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班级生活中增强儿童集体归属感

2022-02-10张传安

江苏教育 2022年95期
关键词:归属感教师应价值观

张传安

归属感是个体对所在群体的一种依恋、认同和维系,有“归于、属于某种事物情感”的意思,这是一种隶属于社会文化的心理范畴,是客观世界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变量物质。班级归属感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在思想、情感、心理上的认同和信赖。作为集体中的一员,有正确的身份认同意识、良好的活动参与习惯和积极有效的情感体验,他们会以自己所在集体为荣,并乐于为这个群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儿童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更不具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不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和影响,也会造成儿童的班级归属感不强。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优化班级教育评价机制,突出集体价值的引领,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场,在班级生活中增强儿童的集体归属感。

一、共情陪伴:树立儿童正确的身份认同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陪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作用,家校联手、共情陪伴,帮助儿童明确自我与集体的关系,明确自我的身份定位,享受集体生活。

1.榜样引领,激发儿童精神认同的内在动力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精神思想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思想决定其外在行为表现。

班级生活中,教师要积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寻找榜样示范。古今中外的杰出名人的身上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或面对挫折坚韧不拔,或是为梦想矢志不渝,这些都是学生人生成长的优秀代表,也是学生过好集体生活必备的品质。教师在日常班级生活中,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动力。

2.教师示范,指引儿童行为认同的外在方向

儿童善于模仿与学习。小学阶段的儿童对教师有天然的亲昵感,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评价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标准。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儿童提供行为发展的准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积极健康的人生方向,如推荐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为学生创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探讨何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师应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指引儿童外在行为的发展方向。

3.家校合力,净化儿童身份认同的客观环境

每一个儿童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教育引导对儿童的身份认同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全面了解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了解每个孩子在家的生活习惯、言谈喜好等,这样在教室文化建设及安排座位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教师也应该及时将儿童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协同教育,净化儿童身份认同的环境,引导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帮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我。

二、评价多维:培养儿童良好的参与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育形式也发生着变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班本文化,在不同的班级文化之下,教育工作者的评价机制也应做相应调整,引领学生理性地看待班级生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1.多元化评价,拓宽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经度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儿童在找到班级“归属感”后,往往更乐于参与班级生活。如果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能够从多角度给予儿童肯定,就拓宽了他们找寻理性班级生活“归属感”的路径。

班级中事无大小,都关乎班集体的发展,生活中事无巨细,都关乎儿童的成长。教师应该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不同的儿童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在学习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教师要从学习的角度对他多加肯定,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培养;对于爱劳动的学生,要侧重劳动方面的评价等,肯定学生每一个做得好的方面,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可以在生活与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找到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活动,而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

2.过程化评价,提高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质量

班级生活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儿童的价值认知,通过持续不断的过程性评价,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组织儿童参与班级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儿童的行为表现。例如:在一些体育竞技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在比赛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观;当儿童遭遇人际矛盾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培养儿童良好的人际交往观;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需求,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等。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判断力,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质量。

3.目标化评价,唤醒儿童参与班级生活的热情

儿童天性好奇,但缺乏恒心与毅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引领者,应该为学生制订阶段性的小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融入班级生活的热情。班主任可以设计积分卡,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制订积分规则,学生每达到其中的一项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当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以从老师那获取奖励,比如可以许愿调座位、和老师分享一个秘密、申请一次免写作业的特权等等。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后,往往会更积极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

三、价值导向:重构儿童理性的班级生活

1.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树立儿童积极健康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社会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班队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微型辩论会,引导学生在辩论中认识生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提升儿童辨析是非的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辨析的话题,分小组进行辨析。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就不会轻易被不健康的思想误导。

2.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教师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班级生活中,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班级的板报、墙报、图书角等,为儿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依托校级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景点,用家乡的名人事迹激励儿童成长。教师可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比赛,让儿童在分享表达中汲取丰富的成长营养,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3.丰富优化班级文化生活,构建儿童客观公正的价值观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元的班级活动,帮助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构建客观公正的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对班级事务的看法。低年级学生年龄最小,教师应充分尊重、合理引导;高年级的学生慢慢有了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人选择和价值取向,但对于错误的价值认知应及时纠偏。班级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能让儿童养成客观公正的价值观,有效地规避儿童在班级生活中“归属感”缺乏现象的出现。

阿德勒说:“人人都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归属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总之,班主任要通过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引领儿童找寻存在的意义,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

猜你喜欢

归属感教师应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