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发展阶段中国战略机遇期的鲜明特性
2022-02-09刘国瑞
刘国瑞
[摘要]对于战略机遇期如何判断,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与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相比,新发展阶段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更具内生性,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更具复杂性,战略机遇期的延续更具可塑性。完整准确把握这些特性,对于党和国家维护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战略机遇期;内生性;复杂性;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1-0033-06
战略机遇期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大的背景、环境和条件。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14。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党的十九大均肯定了战略机遇期的客观存在。然而,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我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战略机遇期的存续问题再次摆在党和国家面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对战略机遇期如何判断,是一个重大问题。”[2]4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3]3。这标志着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已正式延伸至新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中国战略机遇期的鲜明特性,对于党和国家科学判断战略机遇期的演变趋势,维护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时势在我: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更具内生性
从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来看,与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相比,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更具内生性,“即战略机遇期更多来自主动创造或采取行动成功化挑战为机遇”[4]。一般而言,“战略机遇期既要有国际大环境的推动,也有国内发展战略的适时调整”[5]。过去,我国战略机遇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在新发展阶段,有利外部条件正逐渐递减,战略机遇将更多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发展。自身发展的越好,所面临的战略机遇也就越多,可选择的战略余地也就越大。只要党和国家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懈怠,时与势就会站在我们这边。
(一)外部有利条件正在递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有利的外部条件。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我国紧紧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的有利外部条件已逐渐减少。时至当下,有利外部條件的递减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且这一趋势在短期内无法逆转。一方面,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状况难以根本好转。过去我国发展所依赖的国际市场正逐渐萎缩,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持续递减。同时,在各种贸易壁垒的阻碍下,我国在先进技术与高端设备的引进方面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另一方面,从全球政治格局来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已经相继调整对华方针政策,不断加重对我国的遏制打压,并且频繁攻击抹黑我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干扰。另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全球政治格局的负面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将战略机遇期的立足重心转向国内,“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6],成为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延长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
(二)内部发展条件保持良好
战略机遇期的存续离不开实践主体的自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7]因此,随着我国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我们有高度的自信将战略机遇期的重心转向国内。一方面,将战略机遇期重心立足国内,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曾一度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显著上升,“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就已经开始动摇。时至今日,内需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另一方面,将战略机遇期重心立足国内,具有充分的现实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8]首先,就发展空间而言,在整个新发展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始终存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极为广阔。其次,就发展优势而言,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内在优势。比如,雄厚的物质基础,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统一的国内市场,显著的制度优势,等等。最后,就发展效益而言,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的发展效益将大福提升,经济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将日益增强,生态环境质量将根本改善,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三)以强大战略定力为保障
战略机遇期的内生性还表现在实践主体的战略认知力、战略执行力、战略意志力等主观方面。首先,战略机遇期作为实践主体对客观形势的总体把握,其存续与否,不仅取决于客观形势的真实存在,而且也取决于实践主体的战略认知。其次,战略机遇期仅表明在特定时期实践主体拥有较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但能否利用好这些条件,还要看实践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战略执行力。最后,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形势始终都在动态演化,其变化有时远远超出实践主体的战略预期,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颠覆实践主体的战略预判。是惊慌失措,还是临危不乱;是自乱阵脚,还是进退有据,随时考验实践主体的战略意志。而在这些问题上,党和国家保持着清醒头脑。一是我们的战略分析科学准确。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不会为纷繁复杂的各种乱象所迷惑。正因如此,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党和国家始终坚信“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二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清晰明确。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党和国家在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三是我们的战略规划合理有效。在新发展阶段,我国仍旧坚持“两步走”战略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谋势而动: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更具复杂性
从战略机遇期的内涵而言,与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相比,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将更具复杂性。这不是说以往我国所面临的战略形势不具复杂性,而是说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战略形势的复杂程度将大大超过以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相互激荡下,国际局势日趋复杂,国内发展任重道远。同时,日益上升的风险挑战和不断递增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又不断加剧了战略形势的复杂程度。
(一)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
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之所以更具复杂性,这是由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9]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下,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局势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趋势还在蔓延,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阻挡着全球化进程向纵深发展。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三是大国之间的较量博弈日益激烈,地区热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上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四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严重冲击了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迫在眉睫。五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必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历史大势也没有变。只要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战略机遇期就将会一直存在。
(二)国内发展面临新考验
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之所以更具复杂性,是因为国内发展形势面临新的复杂考验,这些考验归根结底源自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但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需不断满足,推动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虽然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开始转向”并非“彻底完成”。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开辟道路。二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5,到2049年我国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5-6。显而易见,未来数十年,巩固治理优势与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3]5。今后十余年,我國文化建设必须以文化强国为导向,不断补齐文化发展的各类短板。四是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仍需付出更多艰辛努力。五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三)日益上升的风险挑战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下,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正明显增多,且在可预见的一定时期内,风险挑战增多的趋势很难改变。或者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11]21。这就对我们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风险来源看,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还有一些来自自然界。从领域分布来看,这些风险挑战包括经济发展风险、政治安全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党的建设面临的风险,等等。尽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挑战始终如影随形,但与过去相比,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外部风险挑战日益增多;内部风险挑战交织叠加;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易发多发;应对风险挑战的难度越来越大,等等。不过,风险挑战的日益上升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正因为我们发展起来了,发展过程的矛盾才会越加清晰地表现出来,个别国家也才会出于忌惮之心频频干扰我们的发展进程。
(四)不稳定不确定性递增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中,不稳定性意指事物发展状态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意指事物发展趋势的不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一直呈递增态势。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递增态势尤为明显。当然,这只是就整体而言。具体来看,这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情况又各有不同。首先,这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具体来源不同。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环境;有的源自单一领域的问题,有的则源自不同领域问题的相互交叉。其次,这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分布比例不同。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要多于内部滋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社会发展引发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要多于自然环境产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同领域交叉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要多于单一领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最后,这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地化解难度不同。化解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难度要大于化解内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化解社会发展引发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难度要大于化解自然环境产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化解不同领域交叉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难度要大于化解单一领域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可以预见,新发展阶段中国将面临更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学会在一种更不稳定、更不确定的国内外环境中谋求自身发展。
三、乘势而上:战略机遇期的延续更具可塑性
从战略机遇期的延续来看,与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相比,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可塑性更强。过去,我国强调较多的是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比如,“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1]851“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12]“牢牢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3],等等。如今,随着我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2]5,我们不仅有定力用好战略机遇期,而且也有底气、有实力塑造战略机遇期。为此,我们既要有主动求变的战略魄力,也要有把握机遇的战略慧眼;既要有守护机遇的战略实力,也要有共享机遇的战略胸怀。
(一)要有主动求变的战略魄力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只有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主动求变,才能掌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功业。放眼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趋势不可逆转;眺望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不可逆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2]473因此,我们完全有自信和能力主动求变,从而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一是要有识变之智。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充满了未知变数。只有科学分析这些变数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揭示它们的特点与规律,才能认清它们的内在本质,才能从容不迫应对它们。二是要有应变之方。应对各种未知变数,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整个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威胁。三是要有求变之勇。各种变数虽然破坏了旧事物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更要开拓进取、勇于求变,使社会发展充满变革创新的生机活力。
(二)要有把握机遇的战略慧眼
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变化多端,把握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练就一双战略慧眼。一是要从“利用机遇”转向“创造机遇”。过去,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加上内部发展所蕴藏的后发优势也十分突出,只要利用好现成机遇,就足以促进我们自身发展。在新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更多机遇,就必须以客观形势为基础,主动创造机遇。二是要从“抓住机遇”转向“善抓机遇”。“善抓”意味着实践主体不仅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更要有辨别机遇的眼力、抢抓机遇的手力以及创造机遇的能力。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更加稍纵即逝,一般层次的“抓住”已很难把握机遇,只有从“抓住”转化为“善抓”,才能不错过任何机遇。三是要从“抓住显性机遇”转向“开发潜在机遇”。在新发展阶段,能够直接利用的显性战略机遇将愈来愈少,越来越多的机遇会蕴含在问题矛盾与风险挑战中。只有迎难而上、直面问题矛盾,着力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才能斩获新的机遇。四是要在危中寻机。危与机辩证统一,危中有机,“克服了危即是机”[11]224。在新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我们处理危机、转危为机的能力势必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五是要从“顺势而上把握机遇”转向“顶风而上把握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2]4-5“顺势而为”之时,把握机遇的有利条件众多,遇到的困难阻碍也少;“顶风而上”以后,把握机遇的有利条件不断减少,并且还会面临重重险阻,考验着我们的战略意志与战略智慧。
(三)要有守护机遇的战略实力
在新发展阶段,身处变局的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抢占战略先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党和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主动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也意味着,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要通过发展格局的重塑来实现战略机遇的再造。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应急之策,而是党和国家为提升发展质量、厚植发展优势,对发展全局进行的长远战略部署。二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全国统一市场基础之上,不是让各地都去搞一个市场循环。三是新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收缩,而是要在做强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上,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系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一是新发展理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遵循,必须系统把握、落到实处。二是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必须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四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目的,必须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五是国家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发展营造安全环境。
(四)要有共享机遇的战略胸怀
尽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使我们的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不确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早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的发展始终都在影响着世界。实际上,变局本身恰恰为我们把握新的机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条件。毕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变局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应对百年变局,塑造中国战略机遇期,其关键在于锤炼全球视野,积极为世界提供新的战略机遇”[14]。的确,只有以宽广胸怀向世界分享我们的发展机遇,世界也才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机遇。因此,变局之下的我们既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也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营造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也才能引领变局的发展走向。首先,要与各国增进政治互信,让世界理解我们的政治主张和政治关切。要着重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既讲好中国故事,也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其次,要与各国加强利益融通,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要在扩大开放的前提下,继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不断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再次,要与各国促进文化流通,让更多国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要继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使中华文化蕴含的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理解和认同。最后,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努力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仍要一如既往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推动全球治理沿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总之,与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相比,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期更具内生性、复杂性和可塑性。其中,战略机遇期的内生性启示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促改革。战略机遇期的复杂性启示我们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的形势。战略机遇期的可塑性启示我们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始终把战略机遇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另外,准确理解这些特性,还要坚决破除以下几种错误认知。其一,简单认为战略机遇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好坏。只要外部环境恶化,战略机遇期就一去不返。其二,想当然地认为特定战略机遇期内主要以战略机遇为主,风险挑战微乎其微。只要形势发生变化,战略机遇减少、风险挑战上升,战略机遇期就不复存在。其三,片面认定战略机遇期是客观国内外形势的产物,与人的主体能动性无关,因而对战略机遇期,只可利用不可维护。显然,如果忽视新发展阶段战略机遇的内生性、复杂性和可塑性,我们很容易被这些错误论调所误导。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机遇期的内生性、复杂性和可塑性,党和国家才能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奋斗中赢得更多战略主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郭春丽等.小康之后的中国:如何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百年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0.
[5]方长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20(12):60.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8.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66.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78.
[9]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10]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9.
[11]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
[13]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36.
[14]门洪华.百年变局与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塑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37.
责任编辑:籍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