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查对老年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

2022-02-10班作勇陈志聪周少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4期
关键词:椎动脉椎管椎间盘

班作勇,陈志聪,周少华

(遂溪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 湛江 524300)

颈椎病属于退行性病理改变的疾病,在临床症状与体征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以颈部屈伸受限、疼痛、局部疼痛或是放射性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时会出现肢体麻木、眩晕以及头晕等症状[1]。颈椎骨关节炎、椎间盘脱出症、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神经根综合征等均属于颈椎病的范畴。现阶段,伴随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与工作方式亦发生了显著变化,颈椎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中老年人群属于颈椎病的高发群体,且具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2]。临床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诊颈椎病[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CT检查对老年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遂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4例;年龄61~83岁,平均(75.12±3.34)岁;病程1~7年,平均(3.41±1.05)年。纳入标准:①存在强烈的疼痛感、颈椎功能受限者;②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者;②依从性差者;③存在CT影像检查禁忌证者。

1.2 方法

选择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探测器排数为64排,螺旋扫描的速度不超过0.35 s/r,时间分辨率低于50 ms。利用CT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在平扫基础上实施三维重建。指导受检者取仰卧位,扫描初始部位为椎管垂直面,扫描范围必须超过1节椎体,对扫描所得数据进行详细记录[4]。在扫描检查过程中,对系统参数做出调整,即电流为250 mA,电压为120 kV,层厚与层距均为5 mm,矩阵规格为350×350,重建层厚为1 mm。平扫检查3~4层椎体,保证各椎间和扫描线平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需加扫1层敏感区域[5]。若患者疑似椎关节滑脱,仍需继续开展局部多层连续扫描,并完成矢状位、冠状位的重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颈椎病临床分型(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评估CT检查对老年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椎动脉型

椎动脉型患者有20例,占比为27.03%。经CT影像检查发现横突孔可观察到狭窄。其中,明显狭窄者有13 例,狭窄程度可达(47.2±15.9)%,狭窄不明显者7例。

2.2 脊髓型

脊髓型患者有14例,占比为18.92%。经CT影像检查发现椎体后缘骨质存在明显增生,且韧带存在钙化表现,主要是椎间盘突出所致椎管狭窄,以C4~C6为主要发生部位。同时,椎间隙层面椎管狭窄范围在7~11 mm,平均为(9.25±1.23)mm。

2.3 神经根型

神经根型患者有18例,占比为24.32%。经CT影像检查发现以钩突关节骨质增生为主要临床表征,且椎间盘有突出,椎间隙狭窄。其中12例患者为侧隐窝狭窄,6 例患者为椎间孔狭窄,狭窄最大为2.6 mm,最小为0.9 mm,平均为(1.35±0.67)mm。

2.4 交感神经型

交感神经型患者有14例,占比为18.92%。CT检查缺乏显著特征。

2.5 混合型

混合型患者有8例,占比为10.81%。经CT影像检查发现存在上述多种征象,常累及椎间隙,影像学表现复杂或无特异性特征。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明显变化,加之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患者年龄更加年轻,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颈椎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颈椎因长时间劳损、骨质增生或是韧带增厚、椎间盘脱出等因素影响而导致颈椎的神经根、脊髓或是椎动脉受到压迫,进而表现出系列功能障碍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因椎体与关节的关系而致使韧带或颈椎间出现问题,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诱发继发性颈椎病,以部分狭窄症状最为常见,导致颈椎硬膜被压迫,进而表现出显著的临床症状[6]。甚至部分患者会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影响正常生活中,一旦病情发展至严重状态,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症状,甚至损害相关神经组织,导致上下肢功能出现障碍。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慢性劳损因素、长时间伏案、相关结构退行性变化等。颈椎病包括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及混合型,而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学表现也有所差异[7]。若患者被确诊为颈椎病时需及时就医,以免病情恶化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在诊断此疾病的过程中,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确诊。颈椎的屈伸运动会使椎管内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椎管横断面的面积与椎管容积等参数发生变化。通常来说,颈椎过度的屈伸与活动均和椎管的狭窄程度存在一定关联,可通过开展CT影像学检查进行明确。特别是薄层CT扫描以及3D重建技术的出现,使得影像学辨别微小组织器官与解剖结构的能力明显增强,借助3D重建图像即可进行定量与解剖结构的研究,并将扫描部位3D立体结构独立地显示出来,进而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更多的关键信息。颈椎病患者经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处理后,经过3D重建即可通过组织密度差异对颈椎管容积占有率等参数进行分析[8]。对于部分狭窄严重的病例,脊髓前后方在同时受压的情况下就会呈现“钳夹”的状态,一般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但不管哪种入路方式均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影像学表现实施个性化干预。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对应,即便病情十分严重,但实际临床表现却并不显著[9]。通常来讲,颈椎的活动度相对较大,所以出现退行性病变与不同类型狭窄同样受此因素影响。很多患者在受外伤后容易发生颈椎退行性病变或是软骨碎裂,最终引发反应性骨质改变,并形成骨赘,经融合还会侵犯至脊髓关节形成骨刺,甚至向椎管侧隐窝突出,压迫神经,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若患者的年龄偏小,致病的原因一般包括外伤、先天性椎管狭窄,此类患者发病相对突然,临床症状也相对更为严重。对于年龄偏大的患者而言,致病的原因一般包括纤维钙化、椎间盘变性突出,此类患者的发病速度相对缓慢。针对颈椎与椎间盘实施CT影像学扫描时,必须对两侧椎间孔大小误差等问题做出全面的衡量,仔细观察椎体的对称性与否以及椎肩关节形成骨赘与否。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骨赘与椎间关节存在密切关联,部分骨质在增生初期的钙质沉着缺乏显著性,必须通过对窗宽窗位加以转变才可更好地显示出来,继而帮助临床医师明确诊断。

当前,临床诊断颈椎病通常采用CT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和预估。CT影像学检查可帮助临床医师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做出诊断。CT影像学检查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吸收和透过X线的差异,选用高灵敏度仪器展开测量,并在电子计算机中输入获取数据,经数据处理后即可拍摄所检查部位断面图像或是立体图像,可及时发现相关组织的病变。CT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颈椎病方面的敏感性更强,更具立体感与直观性,层薄且能够进行连续扫描[10]。该诊断技术通过对重建技术的运用有效弥补了影像重叠问题,利于降低临床漏诊率与误诊率。与此同时,CT影像学检查亦可通过多个角度将患者的颈椎状态立体、直观且形象化地显示出来,更利于临床医师疾病评估工作的开展。但CT影像学检查在部分患者中需慎用:对碘造影剂过敏者;心脏应变者。在检查期间,嘱患者与医师积极配合,对扫描检查以外的身体部位做好防护屏蔽。在检查前,嘱患者保持空腹状态,且需告知患者将身上的金属物品与高密度物品除去。

CT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颈椎病患者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以及韧带局部钙化的情况,利于帮助临床医师更准确地诊断椎弓闭合与否,或是骨质增生严重与否,或是椎间盘突出是否引起压迫,或是小关节增生与否。若患者伴有骨折的情况,通过CT影像学检查亦可观察到骨块爆裂的情况和椎管狭窄的情况[11]。以上表现均可通过椎间盘突出影像密度的不同反映出来。若患者椎间盘突向椎管内部,即可借助CT影像学检查对其是否存在肿瘤做出判断。而且通过横断层面可对软组织以及蛛网膜下腔的情况进行了解,因而CT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神经纤维瘤、椎间盘突出等相对应颈椎病类型方面的价值显著。当患者出现脊髓与神经根压迫的表现后,则会以黄韧带肥厚、其他直接征象、间接征象表现出来。其中,直接征象就是椎间盘后缘突入椎管内部而形成的软组织密度影,可于骨与硬膜囊间观察到斑条状钙化的影像。而间接征象指的则是骨性椎管与硬膜囊间存在间隙增宽,同时蛛网膜下腔狭窄而导致脊髓变形,以上征象均无法通过X线检查显示出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致使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钩椎关节出现退行性病变,特别是在椎动脉受韧带与骨质压迫的情况下扭曲,会因椎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而引发相应的临床表现[12]。

正常颈椎在CT影像中的表现为硬脊膜外脂肪密度偏低,两侧对称分布。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经CT影像学检查能够对其椎管狭窄进行准确定位,并对椎管形态进行观察,利于对骨与软组织状况、椎管内部受压迫的程度等进一步了解[13]。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经CT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出来突出的髓核以及神经根的受压程度。在临床诊断此类患者时,一般先经X线片检查确定存在病灶,再行CT影像学检查对病变的范围、椎体附件的具体情况等加以明确,特别是椎管与椎间孔被侵犯与否,病变是侵蚀性与否等。对于椎弓骨折患者而言,经CT影像学检查即可将其骨折位置准确显示出来,并对骨质与软组织结构进行观察[14]。

本研究中,椎动脉型患者20例(27.03%),经CT影像检查发现横突孔可观察到狭窄,其中明显狭窄者有13例,狭窄程度可达(47.2±15.9)%,狭窄不明显者7 例。脊髓型患者14例(18.92%),经CT影像检查发现椎体后缘骨质存在明显增生,且韧带存在钙化表现,主要是椎间盘突出所致椎管狭窄,以C4~C6为主要发生部位;同时,椎间隙层面椎管狭窄范围在7~11 mm,平均为(9.25±1.23)mm。神经根型患者18例(24.32%),经CT影像检查发现以钩突关节骨质增生为主要临床表征,且椎间盘有突出,椎间隙狭窄;其中12例患者为侧隐窝狭窄,6例患者为椎间孔狭窄,狭窄最大为2.6 mm,最小为0.9 mm,平均为(1.35±0.67)mm。交感神经型患者14例(18.92%),CT检查缺乏显著特征。混合型患者8例(10.81%),经CT影像检查发现存在上述多种征象,常累及椎间隙,影像学表现复杂或无特异性特征。本研究患者以影像检查结果与颈椎病分型为参考开展临床治疗: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神经根或是脊髓压迫)43例行手术治疗,3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包括按摩、运动、药物、温热敷、牵拉等。所有患者在积极及治疗后,病情均有显著缓解或治愈。

综上所述,临床在诊断颈椎病时采用CT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与脊髓型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

猜你喜欢

椎动脉椎管椎间盘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