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社会网络流行语性别文化景观

2022-02-10王昭晖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太原030009

名作欣赏 2022年36期
关键词:流行语气质景观

⊙王昭晖[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太原 030009]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晚期”,进入了一个与生产型社会全然不同的消费型社会。极度的物质繁荣之后出现了生产过剩,商品不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成为一整套产品的一部分。人们购买商品,不再只因为它的使用价值,甚至使用价值还在其次,更多是因为商品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商品所蕴含的“身份”“风格”“时尚”“个性”等象征价值,即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他指出:“消费型社会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 消费社会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消费,甚至是人们的身体、欲望、休闲等生活领域,媒体在这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时代的高速运行,催生了许多新生事物,例如新兴媒体,微博、微信等,而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则引发了网民们一次次的话语狂欢。人们不知这些流行语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仿佛那些俏皮的、幽默的、时髦的话语一夜之间红遍大街小巷,不胫而走。而这些流行语如同走马灯一样,往往是一波语义未通,另一波已经涌入人的眼前,它们和其他各种类型的视图影像一起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道道靓丽的社会景观。

至今为止,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界定,学界没有一致的定义,也没有太多学术著作对此有一个相对客观、深刻的辨析。而时代造就了语言,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语言,语言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生活中,网络流行语往往凝结了这一时代人们的心理、情绪,是一种时代情绪的表达。网络流行语消解了人们的焦虑,释放了人们的压力,从而演变成一次又一次的网络狂欢。这些网络用语的流行,不只是人们的精神释放和话语狂欢,同时反映了人们内在的文化需求、社会心态等。本文择取了2000 年至今的一些大众熟知、流行广泛、有性别倾向的网络流行语所形成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

一、男色流行语的欲望消费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多元化的商品提供给受众新奇、多样的体验。时下博人眼球的便是男色消费时代的到来,性别已然成为博取受众眼球的一种新商品,天然地孕育出一种商机。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一种性别的属性,开始想要探索更多样的性别体验。一直以来,女性处于被看、被消费的地位,而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得男性也成为被观赏、被看的对象。从早些年的日韩明星到时下的男性美妆博主,各种男色消费、男色经济应运而生。例如适合男性的护肤品,甚至美妆应运而生,给这些化妆品代言的男明星们以其精致的妆容、俊朗的外形、阴柔的风格深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于是,一波男性气质流行语正吸引着一大批受众,尤其是女性受众的审美需求迅速蹿红。本文列举一些广泛流传且知名度较高的流行语进行说明,例如“小鲜肉”“老腊肉”“国民老公”“暖男”“老干部”“高富帅”等。几个流行词与社会传统的性别文化对男性的关照恰恰相反,传统性别文化中的男性要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性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支柱,是整个家庭的担当,他们被赋予了坚强、有担当、有责任的品格。男性更多是以担当国家、民族、家族使命的形象出现,因此,男性常常以大局为重,很少关注个人外在的细节。而过渡到消费型社会,人们开始注重消费商品,注重的是商品外在的状貌,甚至消费的快感已经淹没了商品本身。这已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景观、新的风尚。人们在消费的快感中沦为外在颜值的奴隶。自然,男性在消费型社会被关注外在,不断被修饰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这些男性气质的流行语是在赤裸裸地“炫色”。“小鲜肉”让人联想到水嫩多汁的肌肤,重在“鲜”;“老腊肉”虽没有“小鲜肉”那么秀色可餐,但也充当着性感的诱惑,且“腊”是富有生命经历和质感的形容,成为年纪颇大男性的自嘲;“暖男”是近期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流行词,没有传统性别文化对男性的大局规范,却处处表现出细节处的关照体贴。可这样的一个流行词常常会和“中央空调”等词联合使用。“中央空调”即指所有人的“暖男”,而非用情专一的“暖男”;“高富帅”则代表着女性心目中的理想对象:高大英俊、富有多金、用情专一。

这些“男色”流行语的兴起和“男色经济”的到来密切相关。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所以不同类型的男性便呼之欲出。而这些男性流行语既是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的“能指”和“所指”的合体,又是鲍德里亚的“意指”与“价值”合谋的结果。这些男性流行语意义的生成在于他们即是这种类型的男性,又同时与其他类型的男性相对比才能产生存在的意义。男性流行语恰似标在商品上的名称,可以让有欲望、喜爱它的人们使用,又是德波景观社会中的一道景观,成为一种意象统治。不管你是什么气质类型的人,总能找到一款属于自己的类型,并附上标签。

二、女性气质的繁复到贬词新解

消费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横幅于摩天大楼上的各种广告牌、商品标语。广告牌上常常是那些精致妆容的女模特、城市购物中心的女性化妆品专柜、靓丽的女性时尚衣橱以及穿梭其中的气质白领和商界精英,她们代表了这个时尚的、物化的世界。女性从历史地表之下一跃成为消费社会的主角。从传统性别印象中的“贤妻良母”到气质繁复多元的女性形象,从历史“无言”到成为消费社会的主导,女性到底拥有了话语权,还是依然处在“被看”的地位?

同样,这里列举一些耳熟能详的女性气质类型来进行考察,例如“萝莉”“小清新”特指一些可爱、娇小、温柔甜美的小女生;“萌妹子”“软妹”常常指那些温柔、可爱、单纯的女生,当然重在“萌”;“御女”“熟女”“女王”“女神”一般指气场强大、较为成熟、能驾驭或者处理很多事物的女性;“森女”指的是那些喜欢简单、自然生活的女人,她们不过分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崇尚慢节奏的生活和精神自由;“文艺女青年”属于小众女性,指那些不走寻常风格,较有文化气息的女性;“白富美”“黄金剩女”多指婚恋市场中多金、貌美的优质女性;“白骨精”则特指“白领、骨干、精英”的优质职场女性。

这些多元化的女性气质流行语就像琳琅满目的商品一样,丰富着人们的想象。对于每种气质类型尚来不及解读,便跟着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气质类型。她们同男性性别语一样被人们不断标签,又不断遗弃,展现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精神。消费社会以女人的审美为主,更多是以女性的口味来开发消费品,女性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主力军。

从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意味着社会不再单一地以生产为主,生产不再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决定生产,生产让位于消费,女性作为消费的主体出现,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性别权力已经发生转移。消费型社会让本来处于“被看”地位的女性有了更多的选择,女性的审美不仅影响自身,还影响周围的人,女性气质多元化地呈现在消费型社会,得到更多倡导和展现。在消费社会中,女性的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那么女性由话语的边缘开始进入话语中心了吗?女性“被看”的历史地位真正改变了吗?的确,消费社会消费者是中心,虽然女性在各方面的选择比传统的女性要多很多,消费社会也在不断以女性的审美和需求为开发对象,女性在消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逐渐凸显,但这并不代表女性话语地位有很大的改观,女性也没有摆脱“被看”的社会地位。不得不说,各种媒介最博人眼球的依然是“美女经济”。消费社会中通过媒介造成的各种景观,使得人们沉溺其中,忘却自己真实的需求。最终操控这一切的是制造各种消费景观的资本,是商家在根据市场需要打造不同的消费品,最终获利的是商家。消费过程中女性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主导者,但同时也是“被看者”,女性在这一过程中作用和影响力增加了,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流行语也在迅速不停地翻新着,同时,意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出现了意义新解的语词,例如“白莲花”这个词。所不同的是,“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是高洁之意,君子象征,“白色”又是纯净之意,可在这里不再具有纯洁之意,而是欲指那些心口不一的女性。

从女性气质流行语的繁复到贬词新解,的确让我们看到女性话语权力的改变,但这些并未使女性摆脱“被看”的历史地位。女性既是消费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消费社会中最主要的消费品。

三、双性或中性流行语的迅速蹿红

消费社会中的性别流行语除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统一的男性、女性的词语以外,还有一些是处于交叉地带的中性或是双性性别的流行语。“人们对女性或男性的界定依靠的是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印象’,这套‘社会印象’是固化的有关男女行为、穿着和交往行为的模式……”而“社会性别”(gender)是用来区别男女“生理性别”(sex)的一个概念,它强调的就是“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比如一些称呼,“×爷”“×公子”“×汉子”“×娘”“×哥”等,但这些称呼不一定是指相对应的性别。这里双性指的是一些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符的流行词,例如“女汉子”“范爷”“周公子”“戚哥”“春哥”等,这些“汉子”“爷”“公子”“哥”等本来都是生理性别是男性的称呼,但这些称呼如果用在女性身上,即形容女性身上的男性气质,例如慷慨、豪气、仗义等。而“娘”是女性称呼用语,“伪娘”“娘炮”是指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伪娘”一词最初源于“ACG”中男性装扮成女性,能够掩盖男性特征,显示女性特征的一种装扮。“娘炮”则是性别属于男性,而心理属于女性的一种人格气质。

这些双性、中性流行语最大限度地激发、扩大了人们的审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05 年获得“超级女声”的全国总冠军李宇春,一度登上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成为当时的“娱乐事件”,而后又因为酷酷的“男人”风范被人冠以“春哥”的称号。而李宇春走红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中性风迎合了时代、市场所匮乏的性别气质,没有了笑语盈盈、温柔顾盼的传统性别印象,女人也可以齐耳短发、没有裙子、没有甜美微笑,一副酷酷的神情,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一股干练之风的男人风范,于是中性风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而最近很火的“女汉子”也是如此。“汉子”通常是对男人,尤其是对北方男人的称呼,与其粗犷豪放的男性特征相匹配。而女性通常是弱小、温柔顺从的,两者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成为很流行的双性词。双性并非指生理上的双性,而是生理性别是女,社会性别属于男性。这里根据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该词的爆红与其背后的“所指”分不开。它确指的是像男人一样干事的女性,所指的是一些像男人一样不拘小节、干事洒脱的女性。而另一个双性词“伪娘”,指的是生理性别是男性,却处处表现出女性特征。这两个词语的流行,显然市场需要是第一要素,但相类似的流行语的流行体现出情感倾向的褒贬。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关系,女性更愿意自己被叫作“女汉子”,而男性却不大情愿被别人称为“伪娘”。

四、性别权力的扭转抑或维系

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指出:“无论在何时何地,语言这东西都无法离开社会事实而单独存在,因为它是文化符号,它的内在特征就是社会性,它们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嘉璐也曾说过:“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无时无刻不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其中词汇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社会事件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词汇中留下烙印。”那么上述性别流行语的呈现,到底是性别权力的扭转抑或是性别的维系?

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有一个最著名的断言便是:“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景观”是德波理论逻辑的核心。景观原指一种被展现出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景观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和意识形态。在景观社会中,以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影视等为主导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呈现出所谓“好的东西”,使得社会呈现出一个影像化的现实异化消费社会。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人而丧失自己对本真生活的渴望和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生产型社会中,人们限于物质的短缺,对商品的需求完全由生产决定;而步入消费社会,商品过剩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决定生产;过渡到景观社会,景观的不干预原则使得原则上“它要求的态度是被动地接受,实际上它已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实现了”。在接受过程中,个体因为迷茫而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是一个纯粹的被动接受者,而这背后却是作为消费社会景观的商业逻辑。

景观社会中,“景象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物质生产虽然依旧是客观的,却是在景象制造出来的假象和魔法操控下劳作的”。在上述性别流行语的景观呈现中,虽然女性气质的流行语种类花样繁复,甚至出现贬词新解的现象,看似是社会的进步,似乎还是对女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度;虽然“男色经济”“男色消费时代”到来,使得男性也可以像男性观赏女性一样被观赏,而且当“男色”性别流行语开启人们想象空间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认同这种男性气质。当性别的包容度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种性别时,这些似乎都代表了性别权力的扭转。但其实这只是商家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只是他们为获取利益而想出的策略。人们在这种消费欲望的景观中迷失沉溺自我,完全丧失自我意识,并且心甘情愿去消费。

几千年的男权社会早已成为这个社会历史中的积淀,它不会因为消费社会或是媒介发生动摇,而女性也不会因为社会性别气质的包容就改变话语权的地位。但无论是媒介还是消费社会,即使是策略或是利益,也能看到社会在进步,整个社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构建了一种性别平等的文化价值观,这对于广大女性来说,或许是一个可以期待实现的未来。

猜你喜欢

流行语气质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沙子的景观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