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桥梁施工建设管理的技术要点分析
2022-02-10程鹏
程鹏
(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1 道路与桥梁施工建设中常出现的技术问题
1.1 基础稳定性欠缺
通过调查研究我国道路与桥梁工程发现,实际开展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针对基础工程施工,未开展相对完善的基础桩质量控制,造成桩基础施工质量存在隐患,多方面因素影响着基础施工的稳定性,最终使得道路与桥梁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或压力作用下出现不均匀沉降、塌陷等问题。对于道路与桥梁基础施工而言,确保基础工程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较高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如此才能使基础施工满足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运行要求。若基础施工技术不规范,则会造成基础工程存在很多病害隐患,不利于保证基础稳定性,进而影响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整体质量。另外,在道路与桥梁基础施工中,相关的基础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选择不够科学,未结合实际工程情况。
1.2 承台混凝土常出现病害
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体系的承台负责承担整个工程的重量,墩身的荷载与桥墩基础平台相结合,为工程提供可靠的安全性,所以承台质量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根据调查可知,因为缺乏对承台实施有效的防护和管理,再加上承台长期受日晒、暴风雨等影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受损,如承台的钢筋发生严重的腐蚀现象,导致道路与桥梁工程质量和安全也有所下降。
另外,实际道路与桥梁工程中,承台施工不规范、施工质量不达标,导致承台结构存在隐患,进而发生病害问题。承台构件质量也是病害影响因素之一。构件质量不足会降低承台的整体性能,从而给道路与桥梁工程带来风险。
1.3 桥面裂缝问题
桥面裂缝问题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也较为常见,对整体工程的安全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道路与桥梁工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具体由两个方面导致:第一,因工程自身因素而引发的,通常为荷载裂缝,由于在长时间荷载下路面承载力不堪重负,导致出现桥面裂缝病害问题。第二,因为路基路面施工不规范,如沥青材料没有经过科学试验予以配比,沥青摊铺、碾压工艺不合理,给沥青结构留下隐患而发生裂纹,进而恶化为桥面裂缝。
2 道路与桥梁施工建设问题分析
2.1 材料质量不足
实际施工建设中只有全力保障材料质量符合实际需求,才可以推动施工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质量效果;反之,质量缺陷不但制约施工进度,还会引发安全事故。分析实际现场施工的材料控制工作,其还有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部分管理人员缺乏材料质量管理意识,没有认识到保障材料质量的重要性,针对材料采购、进场验收及抽检审核工作执行不到位。
2.2 技术管理不足
针对道路与桥梁施工技术,需要开展动态化管控,具体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方面。但根据当前实际施工管理工作来看,相关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并不高,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执行不到位,实际开展质量管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质量控制不彻底、事前预防不力等问题,或单一地组织开展质量检查工作,无法全面确保施工质量达标。还有的施工管理人员技术管理意识不足,认为技术管理该由施工团队和技术人员负责,常在技术出现问题时才发现然后进行事后管理。施工质量事后控制不但无法有力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且会因为技术问题给工程质量留下很大隐患。另外,一些现场施工人员缺乏技术理论或经验、质量控制意识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技术管理工作。
2.3 人员能力不足
随着道路与桥梁工程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也随之提升,若不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则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需求。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中需要强化人才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工程建设。然而,在实际的现场施工中,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和经验并不足,管理人员也缺乏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得施工现场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会带来一定的质量隐患[1]。
3 道路与桥梁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3.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道路与桥梁施工常遭遇软土地基的情况,对于由于地基失稳而导致的道路与桥梁基础性不足的问题,建设施工中要着手以下几点:首先,施工前需要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情况,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有效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科学的加固方法;其次,若道路与桥梁结构复杂或者建筑高度、荷载差异较大,则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沉降缝,沉降宽度不少于10cm[2]。
3.2 钻孔灌注桩技术
第一,施工准备。在正式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结合工程资料、地质勘查报告等对现场及周边的管道、建筑物情况予以了解,同时在图纸中明确标识;结合图纸开展精准的测量放线工作,明确桩孔位置。第二,钻孔成孔。精准把控钻孔作业,成孔过程中需要专门人员实时进行监测,发现钻孔偏差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成孔后及时对其检查。第三,混凝土浇筑。对孔洞进行清理,然后合理放置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应严格控制二次冲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的时间间隔,避免塌孔,避免混凝土初凝失效[3]。
3.3 桥台施工技术
桥台施工前搭设安全可靠的脚手架,检验钢筋质量保证其达到桥台施工要求,将钢筋表面的污渍、灰尘等清除。对于桥台施工中的钢筋焊接,采用双面焊接的方法实现主筋焊接作业,对焊接长度有效把控,通常要超过钢筋长度的5 倍。采用不锈钢模板进行支模作业,模板拆除后组织养护作业,避免养护不到位而影响桥台混凝土质量[4]。
3.4 路基路面施工技术
针对路基施工,如实际遇到的地质属于软土地基,则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基底加以处理。采取机械+人工的方式对基底进行压实,进而实现路基加固。具体处理过程中,先对基底进行挖掘,将基底的软弱土层替换为具有良好渗水性能的材料,可以选择复合型土工材料,保证基底改善效果,提高路基的可靠性。针对路基碾压施工,选择符合碾压要求的压路设备,碾压后的路基沉降要控制在2~5cm。
针对非软土性质的路基施工,在提高土层稳定性和强度方面实施填土和压实作业。填土压实前,对施工区域的垃圾、杂草进行全面清理,选用与工程质量要求相符的砂性土、黏性土对路基进行填筑,所应用的填筑材料要予以性能测试,保证各项参数满足填筑施工要求。路基施工过程中,依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保证路基施工质量满足道路与桥梁建设标准[5]。
沥青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路面施工材料。首先,在选购时要选择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材料,并进行质量、性能等检测工作。其次,结合工程要求和材料情况合理确定配合比例,同时考虑沥青路面运行的外界环境及温度、摊铺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最终的配比。在科学配比的基础上,混合料拌和要充分、均匀,防止发生混合料松散、结团问题。沥青混合料运输要确保及时、连续,为道路与桥梁沥青路面摊铺施工提供可靠保障。整个路面施工作业可以将人工施工和机械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预先检测沥青混合料离析度,切实保障所有集料均可以实现均匀摊铺。在应用压路机碾压时,要结合项目工程实际要求,灵活控制压路机宽度和密实度。路面压实作业时按照从外到内、从低到高的顺序碾压,压路机行驶过程中要保持速度平缓,有效实施初压、复压、终压,切实保障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在路面碾压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排水施工和路面养护作业[6]。
3.5 混凝土施工技术
3.5.1 材料准备,混凝土材料选择及把控是关键一环。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混凝土第一次凝结的时间以及最后的凝结时间,选择合适的材料配比比例进行充分融合,然后利用专业的搅拌运输车辆把水泥材料运送至施工现场,到达现场后需要对混凝土材料进行进一步的质量检测,确保其黏聚性,同时保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塌落,使混凝土完全符合施工需要。
3.5.2 浇筑振捣,混凝土正式浇筑前,先对支架、钢筋、模板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其施工质量满足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要求,并将模板表面尘土、污渍等有效清洁。道路与桥梁混凝土浇筑施工按照先底板后腹板、顶板的顺序进行。实际浇筑时,依据外界条件和道路与桥梁施工要求有效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避免浇筑过快或浇筑过慢对混凝土凝固造成影响。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部分施工区域出现问题,为了有效确保混凝土施工的有序推进,保障大体积混凝土不会由于温差出现裂缝,就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控制好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并分层浇筑,科学调整浇筑的厚度,并对混凝土的实际使用量进行科学分配。
上一层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后方可实施下一层级浇筑,确保每一层的混凝土都能顺利完成浇筑。在进行浇筑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将“匀速浇筑”的方法贯穿始终,保证浇筑能够将整体模板空间都完全覆盖,最好不要在中途停止浇筑,且浇筑工具不能与模板相接触。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混凝土出现离析问题,因此在每次振捣过程中,一定确保振捣到位,并且遵循“快插慢拔”“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确保浇筑匀速进行。特别是在进行第二次振捣的过程中,振捣的时间要做好灵活掌控,确保混凝土的振捣能够做到覆盖全面,设置好振捣点,避免出现过程中的漏振、振捣过猛的情况。另外,在振捣之后,出现多余的浮浆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同时,在振捣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浇筑泌水的问题,也要格外注意,避免泌水问题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7]。
3.5.3 混凝土养护,实际养护工作中,采用草帘、塑料膜等材料在混凝土结构表面进行覆盖,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避免水分蒸发及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的养护计划和养护时间要结合道路与桥梁建设的混凝土质量要求来确定,通常混凝土初凝后养护周期不少于14 天。可以考虑应用混凝土养护自动喷淋技术,确保喷淋养护作业连续进行。在气温低于30℃时调整喷淋间隔为1.0h,喷淋持续时间为0.5h;在气温超出30℃时,喷淋间隔为0.5h,喷淋持续时间为1.0h。
4 道路与桥梁施工建设管理的措施建议
4.1 明确质量管控制度
现阶段,道路与桥梁规模较大,施工内容多样且复杂,这无形中增加了质量管控的难度。首先,道路与桥梁建设管理要完善细化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与此同时要求基层管理人员全面落实质量管控工作。其次,针对质量管控工作要建立责任机制,实行奖惩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以有效落实管控职能,对施工过程形成规范和约束力,保证质量管控成效。评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评定过程中,要明确评定的内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特别是在对桥梁桥墩、桥面以及桥身的评定过程中,相关的指标和数据一定要按照相关评定标准进行,以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或者材料不达标的情况,就需要进行及时有效处理,避免对后续施工带来影响。
4.2 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4.2.1 施工材料采购环节,采购人员要保证材料购买渠道正规,通过货比三家尽量控制材料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盲目节约成本而选择低质材料。
4.2.2 材料进场时避免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联系相关人员予以追查并更换。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工作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抽查方式,对其质量进行把控,同时做好防潮防水,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4.2.3 要想确保材料质量满足使用要求,就需要切实保障材料质量的稳定性。管理人员要依据材料特质及材料使用要求制定材料保存方案,如在施工现场搭建遮阳棚,避免材料暴晒或雨淋。若出现材料变质的情况,则需要将材料更换,严禁采用质量下降的施工材料。
4.3 合理应用施工工艺
结合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从标准、规范等多方面对施工设计和施工技术予以优化,对不合理问题加以调整,确保施工工艺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技术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4.4 加强施工队伍技术培养
4.4.1 管理人员要全面了解施工现场情况,考虑施工人员数量、人员结构、人员工种等因素,将施工人员合理配置到工作岗位上。
4.4.2 全面监督施工人员行为,及时发现不合理问题并予以纠正;建立奖惩机制,对施工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违规人员给予警告或惩罚,以提高施工人员积极性,从自身出发切实保障施工质量。
5 结语
综上所述,部分施工单位在道路与桥梁建设中,忽略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使道路与桥梁遗留质量通病。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应考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并从监管力度、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从而保证道路与桥梁工程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