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被“梗”住的表达欲
2022-02-09
发现自己语言贫乏,希望追求语言之美,是治愈“文字失语症”的第一步。你也有这样的问题吗?当从“想”到“说”成为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应如何找回丢失的文字力和表达欲?
处方一用好“深度阅读”这味药
“登山远望,方知天外有天。提高表达能力、提升语言审美的道路一定是多读书,读好书,常揣摩,常记诵。”
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这种电子媒介,它自动为我们生成了一种语言表达模式和思维习惯,甚至成了我们获取知识和灵感的重要来源,依赖“梗”、表情包、段子的人之所以失语,是过度依赖“装置”的结果,就像脱口秀选手依赖提词器、有的人做题时搜题库直接抄答案一样,把“梗”当作现成的外套,等到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就失去了用自己语言给“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严重失语。
说到底,任何电子装置所能直接形成的动态思维和语言模式,都比不上默读和静观的纸质阅读,因为纸质阅读是从容、双向和可以反复的,默读的孤独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构“理性自主的自我”,让思维在默读和静观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呢?
首先,确定感兴趣的图书类型,将广泛阅读变成深度阅读。这样有利于在某一个领域长期投入和深耕,靶向发力比“病急乱投医”更有效。如果你还没能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图书类型,可浏览图书网站、图书馆网站的书籍排行榜,了解时下流行的书籍类型,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慢慢把兴趣变成习惯和热爱。
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持之以恒。先规划阅读时间,从每月、每周、每天中规划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每次阅读至少30分钟,这是进入最佳状态需要的时间,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就如同锻炼肌肉记忆一样,因为它专注和停留的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将知识连贯;带着问题阅读,会使注意力更集中,还要勤于在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是一个观点逐渐丰盈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认识自己的过程,当你下次回头从字里行间再次审视自己的时候,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寻找沉浸式阅读体验,将自己置身于读书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
最后,懂得沟通和反馈。深度阅读,需要对作品细细品读,而不是一目十行地一扫而过。因此,深度阅读也是一个知识和情感的接收和体验的过程,因此在深度阅读结束后,需要进行一个总结和反馈,比如在社群上分享读书心得、撰写书评等,将自己阅读后的看法分享出去,形成观点,建立评价。阅读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最能学习的读者,往往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所以,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要对该书提出评价,对作者讨论的问题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好们分享,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表达欲的开始。
处方二日常复健:表达锻炼不可少
“切记,语言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能力。”
有了“深度阅读”这味药,做好了日常积累这一步。下面就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始锻炼表达能力了。
首先,学会聆听,做好充分准备。表达并不是单纯地為了说话,或者仅仅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开口表达之前,更重要的是学会聆听,让别人去阐述他们擅长的内容,然后通过清晰的发问补充信息,推动沟通。在聆听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好发言的准备。这会帮助你在表达时减少停顿,也能防止你离题万里,在你给出一个准确的回复前稍做停顿,会比立马张口说出一串“梗”看起来更有想法。
其次,明确中心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当然,仅仅储备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不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将它们团结在你中心思想的周围,那么这些知识在你的大脑中不过是一座座信息“孤岛”,当谈论到一个问题时,也许你碰巧知道,但是你无法引申出更多的论点,也无法推导出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大脑“突然卡壳”的原因,因为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思考和表达。当你观看了一部电影、读了一个故事、看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你觉得很有趣,想把它分享出来,讲给别人听,这个过程就是考验提炼中心思想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复述别人成型、完整、有道理的论述,比自己瞎琢磨要高效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重蹈“借他人之杯装酒”的覆辙,而是让你在语句表达上、逻辑思维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先模仿学习,然后再谋创新。而当你的脑海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表达欲望也随之生成,此时就可以以观点为中心,发表你的看法了。
最后,建立自信,锻炼口才。对于陌生人来说,沟通的第一步是建立联系,可以主动寻求帮助或帮助别人,以此为契机寻找话题。克服社交恐惧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从身边熟悉的朋友、亲人开始练习表达,然后再慢慢应用到陌生的交往中。同时,流利的表达也是有效沟通的关键,可以尝试练习朗读报纸上的新闻、多念绕口令或其他逻辑性较强的文章,锻炼自己的口齿流利程度,慢慢积累语感,避免“口吃”现象。
处方三有效预防:勤于写作和思考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写作和思考是一切文字灵感的来源,我们要学会从中汲取养分,才能有效预防“文字失语症”。
写作是有效输出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你在阅读中摄取他人观点的时候,你会看到一条清晰而有逻辑的思路,但这是别人苦思冥想的成果,它不是你的,你可能在一瞬间觉得自己接受了、读懂了他的意思,但当你想将它引用在别处或再造观点的时候,你会觉得无从下手、异常吃力,这是因为你缺乏化用知识和观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写作和思考中锻炼培养。
与人交流固然重要,但自我对话一样不可缺少,一个有逻辑的人不一定会写作,但是一个会写作的人一定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且通过长久的写作训练会提升他的思考能力,看问题也会比别人更深更远一些。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对自我的剖析与反思。要完成这样的动作,须倒逼自己对平时生活更细腻地观察,对自我心灵上更深刻地拷问,进而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如何形成写作习惯呢?
首先,培养写作兴趣。在进行深度阅读、观看电影,或对某个新闻、某种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体悟和感受后,尝试写出收获和体会;形成记录创作灵感的习惯,一开始不一定非要长篇大论,也可以从一个小片段、几句话着手,认真总结和发散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思维能力,唤起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欲望。
其次,善于捕捉写作素材。我们平时参与社会活动,可以试着对中心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态样貌、个性性格等进行仔细地观察,这样容易写出比较生动的文章。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能产生灵感,写出好的作文;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如果想象力丰富,就会思路敏捷,受到某一事物的启发,马上会联想许多的人和事,脑海里就会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动起笔来如行云流水,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文章内容才能丰富,意境才能开阔,思想才能深刻;反之,如果缺乏想象力,文章就如一潭死水,思维干涸,难以动人。
最后,训练写作技巧。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人,不一定要求成篇,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闪光点,都可以形成文字;对某种现象、某件事物的看法,可以通过三言两语来表达。从形式上说,可以做一些分解训练,比如,根据自身特点,重点选择训练目标。思维能力差的就重点训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差的就重点训练表达能力……总体上要全面训练,多读书,勤动脑,勤动笔,坚持不懈,反复练习。经过反复练习,说话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自然逐渐得到提高,正所谓“熟能生巧”,循序渐进,练得多了,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学习和写作,都遵循着“输入—思考—输出”的闭环。只有输入,没有思考和输出,就不能将所学内化为己所用,而有输入、有思考,没有输出,就缺少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这个假期,如何沉浸式学习?
沉浸式学习(Immersive Learning),是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高度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的一种方式。
在家中如何给自己营造沉浸式学习的氛围呢?
1.打卡。养成打卡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触发机制,一旦你养成了这个习惯,如果有一天你没有学习打卡,那么你的脑海中始终有一个念头在提醒你任务没完成,从而促使你行动起来。
2.渠道唤醒。为自己营造适合读书学习的氛围,完成意识上的渠道唤醒。如果在家你只想睡觉、休息、放松,那么不妨选择图书馆作为你学习、钻研的圣地;如果你选择在家,那么你就设立一个学习区域,比如书桌,不要躺在床上学习,这样你会越学越想睡觉。
3.“强制”任务。这个“强制”不是让你逼迫自己学,这样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很容易没有动力,这是让你设立一个“番茄”时钟。比如说你调一个35分钟的闹钟,这35分钟你就学习,其他事情不允许做,35分钟到了你就可以调个5分钟闹钟,休息一小会,去看看窗边风景保护好眼睛。
4.明确周期。做一个假期学习计划表,设立一个周期性学习计划,明确从周一到周日每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每7天更新一次,每一次更新都包含了你对上一个周期学习情况的总结和反思。
5.奖惩。给自己设置一点小的奖惩措施,比如今天任务完成,那么奖励自己一包零食或一件小礼品,如果任务没完成,就小小地惩罚一下自己,比如做50个仰卧起坐或俯卧撑……每次完成任务后,在自己的计划表上打一个红勾,慢慢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
6.劳逸结合。每天的学习时长不宜过长,以免注意力被分散,学习任务不宜太过繁重,總是完不成容易产生挫败感。交替学习、适当运动很有必要,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还可以邀请小伙伴一起参与,建立相互监督机制效果更佳。
编后语
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时代里,当现成的观点可供随时取用,直接“拿来”时,表达似乎开始变得轻而易举,但文字间的真挚感却离我们远去。
当你醉心于捕获他人表达的快感时,殊不知,自己的脑袋也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当这层虚假的迷雾散去,到了真正表达自我时,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
网上的狂欢喧闹终会散去,个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才是人生永恒的命题。
余秋雨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将思想的种子播撒于阅读和写作的土壤,静待其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不会再被失语所扰,囿于表达。
网络“黑话”测试答案
(从左到右)
永远的神、啊我死了、玻璃心、生日快乐、对对对、朋友圈、Nobody -cares、真是个、没眼色、最喜爱。
叫爸爸、小姐姐、令人惊奇(amazing)、账号被注销、为我的莽撞自罚一杯、培养感情、两个人的感情是真的、连麦睡觉、对“爱豆”的祝福、语言角色扮演。
形容疯狂拜金、我要睡觉了、笨蛋、我心情不好、看啊、我去上班了、速速回来、晚安、救命、我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