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分析

2022-02-10亢婵婵李秋菊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主动脉

亢婵婵 李秋菊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洛阳 47100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最主要方式,因心脏瓣膜病患者长期存在血流异常,机体处于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及身体处于易感状态,同时手术时间较长、瓣膜等异体植入、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特殊的体外循环过程等均会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使机体免疫系统造成进一步影响和破坏[1-3]。心脏瓣膜置换术易并发多种并发症,其中肺部并发症较为常见,其会加重患者心肺负荷,直接影响术后康复[4]。本研究分析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相关因素,为后期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且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184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20~75(56.21±2.16)岁;男77例,女107例;单个瓣膜置换123例(主动脉瓣置换30例,二尖瓣置换9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61例。纳入标准: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年龄≥18周岁;认知功能正常;语言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肺栓塞、肺结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合并升主动脉置换术、冠脉搭桥术;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精神疾病。

本研究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1607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

收集入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年龄、肺动脉高压、上呼吸道感染、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等。

3、观察指标

分析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相关因素。

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用χ2检验,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184例患者术发生肺部并发症47例(25.54%),其中肺部感染18例,肺不张11例,气胸2例,肺间质水肿或浸润9例,呼吸衰竭7例。

2、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1、单因素 肺部并发症组吸烟史、年龄≥60岁、男性、肺动脉高压、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机械通气时间≥30 h占比高于无肺部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例(%)]

2.2、多因素 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吸烟史、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机械通气时间≥30 h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均P<0.05)。见表2、表3。

表2 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184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讨 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式,其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纠正心脏解剖,阻碍心功能恶化[5-6]。因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在体外循环下实施操作,可造成多种器官缺血,诱发再灌注损伤,促使非内皮管道内血液流动,破坏血液有形细胞,造成相关炎性介质活跃,增加基底部和肺部上皮细胞通透性,加上心内异物置入、手术创伤等因素影响,易引起一系列的肺部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7-9]。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吸烟史、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机械通气时间≥30 h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1)男性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会造成肺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小气道阻塞、支气管黏膜受损,降低纤毛运动能力,术后易存在咳嗽无力、分泌物多,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10-11]。(2)年龄大者多存在器官退行性病变且易合并基础疾病,减退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肺组织顺应性和支气管、气管黏膜纤毛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3)心脏瓣膜置换术可导致患者出现肺部缺血再灌注损伤,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则缺血再灌注越严重,补体激活和有形细胞破坏越明显,会大量释放炎性介质,增加肺基底膜通透性,加剧肺间质水肿浸润,引起肺顺应性降低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易诱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2-13]。(4)吸烟者多存在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运动损伤,气道净化空气能力减弱;支气管纤毛受破坏,降低排痰能力和防御力,还能够经多种机制损害肺组织,诱发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增加肺部感染发生风险[14-15]。(5)机械通气中使用呼吸机会影响患者生理屏障作用,诱发肺功能衰竭,纤毛运动等排出异物的功能减弱,降低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机械通气时间长可进一步降低纤毛运动功能,削弱呼吸道防御能力,患者易出现肺部并发症。(6)随着体外循环时间延长,可促进炎性介质产生,影响机体免疫机制,增加心肌受损程度,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针对上述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行以下几点措施干预:(1)术前仔细搜查既往病史资料,全面评估患者机体状态,加强健康宣教、强化营养干预等,增强患者体质;积极治疗肺部基础疾病,控制潜在感染;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2)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鼓励清醒者自主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定期拍背、翻身,避免细菌滋生。对于机械通气或昏迷患者,口腔自洁功能欠佳,常规棉球擦拭法难以有效降清除口腔分泌物,需使用氯己定冲洗口咽腔,清除附着或积聚于舌、口腔黏膜、咽部的分泌物,避免分泌物下行或定植菌移行。(3)定时消毒病房,防止细菌定植;加强手卫生、无菌操作管理,避免感染发生。(4)昏迷程度轻者、自主呼吸良好者需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术中操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把握各环节时间,尽可能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减少缺血再灌注和炎性介质对肺部组织的损伤,避免肺部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年龄≥60岁、男性、吸烟史、主动脉阻断时间≥80 min、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机械通气时间≥30 h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瓣膜主动脉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主动脉也会长溃疡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分析
不得不防的“健康杀手” ——主动脉夹层
“烂”在心里
分析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搭桥术的疗效
还原主动脉夹层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