战略谋划、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加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实施意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精品出版指引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3.1 优质内容挖掘的持续性
一是品类将更加丰富。分析4年来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数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类还不够丰富,题材多限于人文领域,尤其以文学作品为主。涵盖核心思想、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涉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题材的有声读物还需要进一步激发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古籍类出版社目前还尚未有作品入选。随着更多彰显主流价值、富有文化内涵、产生广泛影响的有声读物项目的出版发行,将会有越来越多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优势的创作主体参与到有声读物精品工程的建设中来,会整合、带来更多的题材及优质内容,创作出更多精品。
二是时代内涵将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将在扬弃继承中发展前进,在转化创新中焕发新貌,“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1]。
3.2 表达方式改进的兼容性
一是更加突出“声”情并茂的内容。“有声读物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是因为声音的情感性和艺术可感性,与文本、技术相融合,在读者中引发强烈的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在遣词造句时就极具美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声音,利用技术手段,让声音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彰显文字的张力和情感,创造听觉审美,会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给阅读者带来沉浸式的感官盛宴[12]。阅读者通过声音,能够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越能表现内容精髓、越能发挥声音优势的有声读物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是更加凸显“融”为一体的形态。出版融合发展,正在充分挖掘满足出版融合发展业务需要的各类适配技术,促进文字、图像、声音三大表达符合的深度融合,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打造“融”为一体的新产品[13]。有声出版作为出版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正在积极探索与其他出版形态的有机结合。有声读物既可以作为独立的数字出版产品附载于各类互联网平台,又可以与图书结合,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立体3D版发音书《西游记》,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把故事、插画、纸艺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并录制有80集音频内容穿插于书本的每一页,从而使图书变成了场景,看、听、玩一体,是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有机结合体。此外,有声读物也可以与智能穿戴设备、VR技术等结合起来,营造沉浸式、场景式阅读空间[14]。
3.3 传播效果触达的有效性
有声读物作为出版的形态之一,其本质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文化产品。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才能起到宣传、教育、涤荡心灵的作用,束之高阁、藏于深巷的出版物显然只能孤芳自赏。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在遴选时,非常重视申报作品的到达率、阅读率和影响力,双效凸显的有声读物才有机会入选。《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贴近读者,增强服务意识,适应网络传播分众化、差异化趋势,探索通过用户画像、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充分把握数字时代不同受众群体的新型阅读需求,推出更多广为读者接受、适合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相信有声读物的创作者会高度重视,推出更多一“鸣”惊人的好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不断挖掘优质内容,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对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文素养、审美趣味、情感追求,表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气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发展永远的主线。
注 释
[1]数据来源:https://www.nppa.gov.cn/nppa/channels/279.shtml
[2]数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通知公示内容整理:https://www.nppa.gov.cn/nppa/channels/279.shtml
[3] 王太星.从有声读物精品看主题出版融合发展新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21(12):16-18
[4] 数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通知公示内容整理:https://www.nppa.gov.cn/nppa/channels/279.shtml
[5] 张建凤,吴滤.生态再造:创新主题出版有声书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基于建党百年主题有声出版物分析[J].出版广角,2022(1):23-68
[6] 冯闻文.以耳代目:早期有声书的发明及其在中文世界的回响[J].出版科学,2022,30(1):108-113
[7] 岳鸿雁,戴力农,于钊.有声阅读平台用户的电子空间认知特征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2(2):35-40
[8] 姜泽玮.内容、形态、场景与满足: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研究——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与“微信听书”为中心[J].出版科学,2021,29(5):31-40
[9] 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OL].[2021-09-10].http://www.chuban.cc/yw/202110/t20211027_17228.html
[10] 孔雅洁,陈丹.中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与美国奥迪奖的对比分析[J].新阅读,2021(8):58-61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OL].[2022-0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2] 吴瑶.具身性、物质性与互动性:有声阅读可供性实践的三重面向[J].编辑之友,2022(3):13-20
[13]范雨竹,周安平.全域知识的语言超市:有声读物功能价值新谈[J].中国出版,2022(6):35-40
[14]王正祥.智能音箱有声书布局和用户收听特征研究[J].出版科学,2020,28(3):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