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弟书《西厢记》中的文化认同

2022-02-10韩林李贺洋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116600

名作欣赏 2022年36期
关键词:张生西厢记科举

⊙韩林 李贺洋[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说唱文学子弟书的题材多数来源于古代的汉文经典,其中《西厢记》被多次改编。与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比,子弟书中的“长亭送别”情节集中体现了清代人普遍的文化认同。①

一、子弟书与王实甫《西厢记》中礼文化的差异

崔、张故事最早源于唐朝。元稹《莺莺传》的主题是始乱终弃,董解元改编后,崔、张的形象更加鲜活。王实甫的《西厢记》改变了原作的悲剧结局,同时将主题上升到反对封建道德礼教的高度。子弟书作品大多以王实甫版《西厢记》为底本进行改编,但也呈现出较大差异。王实甫的《西厢记》受礼教束缚较深,子弟书中礼教的影响相对较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出席人员上,王实甫《西厢记》中邀请了寺中长老一起送别张生。“长老”这一角色代表了封建家庭中的男性长者。在汉族的婚姻关系中,长辈尤其是男性长者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的出席代表家族及社会对婚姻的认可,这种被认可的婚姻才是有效的。“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②这里的科考,不是士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是老夫人为二人婚姻设下的障碍。子弟书的大部分版本中,长老并没有出席。

在座位安排上,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张生与莺莺分坐不同位置,“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只有在敬酒前,老夫人才将张生唤至前来。体现出男女有别“男女不同席,不共食”③的礼教思想。描写莺莺时,也写了她“酒席上斜签着坐的”,即侧身半坐的姿势,体现了古代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实坐的细节。“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一句,点明了莺莺因宴席上长辈在座,碍于礼法,只能隐晦地借眼神来传达自己的心意。子弟书中,席间的安排相对随性自在。《西厢记(全八回)》中,“今日饯行不许回避,过来见见张相公”《全西厢(全二十八回)》,老夫人的座位安排十分人性化,“张生你在此边坐,莺莺你也坐这边”,这些安排都是出自老夫人之口。从中可见,子弟书的作者处于清代大一统的国家,会受到礼教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尊卑观念上,一方面是等级尊卑。莺莺和红娘的相处方式不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有时候会呵斥红娘,具有官家小姐正襟严厉的一面,可以看出主仆之分。在子弟书中,莺莺和红娘的关系“情同姊妹一样般”(《西厢记·六回》);另一方面则是性别尊卑。中原崇尚“男尊女卑”,而旗人社会则不然,女性在社会交往中受到的限制相对比较少,可以同男性一样,自由地参与到骑马、射箭等活动中。因此,子弟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敢爱敢恨、淳朴泼辣的一面。《西厢记(全八回)》私约佳期一回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莺莺等待张生到来时的心理与动作:“气哼哼拉被蒙头合上眼,惦记着私情又睡不实。拥红绫爬将起来坐一坐,等他来时我定不依。可恨的张郎叫人有气,如见面不是口咬用手撕。”④写出了莺莺对张生迟来的埋怨,将莺莺的急迫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她率真的一面,这与旗人女性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二、子弟书对科举制度的接受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爱情高于科举。从送别时莺莺对张生的叮嘱可以看出,子弟书《全西厢(全二十八回)》《长亭饯别(全三回)》与王实甫《西厢记》的内容大体相似,莺莺更加关心他是否能够及时回家,全然不提科举结果如何。子弟书《西厢记(全八回)》中改动较大,充分肯定科举,表达了对张生中榜的殷切希望。《新长亭(全二回)》虽篇幅短小,但也有莺莺对张生高中科举的祝愿。

《梦榜(全二回)》一篇,上演了一出莺莺梦中看榜不见张生的剧情,原版《西厢记》并无此情节,为作者云崖氏的新创。《梦榜》开篇即描绘园中春光明媚、碧沼游鱼、红楼乳燕,一派韶光美景,与莺莺此时的烦闷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莺莺借刘蕡文章不合于世、苏秦有才但仍旧落第,诉说心中忧虑的原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张生考试结果的担心。第二回描写莺莺的梦境,大量运用心理描写。从莺莺看榜前认为张生定然高中的气定神闲,到看榜时不见张生名字的慌乱犹疑,最后得知张生金榜题名后的喜笑颜开,梦榜故事一波三折,将莺莺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莺莺的梦境是旗人在现实生活中重视科举的反映。

王实甫的《西厢记》把爱情置于科举之上,这与元朝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元朝统治者将人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身份。元代曾一度取消科举,恢复之后,在考试科目方面,前两等身份的人在乡试阶段只需要参加两场,汉人、南人则需要加试。殿试考题的难度,后两等人也要高于前两等人。在录取名额方面,四个等级录取名额相同。因蒙古人、色目人人口基数少,录取名额常常会出现空缺。为了保证录取人数相等,便会削减汉人、南人的录取数量,使得文人的仕途更加艰难。这些文人求取功名无望,便不热衷于参加科举,转而投身到民间文学的创作中。王实甫便是其中的一员,崔莺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从侧面反映了元代文人对功名的消极心态。

子弟书的部分作品热衷于科举,这与八旗子弟对科举的态度有关。《西厢记(全八回)》中莺莺表示“要得夫妻重相见,除非是张生得中状元头一名”,这个改动显然是加入了作者个人的态度。有学者将清代的科举制度划分为三个时期:“起初犹豫”“后续绵长”“科举终结”⑤。清初犹豫的原因在于国家政权尚不稳定,需要八旗子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不允许八旗子弟参与到科举考试中。政权稳定后才开始全面实施科举制度。《听雨丛谈》中载,顺治八年(1651),清世祖正式下令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为定鼎后八旗科目之始”⑥。为了鼓励八旗子弟参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八旗子弟有利的政策。在录取人数的名额设定上,八族子弟居多,童试阶段满人的录取率可达汉人的十倍。乾隆初,科举录取按照地区划分名额,以八旗子弟聚集的顺天地区的名额最多。在考试科目的设定上,增加了八旗子弟擅长的骑射科和满语翻译科。翻译科分为汉满翻译、满蒙翻译两类,考试题目从“四书”中抽取。从童试、乡试到会试,考试难度依次递增,宗族甚至拥有了直通殿试的权利。这些关于科举考试的设定都为八旗子弟的升迁提供了有利条件,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参加科举的热情,这也就不难解释子弟书中对科举的热衷了。

三、子弟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传承至今,原因之一是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产生了文化认同。英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认同即:“对构成民族与众不同遗产的价值观、象征记忆、神话和传统模式的持续复制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带着那种模式和遗产及其文化成分的个人身份的持续和重新解释。”⑦清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八旗子弟学习汉文化。

在政治上,借鉴明代政治制度。八旗子弟了解中原文化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努尔哈赤统治东北时期,便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汉民族小说中汲取军事知识与战略思维,将其应用于实践。《清太祖实录》中记录了皇太极组织手下的儒士大臣翻译各朝史书,在政治制度上,清朝设立六部、内阁等,从地方的州、县到中央的管理层,都直接继承了明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入关第二年便举行了清王朝的第一届科举。许多著名的世家,如阿尔泰家族、嵩申家族的世祖,最初便是通过参加科举脱颖而出的。康熙十五年刊本《西厢记》的译者和素,便是嵩申八世祖阿什坦的次子。

在文化上,八旗子弟在保留自己信仰的同时,接受佛教和道教文化。多位清朝皇帝都曾经召集僧人讲解佛法、熔炼丹药。上行下效,佛、道文化被普遍接受。子弟书《梦榜(全二回)》描写莺莺对张生考试结果心存疑虑时,作者安排了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为她解惑,剧中的莺莺“躬身敛衽”,对文昌帝君非常恭敬,经由文昌帝君的指点,莺莺得见中榜后的张生。除道教外,子弟书中还涉及大量的佛教内容,《游寺(全三回)》细致地描写了普救寺殿中的佛像,如天王殿中的四大金刚、八大怪、降魔元帅、接引佛;偏殿中的二郎神、达摩火神;大雄宝殿中的十八罗汉等,这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是没有涉及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描写的神佛形象是典型的丰颐硕腹的汉化佛像,如“正居中佛爷圣体胖”(《游寺·头回》),非古印度传统佛像“宽肩细腰”“手臂如藤”的风格。佛殿中的哼哈二将是《封神演义》的作者根据佛教二位护法神的形象所创作出来的,罗汉在数量上的“十八”也是汉化的结果。

在思想上,全面接受儒家思想。清朝统治者对孔子十分推崇,继承历朝帝王加封孔子的习惯,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对孔子的祭拜在康熙朝被列为“国祭”,成为国家的重要典礼。子弟书《西厢段(全四回)》写张生的书房“供着大成先师孔夫子”。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红娘与老夫人据理力争时,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拷红(全五回)》中:“信乃人之根本是圣人语,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在《论语》上藏。就犹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礼之常。”⑧这段话中化用孔子句,便于观众理解,同时加入了“圣人的语”“《论语》上藏”等词汇,直接用孔圣人压老夫人,使得红娘的话语具有威慑力。可见子弟书作者对《论语》的熟练程度,对儒家思想的认可与信服。

四、结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子弟书在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全面体现了清代统治阶层对中原文化的接受。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各个民族对文化的认同,形成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① 子弟书的相关作品应该受到同时期汉文《西厢记》题材的影响。明清时期流传广泛的相关版本《雍熙乐府》本、《六十种曲》本、《西厢记演剧》(演出本)、满汉对译本等,多在舞台表演方面有所完善,在思想内容上与王实甫《西厢记》一脉相承,改动不大。本文以王实甫的《西厢记》与子弟书中的十二种文本进行对比研究,包括《西厢记(全八回)》《游寺(全三回)》《莺莺降香(全二回)》《西厢记(全四回)》《拷红(全五回)》《拷红(全八回)》《双美奇缘》《梦榜(全二回)》《长亭饯别(全三回)》《新长亭(全二回)》《全西厢(全二十八回)》《红娘寄柬(全一回)》。

② 王实甫:《西厢记》,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48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③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44页。

④ 佚名:《西厢记(全八回)》,见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子弟书全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343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⑤ 刘谦,陈颖军:《清代科举制度与满族文化的互构》,《江汉论坛》2019年第8期。

⑥ 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7页。

⑦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⑧ 佚名:《拷红(全五回)》,见黄仕忠,李芳,关瑾华编《子弟书全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422页。

猜你喜欢

张生西厢记科举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明清瓷器上的《西厢记·佛殿奇逢》图像研究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宁波与湖州府科举状元比较研究
西厢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