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融合:打造区域教师发展新样态
2022-02-10张祖润
张祖润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以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聚焦“常有优学”教师队伍新要求,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区域内外优质资源,创新培训课程设置。常州市钟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我们”)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展开培训,以多样态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求通过系统推进,让“高位度”“实效度”“适切度”“参与度”“影响度”实现“五度”融合,形成了“一体四翼”高质量教师培训体系,以进一步打造区域教师发展新样态。
一、整体规划培训方案,定准教师培训“高位度”
结合新一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我们对区域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摸排,并在常规调研过程中聚焦课堂教学,重点把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年度教师培训方案,提升教师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在小学范围依托“周二常规调研”和“常态管理”,对学校课堂教学进行全学科了解、教学评价全过程分析。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同时,形成全区教师专业现状分析,为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在中学范围则聚焦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全员听课”活动,全面了解各初中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并按学科建立中学教师发展档案库,重点关注各学科青年教师的梯队培养。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整体规划本年度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针对新教师、潜力教师、学科骨干教师等设计多份方案,并配合区教育局形成《钟楼区“123雁阵式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稿)》,充分体现全局性“高位度”的特征。我们在培训主题方面,聚焦“双减”政策,重点研究“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班级管理、幼小衔接、家校协同等主题,并形成对应的专题培训课程;在培训目标方面,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家校共育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及研究反思能力;在课程规划方面,关注机动弹性的培训课时安排,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在培训机制方面,重视多措并举,推动“研训评展”一体化建设,推动教师专业研修的良性循环,同时进行阶段性发展成果展示,扩大研修成果的辐射力、影响力。
二、架构完善培训制度,落实教师培训“实效度”
完善制度建设是培训工作实现适切性与实效度的根本。我们有序高效地推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区级、校级两个层面,出台三大类培训制度,并细化实施流程。三大类培训制度包括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制度、区域各类研训项目管理办法、区域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指导意见,在每个类别中再细分不同维度的具体要求。
以区域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制度为例,以需求评估为基础,从促进专兼职研训员、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各校骨干教师、学科潜力教师四大类教师群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出台了5个制度:《钟楼区中小学校本培训管理指导意见》《钟楼区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钟楼区中小学潜力教师培训制度》《钟楼区名教师研究工作室管理办法》《钟楼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培养意见》。制度紧扣校本培训,从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计划审批、成效认定等维度进行了进一步规范,保障培训的实效性,充分体现适切性。
三、丰富个性培训内容,设定各类专题“适切度”
培训课程的建设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石,我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具体需求,结合区域重点研究项目,有计划、有侧重地设计培训内容,以“3+N”的方式呈现。其中,“3”是指普适性培训内容,包括德育能力、教育理论素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N”是指针对性培训内容,包括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当下教育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区域教师队伍培养的薄弱环节等。我们设计的培训内容源于需求评估,培训内容服务于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在新教师培训中,我们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每年暑期启动新一年的培训计划。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培训主要采用线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内容涵盖教育教学理论、班级管理、信息技术运用、新课程标准学习等方面。线下学习主要以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为主,采用了分学段、分学科的形式,在培训班导师的带领下,学员通过教学设计、观课评课、模拟课堂等形式进行学科教学实训,为专业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并在培训课程结束时进行课堂教学能力展评。
四、分类分项推进研修,保障教师培训“参与度”
在推进各类培训过程中,我们以“拉网—混合—分层”为主要实施路径,分类分项推进各类研修,努力提高培训质量,针对专兼职研训员、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各校骨干教师、学科潜力教师团队,通过整体规划、目标引领、科学实施与任务驱动来达成培训效能。
一是“跟进式”自我研训,加强专兼职研训员队伍建设。研训员依托各自领衔的课题,完成“六个一工程”,即蹲点联系一所学校,引领培养一支团队,撰写发表一组文章,策划组织一串活动,拍摄上传一批讲座,申报钻研一个课题。以此促进研训员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再提升,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师”。
二是“引领式”集中研训,加强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大雁领航—区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围绕课题的长程研训,重点培养区骨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培训班采取导师制,优选区域内特级教师、优秀学科教研员作为导师,实时对学员学习进行指导,建立档案,精准考核。
三是“模块式”强化培训,加强潜力教师团队建设。各学科研训员围绕“理论学习、教学艺术、专业基本功、教学研究、课题实训”等内容设计研训内容,强化培训,形成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金种子”。例如,在小学英语潜力教师培训中,我们将区域小学英语教师分为两个梯队进行滚动式培养。第一梯队成员为教龄10年左右的曾在市、区教学竞赛中获奖的成熟型教师,他们在团队中既是骨干成员,同时也担当第二梯队成员榜样的角色。第二梯队成员为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虽然他们的英语专业素养较高,但是教育素养与课堂实践能力不足,且大多没有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经验,可塑性较强。我们为小学英语潜力教师团队定制了“1+1+1”的培训模式,即1个团队、1个教研组、1位教师相互形成合力,兼顾共性发展与个性培养。
四是“工作坊式”实践探索,加强专业引领与同伴研修。我们连续多年开展了区级教师研究工作室活动,涵盖区域各个学段的学校。在工作室管理中,加强过程性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工作室活动制度、工作室开课和讲座认定制度、工作室网站管理制度。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时,对教师研究工作室网站进行全面考核,并通报各工作室工作开展的情况。从实际效果看,每次活动均做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五、“研训评展”一体化,提升教师培训“影响度”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区域逐步形成“研训评展”一体化新思路,创生培训新机制。包括教科研训工作部门负责机制、教科研训协同发展整合机制、问题解决协商机制、课题研究发展机制等。特别是课题研究,作为区域教师培训的主要抓手,各学科研训员均坚持以正确的科研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创新之路,真正实现科研助力教师发展。
我们重视评价展示的激励功能,以“赛”促培,以“评”促培,助推区域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2022年,我们开展了“落实‘双减’在钟楼——中小学校长课程与教学领导力展评活动”,将“评”与“培”有机融合,以教学展评与教育教学讲座为主,参与展评的全体校长主动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从技术领导走向文化领导、从个体领导走向共同领导,以实际行动提升课程与教学的领导力。
“研训评展”一体化的开展,需要从点状活动拓展为面上活动,以整体化、全面化、系统化的方式推进,形成立体多元的培训效能。2022年,我们举办了“钟楼区中小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展评活动”,全区近千人次参与校级和区级展评活动,全面促进了新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