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赋能人口较少民族乡村振兴研究*
——以赫哲族为例

2022-02-10陈学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渔猎鱼皮鱼骨

陈学军,郭 莹

(佳木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一、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起源和主要内容

(一)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起源

赫哲族虽然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但是其历史绵延久远,据考古发掘资料考证,赫哲族渔猎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新开流文化(地处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畔)。赫哲族是一个擅长捕鱼狩猎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濒水而居,祖祖辈辈在东北边疆三江流域的江河湖汊捕鱼,“从赫哲现在所居的地域上考察,隋唐时的黑水靺鞨,当为赫哲的远祖。”[1]从历史上看,在原始的渔猎经济条件下,赫哲族捕鱼狩猎仅限自家食用,传统的渔猎工具生产效率并不高,而且赫哲人长期信奉萨满教,族人敬天惜物,感恩自然,对自然界从不苛求。原始的渔猎工具与质朴的萨满教信仰维系着赫哲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千百年来,赫哲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二)赫哲族渔猎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饮食文化。赫哲族在饮食上习惯吃鱼,尤喜食生鱼,在他们看来原汁原味更能体现食材之鲜美。赫哲族的食鱼习俗,如刹生鱼、炒鱼毛、鱼刨花、烤生鱼片等,均带有浓厚的渔猎文化的色彩。[2]赫哲人常年捕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季,他们都能燃起熊熊篝火,在江岸边直接制作、食用各种鱼类。赫哲族有一整套娴熟的吃鱼技艺,生吃、熟吃、煎炸焖炖,可根据鱼的种类研制出不同的吃法。赫哲人最喜欢吃大马哈鱼,简单的汆鱼丸、鱼子酱对于赫哲人来说都是美味佳肴,早先的赫哲人甚至用吃大马哈鱼的次数来计算岁数,由此可见渔猎文化対赫哲人生产与生活影响之深远。

第二,服饰文化。东北三江流域处于中国高纬度地区,气候条件不宜种植棉、麻作物[3],而赫哲族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用鱼皮制作衣服,因此被称为“鱼皮部”。鱼皮衣轻便保暖、防潮耐磨,尤其是在东北寒冷的冬季也不会硬化结冰。据赫哲族艺人介绍,制作鱼皮衣时首先要将剥取的鱼皮晾干,然后进行鞣制使其变软,剪去皮张多余的部分,在鱼尾处剪成三角形与另一个鱼尾交错,拼接成一张完整的皮料,之后再根据需要缝制成衣。如今鱼皮服饰已逐渐符号化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象征[3],鱼皮独特的天然纹理与色彩宛若水墨画,柔软的材质贴身保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赫哲族鱼皮衣已经不再作为赫哲族的日常服饰穿着,而是演变成为一种艺术品收藏于博物馆中,它不仅见证了赫哲族悠久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宝贵的文化财富。

第三,工艺文化。早在1994年赫哲族艺人创作的鱼骨工艺品荣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殊荣。每一幅鱼骨画在制作时都需要艺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了保证鱼骨画创作的效果,首先要提取出一根根完整的鱼骨,再将鱼骨进行挑选和晾晒;一支蜡烛、一个胶棒,适当地打磨,恰到好处的拼接,一片片鱼骨便可化身为活灵活现的蝴蝶、仙鹤。形态各异的鱼骨,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粘贴成画,仿花鸟虫鱼之形态,保其神韵,整幅画由鱼骨构成,显示出鱼骨原貌之天然美,画虽为骨,不失特色。除此之外,鱼皮画、鱼皮剪纸、桦树皮画等工艺也都展现了赫哲艺人卓越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渔猎文化对赫哲族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赫哲族乡村经济发展

以渔猎文化资源作为赫哲族乡村振兴的支撑,一是可以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依靠文化建设可在更深层次挖掘赫哲族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赫哲乡村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吸引旅游者参观游览,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者消费行为带动赫哲乡村经济发展,使当地居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二是通过文化建设可充分利用其渔猎文化的丰富内容打造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促进赫哲族乡村产业结构由原来的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结构,促使赫哲族乡村产业结构的配置趋于合理化,保证赫哲族聚居区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新型人才,增强赫哲族乡村发展动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4]通过加强赫哲族乡村文化建设,一是可以利用先进文化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指导,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改善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头脑中的新发展理念,确保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为促进乡村振兴培养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和创新型人才。二是依托文化建设促进赫哲族群众熟悉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赫哲族文化自信。有了坚定的文化信念作为精神支撑,可以促使青年人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纾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难题,助力赫哲族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凝聚乡村人气,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三、赫哲族渔猎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缺乏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保障

赫哲族渔猎文化源远流长,人称“通古斯之雄族”[5]。但是伴随着赫哲族生产方式的变迁,赫哲族渔猎文化日益式微,民族文化传承形势岌岌可危[3]。比如不少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以及为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纷纷移居城市或外地,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年人。由于人体的各项机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致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无法与年轻人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相比也有很大差异,老年人思维方式已经趋于定型,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远不如年轻人灵活,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壮大民族文化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虽然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城乡生活水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乡村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度也不及城市,所以即使是留在乡村的村民也不愿意后辈继续生活在乡村传承其手艺,这使得赫哲族渔猎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二)民族文化研究深度与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所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所以其民族文化不便被人们广泛了解与深入研究,不利于赫哲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民族文化知名度不高,公众的关注度有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民族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信息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导致赫哲族渔猎文化无法被广大群众所熟知,知名度不高,以致于逐渐与当今社会生活相脱节。

四、文化赋能赫哲族乡村振兴路径

(一)促进赫哲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针对赫哲族渔猎文化面临的困境,如何使渔猎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诚然,包括鱼皮服饰在内的赫哲族民族文化事象是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瑰宝和重要象征[3],但渔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与渔猎文化相适应的传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变迁的今天,墨守成规只会陷入民族文化发展的死胡同,世易时移,民族文化也应应时而变。对待传统渔猎文化应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尤其要注意“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6],充分展现渔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发展性。既要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又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赫哲族渔猎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开发赫哲族文创产品,创建民族文化品牌

赫哲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例如“鱼皮工艺、兽皮工艺、桦树皮工艺、编结工艺、木器制作工艺、骨角器制作工艺、图案工艺等”[7],其中鱼皮衣、鱼皮画、鱼骨画、鱼皮剪纸、桦树皮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赫哲族艺术品不仅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陈列在博物馆、文化馆中展出,而且被视为具有重要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摆放在人民群众家中。为了更好地开发赫哲族文创产品,创建民族文化品牌,首先,要进一步做好赫哲族地区博物馆、文化馆的相关改造工作,例如可在博物馆、文化馆内设置特定区域,安排民间艺人现场制作鱼皮画、鱼骨画等手工艺品,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赫哲族渔猎文化的活态传承,而且使参观者在观赏博物馆展品的同时还有机会直观地欣赏与了解其制作过程,增强参观者的文化体验深度。其次,要将博物馆、文化馆的赫哲族手工艺品展览、制作、销售、教育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起来,让旅游者在参观博物馆后还可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到鱼皮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并可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带回家中,以此提升工艺品的附加值和纪念意义[2],从而带动手工艺品的销售,提高当地群众收入,进而达到推动赫哲族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再次,将VR等多媒体与数字技术运用到赫哲族地区博物馆、文化馆升级改造中,建设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馆,把赫哲族博物馆、文化馆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使其成为吸引游客进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卖点。

(三)增强赫哲族群众与广大公众的渔猎文化保护意识

首先,通过组织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或熟悉赫哲族渔猎文化的志愿者,定期开设赫哲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知识讲座与培训课程,例如赫哲族语言传承交流课、鱼皮工艺制作培训课、桦树皮工艺制作培训课等,丰富人们赫哲族文化方面的知识,提升人们对赫哲文化的兴趣,提高群众赫哲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能,增强赫哲族群众与广大公众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其次,通过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参与赫哲族传统手工艺制作,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手工艺品,这不仅有利于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民族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赫哲族渔猎文化的传播,把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种子埋在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民族节日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是集民族文化展演、体育竞技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活动极具民族特色。赫哲族聚居区各地方政府可以此为依托,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积极宣传推介赫哲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赫哲族聚居区文化宣传部门还应做到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尤其是在举办重大宣传推介活动时赫哲族聚居区文化宣传部门需要加强联系,对活动策划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进行细致说明,层层落实,形成赫哲族各大聚居区共同推介、共同策划、共同发展的合力。通过大力宣传“乌日贡大会”等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大活动,提高赫哲族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赫哲族文化活动的欲望,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进入赫哲族乡村,参与赫哲族民族节日等文化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扩大赫哲族文化的知名度,增强赫哲族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赫哲族地区乡村振兴。

(五)突出赫哲族聚居区基础设施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精神层面的文化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彰显。除了对渔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外,赫哲族地区还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为了实现赫哲族乡村振兴,有必要对赫哲族乡村文化的展示空间进行再创造,例如赫哲族乡村道路标志牌、路灯和民族特色村寨都可通过合适的外观设计展现其渔猎文化的精髓。在这方面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该村邀请艺术创作者对赫哲族村寨房屋外部进行墙绘,将赫哲族的渔猎生产方式、传统节日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以一种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赫哲族村通过给赫哲新村民居彩绘桦树与赫哲族民俗风情图案,展现了渔猎文化的丰富多彩。此外,还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对赫哲族乡村村容村貌建设工作的指导,合理规划乡村布局,使赫哲族渔猎文化元素在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扬光大,营造民族特色文化浓郁的乡村建设氛围,从而促进赫哲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满足赫哲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需求。有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基础,有利于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增强文化自信,促使赫哲族群众愿意留在家乡,助力乡村建设,实现赫哲族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渔猎鱼皮鱼骨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多层螺旋CT在食管鱼骨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奶奶爱拼鱼骨画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