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府童谣的戏谑与观念

2022-02-10李文华广州华立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名作欣赏 2022年36期
关键词:广府童谣广州

⊙李文华[广州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黄颖[西北大学,西安 710000]

童谣,即孩童的歌谣。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帮助儿童习得语言、知识和观念。童谣游戏构建了孩童与世界的第一次同步过程,成为社会的“初级社会体”。童谣多出自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社会环境,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体现,能够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变革。

广府童谣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展现着岭南文化独有的魅力。戏谑性是各地童谣尤其是广府童谣的显著特征。《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①,意为谈吐幽默风趣,不失节度。广府童谣的“戏谑性”使其富有趣味性,再加上简单易懂、节奏轻快,故而能广泛传播。

广府童谣的“戏谑性”是广州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种反映,体现各个阶层人们的思想观念。《广州民间歌谣》收集整理于20 世纪50 年代前,主要包括流行于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歌谣,其中有五百多首童谣,本文以此书的童谣为样本,试论童谣“戏谑性”的社会观念呈现及社会变革间的互动关系。

一、社会变革与童谣戏谑

明清时,广东地区出现产业化经营,农工结合转向农工商结合,出现了专门的职业水果种植、花卉种植、纤维作物种植、饮食原料作物种植、手工业原料种植、外来新兴作物种植等②。广府童谣真实地记录了这些社会变革,以戏谑的方式演绎了这种变革。

广府童谣的戏谑性是儒家尊师重道的延续。自古以来,读书科举是阶级上升的重要通道。荔湾、越秀、海珠、白云、花都等区域流传有29 版童谣《月光光》,其中5首与读书有关。如:

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白白净,打扮哥哥上学堂。

沙仓有粒珠,俾过契仔去读书,读得两年唔识字,去到塘边唱木鱼。③

唱木鱼是明清以来底层艺人的重要谋生手段。这首《月光光》以唱木鱼嘲弄读书不求上进的孩童,激励孩童向学。《字字文文》《细时好》《点虫虫》等作品强调了读书及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广府童谣以戏谑表现尊师重道,构成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广府童谣所表现的尊师重道,与“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④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广府童谣以戏谑为表,尊师重道为里,消解严肃性,增加了趣味性。如《落大雨》:

落大雨,绕辫角;先生千祈米放学。学生偷钱买菱角,遇先生返来打头壳。

作品吟唱的是学生偷钱买菱角,先生发现后惩罚学生的日常。这首童谣以戏谑表现教育儿童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易于被大众传播接受。

此外,广府童谣还以戏谑的方式弱化了教师的严肃形象。《月光光》中“捉到先生打屎忽”、《笑死人》中“笑死人,先生着错老婆裙;老婆着错先生裤,先生激到头都晕”等,均表现了人们对教师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精英儒士(师)、统治者及民众三类行动者在参与构建‘尊师’制度”⑤,广府童谣的一些歌谣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对教师的尊敬,而是对教师进行调侃戏谑与嘲弄。从清代开始,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触的窗口,频繁的对外贸易带来市场贸易经济繁荣发展,种植业、手工业者增多,职业选择多样化,家庭经济结构发生改变,部分消解了人们对教育的尊重与期待,广府童谣正好反映了这种变化。

二、社会观念转变与童谣戏谑

广府童谣《月光光》记录了近代广州农工商职业及职业生态。

月光光,好种姜;姜暴目,好种竹;竹开花,好种瓜,瓜唔黄,摘来尝;瓜唔大,摘去卖,卖到两个钱;学打棉,棉弓断,学削砖,砖对截;学打铁,铁生卤,学猪,猪蚀本,学做粉,粉爱馊,学打油;油尖短,学做碗,碗督深,学做针,针咀掘,阿弥陀佛!

这首《月光光》在粤语地区流传度较广。该作品嘲弄了在工作中挑三拣四,十分懒惰的人,并列举了当时的11 种职业。这类童谣教育儿童不能懒惰,勤劳致富,强调掌握技能可以改变人生和家庭境遇。

广府童谣还有诸多关于职业待遇的传唱。这些童谣的传唱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社会认知,成长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才。比如《一群麻雀》:

一群麻雀吱吱喳,开田掘地做到怕;摘菜淋肥实难捱,不如花地学种花。

这首童谣唱出了农民种地的艰辛,引导儿童种植市场经济作物,展示出明清以来广东花卉种产业及消费情况。《广东新语》有记载:“城内外卖者万家,富有者以斗斛,贫者以升量。”地方史志也记载曰:“光绪‘广州府志’记载花品52 种,同治‘番禺县志’记载花品有57 种,乾隆‘顺德县志’记载48 种,‘佛山忠义乡志’记载34 种。”地方史志把花品单独列出,并详细说明,表明时人对花卉的高度重视,更说明花卉在广州城市中重要的经济地位。⑥广府童谣的广泛传唱加深了孩童对职业的向往。如《两子伙计》:

两子伙计,合齐做戏。做戏唔落,唔当补锅;补锅难拉炉,唔当学打屠;打屠难扦猪,唔当学教书;教书吵耳,唔当学粜米;粜米难刮斗,唔当学刹狗;刹狗腥手,还系学毕酒;毕酒酒会酸,唔当学打砖;打砖砖会散,唔当学油伞;油伞臭桐油,唔当学打油;打油懒过撞,上山当和尚;和尚难念经,出去学当兵;当兵怕出战,开铺学卖扇;卖扇无本钱,不如学打拳;打拳手有力,还系学讨食;讨食懒挽筒,一脚踏进黄坭窿。

这首童谣将教师与做戏、补锅、打屠、教书、粜米、刹狗等手工业置于同一社会阶层。《两子伙计》所表现的社会阶层观念被傅春鸣在《广州传统童谣的审美阐释》概括为:“在20 世纪初的广州,‘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官本位意识已逐渐淡化,广州人最先从‘重农抑商’的传统樊篱中跳出,此时,务农、从商、为官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影响甚广。”⑦这种观念的改变源自教师社会地位已经发生变化。教师及其家庭成为人们戏谑的对象。如《秀才娘》:

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摘韭菜,韭菜花,种金瓜,金瓜名黄,双手摘来藏,金瓜名大,双手摘来卖。

广东人民用粤语称呼南瓜为金瓜。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的博士论文《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详细梳理了中国各省最早记载南瓜的情况。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新宁县志》卷5《物产》中有金瓜的记录。毛晋辑《六十种曲·白兔记》中李三娘的瓜园种有南瓜,李汝珍的《镜花缘》中说南瓜甚贱。此外,《红楼梦》《小重山房诗词全集》《曝书亭集》等书,均有食用南瓜和荒年以南瓜救灾的记录,可见南瓜一直是平价食物。秀才娘坐白马证明其处于较高的社会阶层,却要将没长成的南瓜摘下来藏起来和卖掉,这两种行为形成强烈对比。该童谣戏谑地唱出秀才娘虽然社会地位较高,但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广府童谣反映了职业转变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可以说是种植业者、手工业者社会阶层上升和教师社会地位下降的真实记录。

广府童谣的戏谑性成为社会观念倒推职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月光光》《两子伙计》等童谣作品中,民众以戏谑的方式倾诉职业难点。比如“补锅难拉炉,唔当学打屠”直陈在炉火前炙烤、炼铁、补锅的艰辛场面。“打屠难扦猪,唔当学教书;教书吵耳,唔当学粜米”说明教师对学生须有耐心和热情。广府童谣用戏谑的方式,表现不同职业的重难点,以幽默的语言反映出广府人民的职业选择。

随着工商业从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广府人民出现了职业自觉,制定了行业技术标准,社会各阶层肯定了手工业的职业价值。

比如《阿驼驼》:“阿驼驼,卖烧鹅,烧鹅贵,卖过世。周时无日无闭翳。”《阿桂姐》:“阿桂姐,梳髻乜。乜归东嫁老公。老公穷织鸡笼。鸡笼贵卖过世。”

这两首童谣说明手工业者掌握技能就能凭借技艺创造价值,给家庭带来财富。叶显恩在《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中阐述:“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生态、交通条件,和多种的社会经济因素,诸如人口的压力、交换关系的发达、封建生产关系的某些变化、有可供投资于农业的侨汇输入等,交相起作用的结果,从明代中叶起,商品性农业不断抬头,并且不断发展、扩大,成为举世瞩目的商品性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⑧明清时期,广府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比如东莞有基塘农业、水草种植、莞香种植等农作物种植产业,由此进一步发展成莞香加工业、草织品加工业、制糖业、烟花爆竹加工业、纺织业、造纸业、竹器加工业等产业。⑨这些产业在广府童谣中得到诵唱。“阿驼驼”是外形驼背的谑称,因其勤奋忙碌,可以卖一辈子烧鹅养家活口。阿桂姐老公贫穷,凭借织鸡笼的手艺,也能自食其力。

广府童谣教导儿童通过劳动追求美好生活,反映了当时由崇俭戒奢转为以商谋福、务实进取的商业意识文化。《氹氹转》教育幼儿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睇鸡仔……卖得几多钱?卖得一盆金,一盆银。”有的直接表达经济财富能改善家庭生活:“够买两亩田。春下秧,秋开镰,欢欢喜喜过个年。”《挠挠扭扭》:“挠挠扭扭,赚银无数;挠挠痒痒,赚银千万两。”这些童谣以夸张的场面强调财富的重要性。广府童谣还以金银聘礼嫁妆和被卖为奴的困苦生活,来反映富裕和贫穷家庭生活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诉说了贫寒家庭的悲欢离合,表达了民众对财富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由于生产相对重要性的降低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的重要性的提升,人们的社会角色、认同、态度、价值和日常生活的结构都发生着基本的变化。”⑩明清以来,广东地区尤其是广州及其周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蒋建国在博士论文《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中认为:“广州府嘉庆年间人口为13615840 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3068 人,约为同期广东平均水平的2.5倍,清末广州城内的户籍人口为517596 人。加上流动人口在百万人左右。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对附近乡村而言,意味着区域内贸易和市场的扩张。”⑪为了扎根城市,民众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注重职业技能教育,改变职业观念从而优化社会经济结构。

广府童谣还反映了底层人民辛劳工作却无法获得对应收入。《师傅》:“斗木师傅有眠床,坭水师傅冇屋场;地理先生有厅堂,算命先生半路死,半路亡。”《中秋谣》:“富贵人家高楼饮美酒,穷苦人家冷落在街头。”《中秋叹》:“有人猪肉煲莲藕,有人粥水送芋头。”童谣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谴责了上层阶级对下层民众的剥削。《鸡公仔》系列作品中,充满了对婚俗陋习的控诉。“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实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安人蒸定煮,老爷又话蒸,奶奶又话煮,蒸蒸煮煮都唔爱,拍起台头闹三餐,三朝打烂三条杂木棍,四朝跪烂四条罗纱裙,咁好花裙都跪烂,咁好石头都跪崩。投诉爹娘都唔信,揭开裙角血淋淋。”该童谣揭露和控诉了旧社会的婚俗陋习,力图争取女性的生存权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

广府童谣以戏谑的方式揭露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鸦鹊鹊》:“鸦鹊鹊,飞过沥,跌湿身,堆火炙。无床睡,睡树桠;无被盖,树叶遮;无衫着,着树壳;无裤带,系条索;无鞋穿,打赤脚;无帽戴,沙和壳;无碗食,扛尿杓。”

童谣中将人戏拟成“鸦鹊”,鸦鹊浑身湿透,无家可归,无被无衣无鞋无帽,甚至没有饭碗吃饭,要扛尿勺。道光十三年(1833),揭阳灾荒“斗米至值钱千余,穷民掘草根剥树皮以食,道上乞丐倒毙者相望”⑫。光绪十一年(1831),清远县洪灾“淹毙男妇九十七名口,塌屋无算”⑬。《鸦鹊鹊》将人戏拟成鸦鹊,这些童谣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凸显了现实的残酷性。这是底层人民对于残酷现实的自嘲与无奈。

三、转变中的观念冲突与童谣戏谑

广府童谣的戏谑性话语是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是新旧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以童谣教化儿童,这是在“以‘化’的方式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管理和传播的‘软措施’。主要有风化和教化两种形式”⑭。随着封建社会瓦解,中国近代社会出现了阶级变革,底层民众逐渐掌握了话语权,主动寻求发声渠道。

诺曼·费尔克拉夫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到:“话语在社会变化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与对控制话语的关注是相吻合的:即在话语实践中造就出各种变化,使之成为有关社会变化和文化变化的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⑮中国古代社会按士农工商划分社会阶层,知识掌握在士大夫阶层。与社会经济生产息息相关的农工商阶层的民众无法掌握知识,就无法以此实现阶级突破以获得社会。广府童谣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刺激下,农工商阶层脱离束缚,反攻上层阶级的现象。知识与权力融合在一起,知识具有一层现代面具,使得统治的结构获得合法性。因此,民众习得了教化这一方式,以便争夺教育权利,化育儿童。这是民众实现阶级跃升的有效途径。

广府童谣的戏谑性,成为时代社会观念冲突变革的重要手段。广府童谣诸多作品控诉了黑暗社会,呈现了残暴压迫下人民的血与泪。收入低下,生活困苦,层层盘剥,列强入侵,旧制度迫害女性等悲剧比比皆是。当时的民众通过创作童谣来诉说社会的不公,激励后代认清现实,奋力抗争。

明清以来,广州经济不断增长,手工业、种植业不断繁荣。据记载,广州作为清代区域性中心城市,市场化程度极高。以圩市来说,“南海县市数在明代后期仅为19 个,嘉庆道光年间达到133 个,宣统末年达到269 个,其中包括桑市、茧市、谷市、猪市、花市、卖书坊、灯市等33 个专业市场。番禺县在乾隆年间的圩市数为88 个,宣统末年达到132 个。广州城内的圩市在同治年间29 个”⑯。圩市的增加说明底层民众消费需求的增加,社会职业分工细化。在社会思潮和现实压迫的冲击下,民众奋起反击。从咸丰年间粤剧武打演员李文茂起义,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组织建立的农民武装,无数广东工人农民各时期参与的革命战斗都在广府童谣中得到传颂。如《细细个》:

细细个,甚精伶,只手扒船去到京。去到京城籴斗米,去到河南打死晒的日本兵。

以蚂蚁自喻,号召工人团结一心的《蚂蚁蚁》:

食完大家唱:众弟兄力要齐,心要同,有饭同食饭,有工同做工。

广府童谣以其戏谑的特性讽喻社会,增强了农工商阶层的凝聚力,对抗社会的不公的同时也助推了社会变革。

广府童谣戏谑还呈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如清光绪年间的西关童谣《踩脚趾》:

咚啄,酸姜,你阿嫲,缠脚娘。

这首童谣把女性缠脚的痛苦,戏谑地概括为咸酸辣的酸姜。唱出了明清以来女性被封建礼教束缚,女性的身体和心灵所受到的残害,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由此发出解放身体追求自由的呐喊,要求挣脱身体和心灵的束缚。这一呐喊通过童谣传播开来。

广府女性意识的觉醒还表现在行动中,如《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阿嫂担柴上街卖。买对花袜共花鞋,又买花裙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阿嫂走出家门,自食其力,买花袜花鞋花裙花腰带,点缀珍珠。这是女性对美的需要,也是女性自立自强的真实表达。此外广府童谣呈现了男女的不平等,女性要争取自身权益。如《大姐制咸虾》:“大姐制咸虾,二姐摘山茶,三姐喂猪乸,细佬玩坭泥。”

还有《唱只歌仔解下心》:“唱只歌仔解下心,父母家穷卖过人,热茶热饭无女份,冻茶冷饭掂喉吞。三更至得床上瞓,闻得鸡啼就起身。点得爹娘来赎我,当只生鸡去还神。”

广府童谣从家庭、婚姻、社会制度、情感关系等多个维度发出女性的呐喊,反映了她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权益。呐喊之外,广州女性行动起来。清末民初,岭南地区的女性加入蚕丝业。民国以后,广州女性走出国门,飘洋过海到南洋务工,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民国后,广州女性务工已经很普遍了。广府童谣的女性作品,唤起女性觉醒,鼓励她们冲破旧制度,为女性争取更多的社会生存空间。

不同阶层的民众以广府童谣为阵地,表达阶层社会观念。1905 年,一个叫钟朝衮的人在郑贯公主编的香港《有所谓报》刊登了一则广告云:“此童谣专为未就学之童子而设,其句以短为佳,须要有韵。以使易于记忆。此童谣须含爱国思想,其字句须最普通,最浅白为要,字数以一百之内为额。此场取列十名首名谢教十元,二名谢教五元,三名、四名谢教二元,五名以下酌送地图新书等件。赐教者须剪本报投笺寄来方敢领教。若用别种纸笺,概从割爱。”⑰据《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记录:“广州版《救亡日报》1938 年2 月24 日副刊《人人看》上发现了罕见的‘粤语版’抗日童谣,该童谣是广州传统童谣《鸡公仔》的改编。”

知识分子收集、创作童谣,以加入儿童的启蒙教育行列,但广府童谣受语言限制,仅在广府地区传播。从目前资料来看,广府童谣领地的争夺并不激烈,仅集中于报纸。发起人或创作者来自上层社会,掌握社会发声阵地。不同阶层对广府童谣的争夺,是不同社会观念之间冲突的重要表现。

四、结语

正如诺曼·费尔克拉夫所言:“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正是话语的这些社会作用成为话语分析关注的焦点。”⑱广府童谣从起源到传播,进而再创造,与社会紧密相关,是表达社会观念的重要方式。戏谑作为广府童谣独具特色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民众抒发内心情感,纾解生活压力的渠道。由此,广府童谣的戏谑性成为社会现象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在童谣中的集中表现,童谣在传唱中启蒙儿童,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走上职业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广府童谣以其平民话语体现出市民阶级的生命活力和上升冲动,以戏谑和讽喻吸引民众试图打破传统的等级思想观念。广府童谣根植于广州及周边城市,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旺盛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广泛传播,现在仍流传于广州及周边城市。近年来,广东、香港等地区的人民还为广府童谣谱曲,将其创造为流行音乐,或将童谣所表达的故事画成漫画。广府童谣以全新的面貌与时代精神融合,其戏谑性也以全新的方式表达着广东民众的内心情感,成为新时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材料。

① 马骁英:《文心雕龙·諧讔》的诙谐文学理论,辽宁大学,2012年。

② 陈伟明,《清代广东农业产业经营研究(1644—1911)》,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③ 萧卓光:《广州民间歌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④ 丁可:《〈抱朴子〉疑问句研究》,扬州大学,2012年。

⑤ 叶菊艳,卢乃桂:《中国传统社会“尊师”制度的形成》,《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第54页。

⑥ 冼剑民,许五州:《清代广州的花卉消费》,《江苏商论》2005年第5期,第163页。

⑦ 傅春鸣:《广州传统童谣的审美阐释》,华南理工大学,2011。

⑧ 叶显恩:《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16页。

⑨ 张伟龙:《明清东莞城镇地理初步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

⑩ Minneapolis:A Social Critique of Postmoderni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8:P110.

⑪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

⑫ 《揭阳县续志》卷四《风俗志·灾祥》,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

⑬ 《清远县志》卷三《县纪年下》,成文出版社,1966年版。

⑭ 黄冬霞:《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⑮ 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⑯ 蒋建国:《晚清广州城市消费文化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

⑰ 万珊珊,《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艺术评鉴》2019年第19期,第82页。

⑱ 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广府童谣广州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童谣里的童年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快乐童谣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