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闽南诗歌艺术的瑰宝
——以布衣诗人黄克晦的诗歌为例
2022-02-10陈琳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陈琳[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一、感时伤世诗
明朝中晚期国家动荡不安,黄克晦自幼生长于泉州沿海的崇武古城,感受到战乱的灾难痛苦。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黄克晦面临着兄长不幸被杀、家财被夺的惨况,只能举家搬到泉州城中避难。毁家之难,丧兄之痛,凡此种种皆在黄克晦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悲痛之情,他只能将这一腔悲愤抒发在诗歌中,以此祭奠在这次劫难中受苦受难的家乡,故而,这一时期的诗歌读来尤为动人心弦。如《乱后再过洛阳桥》便是其中的经典:“松花小径过柴车,乱石荒苔去去徐。数里一沾惊蛰雨,二旬三食洛江鱼。春来为客多堪恨,乱后空村有废居。安得闾阎无警报,在家长读古人书。”在此诗句中,黄克晦写作了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意象——洛阳桥。洛阳桥的地理位置是特殊的,因为它是沟通崇武古城与泉州城的必经之路。既是避难来时的路,自然就象征着痛苦和惋惜。诗人在历经战乱后重新踏上洛阳桥,却只见一幅衰败破落的荒村之景。“空村”和“废居”在前文提到的“洛江鱼”这样具有乡土气息的意象下显得格外凄凉。最后两句诗歌则是诗人在灾祸后最大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渴望平息战火,希望能居家阅读圣贤书。而这样恬淡舒适的生活理想在那个时代注定是悲凉的,作者只能将自己对战争纷乱不平的控诉宣泄在诗歌里。故而这首诗是诗人真情实感之作,在品读之余,不难感受到诗人的幽怨愤懑之情以及对和平闲适生活的向往。
隆庆三年(1569)四月,在战乱平息后,黄克晦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里。彼时,他感慨万千,在大岞山游览故乡山水时,于岩壁上发现有泉州同知丁一中所作的《秋日督师崇武城灯岞山龙岩观后作》,便和韵一首,写道:“十年避乱别江湾,不到清游更此山。野夺长风吹古瓦,海门惊浪破重关。”诗人在离乡避乱十年后终于又回到了熟悉的乡土环境中去,然而十年时光早已逝去,彼时早已物是人非,唯有长风吹古瓦、惊浪破重关的景色还在,曾经的人事却不可追回。然而颔联诗歌气势磅礴,虽然首联有感时伤事的心情,却不是承接颓废哀叹的沉闷,而是为颈联的壮阔歧视做了铺垫。颈联曰:“石间龙气过腥雨,天外禽言绝岛蛮。”大岞山龙喉岩作为战争的关隘要地,是腥风血雨、凶险万分的象征,如今战事已经平定,海面重回风平浪静,故而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转向明朗豪气,这也代表着诗人彼时的喜悦之情。
同类诗歌还有《经惠阳伤乱》。《经惠阳伤乱》是黄克晦一首书写对百姓同情和对战乱控诉的诗歌。“东粤重来倍黯然,荒村古堡暗苍烟。山中故老无归业,水上新民未种田。江燕春深巢树腹,野狐日落吠溪边。东风那管乱离事,草色藤花似往年。”诗歌首联开门见山,直接描写了诗人所见所闻,概述了战乱后粤东荒村黯然的情景。颔联则是进行细节描写,通过描写山村被洗劫一空,农民产业尽失,渔民不敢出海打鱼只能上岸居住,却又苦于不善种田,已经是走投无路的情状,表现出当地农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惨状,体现了战乱的危害,表达了诗人对当地居民的同情和对惨状的感同身受,也抒发了对战的争愤慨。颈联是景物描写,运用了“江燕”“野狐”这类孤寒的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尾联以花草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凋谢,而受难的百姓却颠沛流离为结尾,实则包含了诗人浓厚的思想感情。
黄克晦生于明代中晚期,经历了战乱侵扰,甚至因此遭受痛失亲人之苦。在中年出游后又目睹社会生活的种种惨状,故而控诉战乱和社会现实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作品是感时伤事的,即抒发了诗人个人对于家国祸乱的悲痛,表现出诗人对百姓无辜受害的怜悯,又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说,这部分诗歌的情感是浓烈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二、纪游诗
“纪游诗”者,顾名思义,是纪录旅游所见所感之诗。所见无非山川风物,所感无非人情世事。“其所包容之宽泛,几近于无涯无矣。”③黄克晦一生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其纪游诗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游山观水和咏怀古迹。
(一)游山观水
嘉靖三十九年(1560)黄克晦为避乱举家迁至泉州城中,故而在其作品中可以找到不少关于泉州风景名胜的描绘。黄克晦作为具有审美风格的闽南才子,其笔下的泉州城也别有一番风味。如《清源洞中分得堂字》:“飞萝影外敞僧堂,啼鸟声深客座凉。出树低云初妙秒,渡江片雨忽茫茫。千湾白处皆烟浦,万点青中各水乡。莫道闲岩惟暂宿,归期来日总俱忘。”诗中提到的清源洞亦名纯阳洞,《泉州府志》称:“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④诗人以“藤萝”“鸟啼”为意象,勾勒出清源山清幽空寂的特点,又以烟雨茫茫落笔,只言片语间描摹出雨中山水的清雅秀丽之景。清源山作为泉州十八景之一,在诗人细腻的笔触下更是展现出其空灵的一面,烟雨入诗,山水相映,展现出自然生命的美感和神韵。再如《桃溪夜泊》,“清霜夜落武陵溪,水上苍烟十丈齐。野爨冷烧红叶火,村舂寒接五更鸡。不眠枕上多新得,所过山中有旧题。起问昨宵沽酒处,人家只在小桥西。”桃溪发源于永春县锦斗乡珍卿村附近的雪山南麓,宋代周邦彦曾有“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⑤的佳句传世。诗人游览至此,看见夜晚的桃溪仿佛世外桃源,寒霜苍烟,炊烟袅袅,又听见清晨时村口的鸡鸣相伴,此时天地间清幽一片,诗人作诗的雅兴孕育而生。在枕上细品新得的佳句,所经过的山中又留有前人的题刻诗句。早起询问昨夜买酒的地方,村庄人家就坐落于小桥西边。整首诗选取的意象都是清新淡雅之类,所勾勒的桃溪山景也是秀丽鲜明的。诗中描绘了一幅景色清丽的山水图,使读者身临其境。
黄克晦的山水七言诗堪称一绝,从《清溪渔唱》中便能有所感受。“白沙清浅绿阴多,月棹风帆足啸歌。自持一竿溪上老,青天长覆钓寒蓑。”这首诗的色彩十分鲜明,诗人在颜色的运用和布局上达到了高超的审美水平,这是符合其画家身份的。诗人采用白沙、清水、绿荫、青天以及干枯褐色的蓑衣作为意象,在视觉感受上这些意象的色调相互协调。其次,在画面布局上,诗人以青天作为广阔的背景,画面中舟上扬起月牙形的帆,钓叟撑起竹竿,枯褐色的蓑衣包裹着钓叟。这样的画面符合国画布局的传统,又给人以清幽轻快的氛围。
从黄克晦游山观水的诗作中看,其描绘的山川烟雨皆具有灵动飘逸、古色苍茫的神韵。黄克晦的诗歌借助画家的画面构思巧妙地创作出许多明净空灵的意象,刻画出山川之景独特的美感。
因此,当明代结束后,考据学便顺应历史的潮流复兴。到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时,考据之学盛行,其古文献研究方法被后世称为考据学派。此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及古文献研究的主观本体论自然不免受到众多考据、训诂与辨伪学者的质疑与修正。
(二)咏怀古迹
黄克晦游览山水除了品味自然风光,还有就是咏怀古迹,因此这类作品在其诗歌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九江山水宜人,文人雅客多会于此,自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更是吸引了如李、杜这样的大家前往吟咏赋诗。黄克晦曾随友人多次客居于此,作有《白鹿洞独对亭望老峰》和《入彭蠡湖口作,即谢灵运所经处》等诗作。其中,《白鹿洞独对亭望老峰》由传话开篇,先是描绘了白鹿洞的风景,再讨论历史,最后抒情。“湖水春生冬自枯,今人古人不相代。空余姓字满岩间,令我临流思謦欬。”这里诗人通过山岩的刻字意识到了时间是向前的,不会停留和返回,古来贤人唯有留名青史被人记忆,不会再复活存在。诗人在自然风光里思考人生,感叹生命的无常无奈。
在南京时,黄克晦畅游金陵古都,创作了一系列金陵胜景图并赋诗其上。有《乌衣夕照》《钟阜晴云》《天印樵歌》《秦淮渔笛》《龙江烟雨》《凤台夜月》《石城霁雪》《白鹭春潮》。黄克晦尤擅七言,便以七言描写古都名胜,在其笔下金陵的云雪夕照或空灵清远或大气磅礴。其中《石城霁雪》曰:“十日石城风雨多,千峰曙色寒嵯峨。风飘阶砌扫还合,日冷虚崖冻若黛愁,梅花空落江南管。”这是描绘石城雪后初晴的美景,诗中运用了“日冷虚崖”“雪积残灰”的意象,以“寒”“冻”“愁”“空”这样的词语刻画出曾经繁华的宫殿已经物是人非,江南笛声还演奏着旧时的乐曲,昔日的辉煌不再,历史只余下萧条凄清。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营造出落寞寂寥的氛围。
纪游诗创作的本质特征是需要诗人对所游览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进行精准的整理、概括、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艺术风格进行创作。正如陆机《文赋》中所写:“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⑥黄克晦在创作纪游诗时,结合其画家的身份,发掘自然、历史之美,发现生命的本质,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题画诗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诚如清代的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黄克晦作为诗画兼善的人才,其画技超然,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以画家独特的审美眼光观察色彩分布和画面布局的美感。其题画诗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题画》:“欲溯大江流,泊舟杨柳岸。潮上柳风吹,渡江天未旦。”风送泊舟行于江上,岸边杨柳依依,彼时天还未明,这样的诗情画意带给读者的是视觉、触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悸动,是诗人体悟自然之美的佳作。再如《题画三首》曰:“江树何霏微,遥山苍翠里。秋风吹裳衣,人影桥下水。”这首诗亦是题画江景的作品,诗人巧妙运用画面布景,将视角由近及远最后又聚焦于近景中,同样是运用了“风”的意象作为布景中的动景,实现动静结合,使得整幅画面生动起来。
诗人在题画诗中亦直抒胸臆,通过题诗以彰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题画诗》:“岩桂秋始华,芝兰意亦好。复有篱下英,岁晏同此道。”孙雅辉在《屈宋辞赋香草意象比较研究》中提到:“饮食类香草意象、装饰工具类香草意象、采摘类香草意象共同取香草芳洁的特质,具有以此修身养性、保持美好品德以及敬神娱神的比喻义。”⑦“饮食类芳草意象主要有木兰、菊、蕙、兰、桂、椒共六种。”中国自古便有借香草比喻美好品德和高尚德行的诗作,屈原在《楚辞》中运用“兰”以表现自己高尚的节操,黄克晦的诗作中也运用了此类的意象,以此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
黄克晦的题画诗做到了题诗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诗人在其独具匠心的艺术审美运用中,将其艺术造诣融入作品中,又以不同的笔触使得不同的作品之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题画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精妙的特质,这也代表着黄克晦诗歌的成熟。
四、结语
黄克晦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福建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而,后世人认为万历时期的“温陵五子”亦曾学诗于黄克晦。黄克晦一生布衣,没有功名壮举,却与天下名士广为交流。他生不逢时,屈居于闭塞的闽南海滨之地,最后病逝于穷困潦倒之中。由于出身原因,他的诗作传播面临着重重困境,其名气也无法与闽中诗人比肩。时至今日,随着地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乡土文化的可贵之处,对于黄克晦文学价值的发掘将会日益深入。黄克晦的价值终究会穿越时空,成为福建文学史上璀璨的瑰宝。
① 〔明〕黄克晦:《黄吾野先生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89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同一版本,不再一一另注)
② 〔清〕郭柏苍:《全闽明诗传》,郭氏沁泉馆刊本。
③ 林东海:《中国历代纪游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
④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乾隆版)泉州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第128—129页。
⑥ 〔晋〕陆机:《文赋》,见《昭明文选》,中华书局2019年版(卷十七)。
⑦ 孙雅辉:《屈宋辞赋香草意象比较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