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以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

2022-02-10安慧芳

支部建设 2022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安慧芳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和完善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实施“筑基强基、堡垒构筑、品牌培育、重点攻坚、资政服务”五大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党建与队伍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宣讲宣传深度融合,实现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筑基强基”工程,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一是压实理论武装基础。秉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一贯原则,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坚持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集体学习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采取专题党课、主题党日、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等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周末理论大讲堂”“学习强国”以及图书报刊等线上线下资源,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的热情,滋养投身报国的初心。

二是压实责任落实基础。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与全体班子成员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建立年初安排部署、每周调度会商、每月专题研究、每季分析研判、半年总结汇报、年终考核述职的工作机制。通过经常谈心谈话、工作交流等方式对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及委员督促强调提醒,及时跟进、动态掌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三是压实作风建设基础。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以师生需求为导向,整合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团学干部等人力资源,建立健全政策宣传、结对帮扶、应急管理等工作机制。畅通师生意见建议收集反馈处置渠道,通过设立网上信箱、院领导接待日及召开师生代表纾困座谈会、深入一线走访等形式,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落实“13710”工作法,确保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落地见效契合师生诉求与期待。

四是压实制度建设基础。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作风的工作方针,搭建好学院建设运转的“四梁八柱”,精心研制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和学生党员联系社团、团支部、宿舍等工作方案,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各项制度;坚持集约集成联动,着力提高制度质量,切实做到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实现基层基础全面过硬,推动学院的治理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实施“堡垒构筑”工程,建好多重履职阵地

一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切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举办典型案例等专题警示教育会和关键节点提醒通知,强化党员干部师生的高线、底线和红线意识;构建党委纪检委员、支部纪律委员、群众监督员、学生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形成学院多层面立体化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体决策,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意识形态工作信息集中反馈与综合分析研判会议,及时处置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建好新媒体工作队伍及师生信息员队伍,加强对师生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和舆论的管控力度,严格管控课堂课外以及学术研究阵地;积极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互补、互联互通,弘扬主流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主动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三是强化安全稳定建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稳定之上”和“教育为重、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明确责任主体和相关职责,实行分块包干,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适时掌控学院各项工作的风险点,建立安全台账,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完善党员领导干部与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联系交友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教育,严防死守宗教渗透和校园传教。

四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制并认真执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师德考核实施细则》《马克思主义学院师德专题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教师政治把关、理论学习、国情教育、实践锻炼、人文关怀等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牢记“国之大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理念融入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

三、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发挥引领示范效应

一是持续推进党建“双创”工作开展。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及党内文化等各项建设一体培育,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学院党委所辖全国样板支部—“红色引擎”教工党支部推行“红色1+1+1”工作模式,实现党建、教学和科研三者同频共振,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 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40 余项,国家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各1 项,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建设。

二是持续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加大优秀人才“引育用留”力度,由学历层次较高的教研室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在基层把党的政治核心与学术核心、行政核心融为一体,思想引领与学术带头、领导带头融为一体;通过专项培训、实践研修、校外访学交流和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构建“政治站位高、组织功能优、队伍能力强、基础工作实、党建成效好”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院累计有10多位师生党员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奖励,承担省部级(含)以上党建和思政工作重大研究课题11 项,涌现出一批以全国优秀教师赵秀芳为代表的“党务工作+教学科研”双优型人才。

三是持续推进理论宣讲团建设。支持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积极参加山西省“三团巡讲”,构建学院与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协同共建机制,创新理论宣传形式,多名党员教师及学生骨干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理论宣讲300 余场。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关键词”,为受众对象提供“菜单式”服务,主动传播正能量、唱响“马院好声音”,被多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宣传报道。

四是持续推进学团工作争先创优发展。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党建带团建和“五育并举”的工作方针,“四严”闭环机制,即严把关口、严格标准、严究责任、严肃评价,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开学第一课”“青马领航工程”及时将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堂;组织“山西非遗青年行”学生社会实践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的足迹,“线上+线下”共研共学,走访非遗项目30 余处,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国赛和省赛等各级各类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1人次、省级奖项25 人次、校级奖项155 人次。

四、实施“重点攻坚”工程,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一是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标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 年本)》要求,继续抓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健全完善并执行到位的制度机制、高效科学的工作运行流程以及职责明确、底数清楚、管理精细、工作高效的运行体系,不断提升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着力巩固全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地位,努力向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行列方阵迈进。

二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立足“大思政”的格局与理念,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机制,积极打造“理论+网络+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国家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等6 门课程为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21 年,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中排名第一。

三是做好高峰学科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为导向,对标《山西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4 年)》,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研究阐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体化设计、贯通性培养。2022 年,学院获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 项,荣获山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 项、三等奖2 项、优秀奖1 项。

四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根据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指标和要求,从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习基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凝聚全院力量全面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工作目标,尤其是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师范专业逐级认证工作。

五、实施“资政服务”工程,突出资源配置优势

一是推进全省重点智库建设。进一步强化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汇聚研究队伍,凝练学科方向,占领学术高地,逐步加强山西省意识形态研判及数据库省级重点智库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建设,逐步加强专家库、课程库建设,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使学院成为全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和人才支持。

二是提升资政服务水平。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部分骨干教师担任山西省哲学学会、山西省伦理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等社会兼职,围绕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意识形态研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开展项目研究,为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决策参考。学院崔宏义副教授撰写的《关于实施“一村一史”工程的建议》被民盟山西省委会采纳为集体提案,政协山西省第十二届四次会议采纳并立案(案号为第0669 号)。

三是创设合作共建平台。学院党委依托现有山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育人协同创新中心、思政教育数据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坚持主动与全省各地市的宣传部门、党史及政策研究机构、各级党校进行对接交流,探索建立有利于优势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以共建共享促改革促发展,努力把我院打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智库,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是加强校-地-企合作。进一步健全校地企合作工作机制和校友工作联络服务机制,以“一院一县一校一企一厅局(处)”校地合作和打造院品牌、系亮点、个人绝招为契机,已与河津市、古县、兴县、芮城县、洪洞县等建立20 余个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与省内多家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推动党建、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等方面实现互赢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将进一步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学院发展全局“一盘棋”,汇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深耕“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奋力谱写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初等教育学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院掠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