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教尽教、及时反馈、以学定考:落实“双减”意见的学校担当
2022-02-09齐铁清
摘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涉及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这次行动中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从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考试改革等方面解决问题,做到应教尽教、及时反馈、以学定考,让上课“有用”、作业“有效”、考试“有谱”,让学生和家长相信,在校学习完全可以全面圆满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只有坚持在校学习,才能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义务教育;作业负担;校外培训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双减”是一项系统的、影响全社会的复杂工程,涉及校内校外、家庭社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来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综合治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应从我做起、主动作为、科学作为、勇于担当,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整体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应教尽教:让上课“有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在课堂上该解决的问题,不应延伸到课外。要做到应教尽教,让上课“有用”,这是解决“双减”问题的根本。
(一)应教尽教是依法施教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这是对“应教尽教”最权威的解释。义务教育是依法施教,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甚至不是学生和家长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是该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也不是随意的,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要“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
为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意见》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包括“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做的就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执行国家要求,确保让上课“有用”。
(二)“让上课‘有用’”就是让全体学生“吃饱”“吃了”
什么叫“让上课‘有用’”?就是要让全体学生和家长觉得课上能“吃饱”“吃了”。之所以有人觉得上课没用或没多大用,就是因为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吃不饱”的学生想办法到校外找吃的,“吃不了”的学生想办法到校外找地方消化掉,这就是校外培训存在的根源。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上真正做到“吃饱”“吃了”,校外的学科培训就没有存在的市场了。
如何做到让上课“有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做到“吃饱”“吃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在上课时“吃”。这就是《意见》强调的“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这不是新的话题,而是义务教育一直提倡的做法,只不过一直没有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真正重视。现在用结果倒逼过程,课上要保证“吃饱”“吃了”,就必须改变“吃”的方法和过程。
(三)解决“吃饱”“吃了”的问题必须从“学”上下工夫
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让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正好 “吃饱”“吃了”确实是个难题。正因为是难题,所以这些年才一直在改革课堂教学。其实教师都知道,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理念,理念转化成行动要考虑时代背景。在“讲就等于教、教就等于会”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但在现代学习中,不能把因材施教简单地等同于因材施“讲”,也不能把“应教尽教”简单地理解成“应讲尽讲”,因为“教”和“讲”不等于学生“会”。解决学生“吃饱”“吃了”问题的根本是让每个人都“有的吃”、都“能吃了”,这就必须从“学”上下工夫。
(四)应教尽教就是在课堂上教全、教会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让教师来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大家就会明白当初为什么下那么大的力气要转变观念,要研究学生的学习了。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吃饱”“吃了”的最佳途径。合作学习是改统一“配餐”的桌餐式教学为个性化“配餐”的自助餐式教学。应教尽教不是统一喊口号式地齐步走,这种齐步走往往是走不齐的。应教尽教以教会为目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学足、学会。上课更重要的是经历、感受、体验,是熏陶、是积累。学习不能急,它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应教尽教就是要教全、教会。未来的考试是对学生整体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查,不只是记住了什么、练会了什么。如果在课堂上能做到应教尽教,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就能保证上课“有用”了。
二、及时反馈:让作业“有效”
(一)及时反馈是保证作业有效的关键
教全、教会,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很难。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本,但再改变也没有人能保证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能百分之百地学会。学生的学会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学就会。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是要把“讲”的课堂变成“练”的课堂,因为能力是练出来的。“练”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业是练习的最好方式,作业的目的是要练会。学生做作业不完全是自己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效的练习过程。“练”不是单纯刷题式地练,也不是押题式地练,而是练基本功,保证把所学的东西练会。教师对学生的“练”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及时反馈是保证作业有效的关键环节。
(二)及时反馈要关注作业设计质量和完成情况
《意见》中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从宏观管理上对作业设计的类型、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学科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明确作业的目的,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头。要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说得简单点,是要通过作业知道学生哪会了,哪没会,没会的是什么原因,再把没会的练会。这样一个过程靠学生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只靠大量的刷题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要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解决问题。勤能补拙,靠量可以取胜,但无效率的“勤”是补不了“拙”的,没有质的“量”也是取不了“胜”的。教育是科学,科学应该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教师应该研究,这样的内容、这样的学生,要练习多大的量、练习多少次、多长时间反复练习一次才能保证真会了,再练就不起作用甚至是起反作用了。就像体育锻炼一样,合适的运动量、合适的方法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超负荷的运动量、不当的运动方式就会伤害身体,适得其反。
(三)及时反馈要研究作业有效的实施策略
1.联系课堂教学研究作业的有效性
研究作业有效性要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作业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最好办法,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好方式。定时定量的常规作业让学生知道到什么时候做什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让学生知道只有练熟才能真会,个性化的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要把不会的练会。这就是学习,这就是作业的作用。教师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科学设计、及时反馈、精准答疑,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施策,既要保证练全练会,又要保证科学适量。
2.从学科整体上研究作业的有效性
研究作业的有效性还要从学科整体上来考虑。作业不只是练习每天新学习的内容,还要有计划地设计和安排以前所学的内容,保证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前面所学的内容。不能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留到单元复习、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那样会造成一段时间内作业内容过多,保证不了学习效果。
3.及时辅导答疑保证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的及时反馈是保证作业有效的根本。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是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特别是及时、个性化的辅导答疑,是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遗留的问题都能通过作业的方式得到解决,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作业。
三、以学定考:让考试“有谱”
(一)中小学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和阶段性结果的反馈
上課“有用”、作业“有效”,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和家长评价上课和作业是否有用、有效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看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考试成绩几乎成了他们评价学习的全部。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各种考试难度越来越高、频率越来越快、排名越来越细,甚至从小学开始就瞄准中考进行准备。
关注考试并没有错,关键是关注什么样的考试、应该怎样关注考试。中考是高中的招生考试,虽然有的地方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升学考试两考合一,但谁都知道,这时人们的关注点一定在升学考试上。升学考试属于选拔性测试,讲究的是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要完成正确选拔、合理分流的任务。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阶段性结果的反馈,要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修正和调整教师教学方案的目的,与中考那样的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完全不同。考试是进行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全部。这种方式可量化、好操作,往往成了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的手段,这就使考试——尤其是单纯的纸笔测试,难以承受评价的重任,越来越变味了。
(二)以学定考的实质是以课程标准定考
“双减”要想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从考试抓起,真正做到以学定考,做到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就怎么考。谈“减负”,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别的都很难落实。质量检测因为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有的是用来评价学校的,有的是用来评价教师的,不能把所有测试的压力都作用在学生身上。面对学生的考试就是学业水平测试,重点不是排名,关键是测试之后应该怎么办。如果只排名不补救、只鉴定不矫正,只能把学生推向校外。
可能有些人会担心:如果真的这样考了,也区分不开好坏了,将来中考怎么办?必须明确,中小学学习过程中的考试不是用来区分好坏的,而是来告诉你自己学得好坏的;是和“标准”比,不是和别人比;如果暂时没学好,告诉你要及时补救、应该怎么补救,不能从小学开始就盲目地打着所谓“考能力”的旗号考一些偏题、怪题和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而忽略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
有些人还会担心,如果真的是这样了,那是不是没有了竞争意识大家都“躺平”了?这个担心是多余的。以学定考的实质是以标准定考,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的标准,也是考试的标准。现在已经不再公布高考和中考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了,考试的唯一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无论什么考试都得“靠谱”才行,所谓“靠谱”就是合乎标准。只有这样,才叫学啥考啥、练啥考啥。符合标准既不能无底线地加大难度,非得把学生考住才叫考的有水平;也不能无原则地降低难度,无论学成什么样都考个皆大欢喜。
按“标准”就意味着一切按原则进行,无论上课、作业还是考试,包括中考,也得按“标准”进行,只不过中考的综合性更强,更注重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靠补课补出来的,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而是靠上课学出来的,靠作业练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和家长真正意识到用心上课、用心做作业才能在中考考出好成绩,好好上课、好好做作业才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唯一出路,考试与教学的改革才算是成功了。
(三)以学定考才能让教育走向正轨
课堂上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研究、讨论,是任何补习班都补不上的。考试要考的能力除了记忆、理解、应用能力外,更主要的是学生面对新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单靠刷题、押题是很难形成的。命题考试不是捉迷藏,不是互相猜,需要做到心中有数。教育学生、引导家长不用讲分数与能力的关系,不用讲今天与未来的关系,要用事实说话。让教育走向正轨的唯一办法就是真正做到以学定考,让考试“靠谱”。
总之,“应教尽教,让上课‘有用’”“及时反馈,让作业‘有效’”“以学定考,让考试‘有谱’”,是实现“双减”的有效手段。“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再有效的手段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这些手段应该坚持长久、持续发力、相互作用、形成合力。
教育是慢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要透过现象研究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课堂上的“吃饱”“吃了”不能简单地用学生写完没写完、做对没做对来判断,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不能简单用做没做完来判断,考试的效果不能简单用分数来判断。要从整体上来考虑教育效果,综合判断一个学科的教学效率,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评价改革的成败。
“双减”不是以“减”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学校要从管理的角度,以上好课、辅导好作业、组织好考试为目的,认真统筹备课。整体协调各学科、教育与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的科学规范,才能完成学校整体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齐铁清,大连金普新区教育学会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