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引领导向下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2-10张宇鹏明艳春
张宇鹏,明艳春
(佳木斯大学 a.审计处;b.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随着中国全面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组织形式的经营实体都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与更高的要求,而与庞大与复杂的需求相比,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仍存在不够匹配的情况,供需之间量差与位差的矛盾仍较为突出,这也对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应对会计就业人才市场的深度需求,如何以会计就业引领为导向,做好新时代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是新时代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缺乏融汇整合,对整体财务观念理解不到位
目前会计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已较为全面,以会计课程为核心,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等各类相关课程,但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条块分割的情况,缺乏各类相关课程的融汇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
为了毕业后更好地应聘与就业,在校生也都在力所能及地准备各类职业资格考证。尽管各类考证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领会与学习,但客观上一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痕迹与套路,与实际会计工作对业务知识的需求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拿证”而学习和考试,主客观上,都没能将这种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需要联系起来。在现实工作中,会计工作是一项需要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业工作,具体工作案例在书本中未必有完全相同的模版,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对专业原理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更要有触类旁通的学习力、分析力、判断力与领悟力,要有全视野、多角度思考具体业务的能力。只是照搬照抄书本中的例题,是解决不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
另外,毕业生进入工作环境后,普遍存在对自己所面对的业务缺乏最基本的熟悉度问题,对“业财融合”的理念缺乏理解、或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没有对所面对的业务工作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财务会计工作则不能真实、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态,不能更好地发挥通过财务工作协助主干业务的成长与发展的作用。
2.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化现象,对小众需求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方向主要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潜在需求对象;所针对的业务类型,仍局限在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方面。不能否认,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形式,需求量最大,受众面最广,同时公司相关会计准则相对较全面、难度相对较大,如能够熟练掌握有关公司的会计业务,其他领域也较易自学与拓展。因此,首先可以肯定,专业培养上,针对各类公司和传统生产销售这一主要培养方向是有必要的。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需求方的门类可谓多种多样,如政府、公益组织、外贸、农林、金融、房地产、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组织等等。各专业门类的需求,都有其独特的行业特色,尤其新兴行业。这就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而且,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现实要求往往是,既要尽快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又没有太多时间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这就对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即除了专业知识标准化输出之外,需要更多地考虑到规模并不算小的“小众需求”。
3.专业知识学习存在滞后性,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及时
目前各类经济业务的发展与变化非常迅猛,客观上会计业务必然对应与时俱进,相关会计政策法规及补丁持续性更新出台,但相应政策法规准则的解读,教材的编撰、出版与印刷本身就存在时间滞后性,学校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更新及教师对相应政策法规准则的理解研究也存在滞后性,以致在校师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学习滞后的现象。
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
部分学校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缺乏调查研究,一套培养模板多年固定不变;缺乏市场需求导向、就业反馈导向的管理意识;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乏反思与校准,培养的模式过于僵化,缺乏及时的更新与完善。
2.“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实不到位
目前高校专业教师普遍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术研究方面均有正规培训,基本都具备了较强的研究能力。但多数高校对教师是否要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不作要求,更缺乏提高教师实际财务工作能力的举措。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只是从书本中学,用书本去教,导致教学存在不够“接地气儿”的情况。
3.学生参加的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无论是在学校的实践模拟教学中,或是在相关单位的现场实习教学中,都存在条块分割、不成体系、不能有效整合的情况;存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这与实践实习的方案设计、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实际业务水平、认真程度、学习工作环境、实习单位配合度等多方面因素均有关联。同时,因实习时间相对较短、财务工作保密性等原因,使学生在实习时,也很难对实习单位整体业务流程与财务情况有较深刻的了解,很难取得足够的收获。
4.缺少跟进学习新知识的有效机制
部分教师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缺少对最新政策法规跟进学习并主动融入教学的意识;师生都缺乏拓展知识外延的主动性;获取新知识的渠道过于单一;对跟进学习的时间安排与进度管理完全没有计划。事实上,尚未有效建立健全跟进学习的管理、反馈与监督机制。
三、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1.借助各行业实战领域会计人才力量,提高实践实习环节的培养实效
可通过学校顶层制度设计,合理规范地聘任社会各领域的会计岗位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复盘业内案例、带着学生走业务与财务流程、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真人现场互动讲座,或录播经典、反复推演等多种渠道,积极探索师生反馈效果良好的各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实战能力培养。
2.坚持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培养导向,做好培养模式的精准细分
学校在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未雨绸缪,要坚持以市场需要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主动加强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可考虑借鉴部分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中期即可为会计专业学生积极谋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与定向合作培养,较早切入业内细分领域,提高专业性技能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即便无具体合作培养协议,也应充分考虑小众细分的专业需求,如学生要立志考公务员,政府会计制度、预算决算财务体系则应尽早接触和学习;如学生属意外贸公司,则应对国际会计准则偏重学习与研究。学校应加强图书资料更新,主动开设辅修专业及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应用型讲座、论坛,自录或购入优秀的网络点播课程等教育资源,推进各相关高校间课程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手段,满足有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其更早地“术业有专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亦有利于其职业发展。
3.树立终身跟进学习的正确理念,确保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
会计专业的政策法规与相关知识更新较快,这就对培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都提出了必须及时跟进学习的客观要求。这势必要求这一专业的师生,要有主动跟进学习的意识,要密切关注财政部会计司、税务总局、省财政厅会计管理局等各类业务主管机构的官方网站、公众号或小程序,对相关会计准则的解释、有关政策法规的说明及修订,要及时跟进学习与研究,特别是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部分,更是要精思细学;要关注业内同行的相关资讯及创新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优秀工作成果与经验,及时补齐自身业务短板;要加强毕业后的后续教育和职业实践,通过学术会议、座谈研讨、面授辅导、会计网校等多种方式渠道,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会计实务的发展变化,持续保持和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四、结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未来市场需求巨大。但与此同时,需求趋势却是门槛不断提高,只有专业知识储备足、学习更新能力强、动手实操技术好的专业人才才会越来越抢手,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专业应用型人才后续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只有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探索、提升整体素质能力、深耕专业领域技能,才会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