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2-09田学斌卢燕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产业链

田学斌 卢燕

[摘要]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如何让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起来,让创新成果同产业需求融合对接起来,是深化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补齐河北短板、打造区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内生要求,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的关键。2021年11月4日,在国务院参事室指导下,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会同北京、天津市政府参事室以及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市政府联合主办了“2021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来自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参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推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了探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可行发展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1-0039-06

为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驱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务院参事室指导下,在国务院和京津冀三地政府参事专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21年11月4日,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会同北京、天津市政府参事室以及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市政府,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2021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与会的国务院参事、京津冀三地政府参事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推动河北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观点新颖、成果丰硕,对加速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进程、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科学性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推动作用。

一、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在2021年初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始终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点,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这为我们如何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当前破解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难、三地产业协同难的关键所在,是加快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冰指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期间,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面临新机遇,也有进一步拓展提升的空间,需要京津冀继续携手下好这盘棋,优化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布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支撑,依靠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释放雄厚的产业基础潜能,实现互利共赢,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指出,从全球视域看,供应链稳定性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前在供应链的供应端出现了不平衡问题,供应链运输端出现了梗阻问题,在供应链的末端、仓储端出现了商品供不应求的问题,需要世界主要经济体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为此,中国的核心和关键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河北省政府参事室党组书记王彬指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应当在打造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发挥好创新引领作用。天津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孙明华指出,全球正在形成北美、欧盟和东亚三大区域性产业链,京津冀应在东北亚区域性产业链中有所作为,加强与日韩经济合作,与日韩形成半导体领域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格局,以提升京津冀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提出京津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格局尚未形成,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围绕强化协同创新支撑,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进行战略部署,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河北省政府原参事、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提出,能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打造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事关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全局。河北省政府原参事、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学谦提出,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让京津冀的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流动起来,让创新成果同产业需求融合对接起来,是关系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成败的关键。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关键在提升它的关联度和协作水平,尤其是河北的发展,以创新资源来促进河北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产学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认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当前破解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难、区域产业协同难的关键所在,是加快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天津市政府参事、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袁希钢认为,流程工业是河北的优势产业,这不仅是支撑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与北京的生物医药,天津的大石化、氯碱、冶金等工业相呼应,可成为支撑京津冀基础性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七年以来,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等诸多领域都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全球价值链供應链面临新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落差持续扩大,区域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陈耀提出,2014年河北省人均GDP与北京市人均GDP的比值是39.9%,2019年是28.2%;2014年石家庄市人均GDP相当于7864美元,2019年为7808美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京津冀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在显著扩大。李国平指出京津冀内部创新投入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就R&D支出占GDP的比重而言,北京占比超过6%,持续保持全国排名第一,天津占比近年来出现下降,不足3%,河北省近年来有较快增加,但占比仍然偏低,低于1.5%。武义青指出京津冀区域内产业配套和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产业技术工程化开发能力及创新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能力不强,京津研发、河北孵化转化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导致北京92.5%的科研成果“蛙跳”到长三角、珠三角进行产业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京津冀三地之间悬崖式的经济落差加剧了三地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方面的落差,而创新能力落差进一步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的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直接体现为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河北的落地转化。

(二)产业衔接契合度不够,产业链与创新链供需存在错配

武义青指出,作为制造业主要承接地的河北,本身在钢铁、建材、石化、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上链条较为完整、配套比较完备,但仍以低端产品为主,例如在钢铁生产中高端钢材占比仅为10%,而医药产业超过50%的医药产品仍为原料药。同时,河北产业集聚能力弱,没有形成整体承接优势,对经济市场主体的吸引力、承载力不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乔标认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钢铁、化工等重化工占比较高,尽管三地都有志于发展新兴产业,但在规划布局中仍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现象,尚未站在京津冀全局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导致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产业环节缺失较多,产业链共振能量不足。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认为,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的错位是制约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北京市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需求的研发相对不足,进而导致北京研发成果的供给与河北实际技术需求的错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原部长李善同认为,京津冀的优势产业联系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跨省市的产业链网络。例如,北京的研发和试验行业,流入量比较高的省份有湖南、陕西、安徽、河南、辽宁、河北等,河北排名第六;天津专用设备是优势产业,但是和京冀地区联系较少;河北的金属冶炼是优势产业,但更多的联系地区主要是浙江、广东、重庆、陕西等。

(三)城镇规模能级存在断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节点城市发育不足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认为,一方面,京津冀内部大城市过大、中等城市发育不良、小城镇过小的问题突出,直接导致京津的产业链因为找不到适宜的发展环境而无法向周边地区扩散,进而导致河北各市与京津两地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另一方面,核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弱,2010—2019年,河北省11个地市中只有廊坊市GDP在京津冀占比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也非常有限,而北京市GDP占比持续上升。叶堂林认为,一方面,不论产业网络还是创新网络,京津冀均存在节点城市发育不足的问题。例如,2019年京津冀产业网络中仅有1个节点城市(天津),而长三角有5个节点城市,珠三角有3个节点城市;创新网络中京津冀也仅有天津1个节点城市,而长三角、珠三角分别有7个、3个节点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群内产业链与创新链节点的偏离度比较高,2019年占京津冀所有城市比重的38.46%,高出长三角城市群(11.54%)26.92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偏离度均小于10%。李志起认为,京津冀三地企业的投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京津、京保石发展轴等区域,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的空间耦合度有待提升。

(四)协同推进机制存在障碍,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乔标认为,与长三角比较,京津冀同城效应较弱,三地产业布局统筹水平和要素共享水平较低,医疗、教育、就业、金融等政策和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有序流动障碍明显;节能环保、资质认定、企业扶持等方面政策不一致。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唯佳提出,京津冀内部跨区域合作的实施机制研究不足,突出表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区域协同发展制定了整体战略,三地围绕产业协同也开展了相关工作,但在构建都市区空间格局方面,缺乏跨省市的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机制;在都市区的公共交通、生态保护、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安排方面也缺乏共建共享的实施机制。叶堂林认为,京津冀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和不衔接,直接影响到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例如,三地税收分享政策的不一致、资质标准异地互认困难、跨地区转移的企业在统计口径上衔接困难等。武义青提出,三地科创资源的对接缺乏统筹,目标路径和工作重点不够清晰,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够,造成区域内上下游配套能力、产业技术工程化开发能力及创新成果转化综合服务能力尚未形成合理的创新层级结构体系。李国平认为,三地尚未形成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合力,跨省市科技资源的流动和开放共享程度偏低,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能力发挥不足,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健全。

三、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

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实施创新资源产业网络协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刘学谦认为,京津冀要推动跨地区协同政府级别下沉,形成全面协同创新网络,在持续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河北省各地市、县区和京津创新資源集中区域的协同合作,构建全方位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体系。李国平认为,要完善京津冀两市一省协同创新功能定位,优化创新资源和科技园区布局。他建议围绕产业合作的关键领域加强协同创新,从京冀创新联系较为紧密的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河北具有一定创新基础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加强北京相关产业向河北转移和辐射带动;京津冀之间,以金属制品业为突破口,推动京冀、津冀产业联动发展。袁希钢提出,建立创新联合体,充分利用京津冀优质科技创新资源,以流程工业产业链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引领,联合区域内国家级创新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建新型联合研发机构。李志起提出,支持中关村专业园区在津冀地区设立特色产业领域的创新中心、孵化器及转化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推动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武义青建议,津冀两地应加快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

(二)优化产业生态,构建世界级产业链

乔标认为,京津冀产业协同要从承接产业疏解转移向产业链耦合共振转变,从细化产业链分工向更加注重产业生态建设转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一是推动北京数字产业加速与津冀制造业融合,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制造网络;二是把产业绿色化发展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统一起来,推动制造业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同时,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三是发挥三地总部资源、人才、技术、网络平台等优势,积极推进服务型制造,把平台、技术等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孙明华提出,中日韩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保持良好的上中下游链接互动,日本主要生产上游原材料,韩国生产中游的芯片等产品,最后由中国来生产下游产品并交付使用,京津冀应加强与日韩在半导体领域合作,与日韩形成半导体领域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把京津冀区域培育成为我国重要半导体产业基地。另外,在其他领域如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高效农业、医养健康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等领域逐渐开展合作。武义青指出,要从京津冀区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着眼未来,打造四个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先进铁基材料、金属制品、装备制造(重型)等产业链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联、专用)、轨道、航空交通装备及零部件产业链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链集群;生物医药、现代食品、健康养老等产业链集群。李志起提出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完善产业生态系统。

(三)做大创新链节点城市,优化产业载体空间布局

李志起认为,通过城市扩容打造保定、唐山等多个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注重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吸引京津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形成“反磁力中心”,在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同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叶堂林认为,京津冀区域未来重点还是要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关键节点城市,尤其是打造出一批制造业强市,实现快速制造,并迅速推向市场。肖金成提出,做大节点城市,应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为重点,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抓住历史机遇,推动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河北境内北京的“反磁力中心”,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具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职能,也赋予了带动河北加快发展的使命,应尽快实现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在河北省内部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议将石家庄正定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沧州渤海新区、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邯郸冀南新区等作为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并把其中一到两家上升为国家级新区,从而缩小与京津的差距。

(四)立足全产业链布局,创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袁希钢认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主阵地作用,围绕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打造区域创新人才洼地和创新高地,形成溢出效应。李国平提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一心、三核、三带、多园区”,形成中心引领、三核驱动、三带辐射、多园支撑和优势互补、对接产业的区域创新新格局,助推高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肖金成认为,京津冀应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建跨区域产业园区;以都市为核心建立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明确产业转移与承接的重点领域、目标区域和操作路径。乔标提出,京津冀应加快医保、社保、交通、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产要素同城化配置,完善产业布局协调机制,协同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对于重点领域的项目布局,建立有效的事前协调机制、产业创新协同反馈机制、问题协商解决机制,以全域视角推动产业项目落地。武义青提出,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的协同机制,依托自贸试验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口岸等功能于一身的优势,打造世界级产业链增长极。陈耀提出建立河北冀中南两链融合发展综合试验区,并给予政策支持,切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四、推进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期,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意义重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进程。

(一)强化创新驱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李国平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探索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通过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特别是要根据京津冀创新基础和现状格局,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促进京津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及北京创新成果在津冀地区转化。袁希钢提出要将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发挥化工园区等产业园区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作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必须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包括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创新活力等要素在内的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刘学谦建议,鼓励各地市结合自身重点打造产业加强与京津冀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加强三地经济社会运行大数据分析和共享;推动省内优势企业积极对接京津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成果定向定制;支持省内优势企业和京津创新机构建立创新联盟等。武义青建议加强过程管理与评估考核,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人才建设方面,武义青建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研究制定特殊政策。刘学谦建议,在京津建设河北“人才飞地”,解决专家不愿或不方便离京的困难;破除壁垒,实现京津冀人才政策无缝对接、人才流动无碍畅通;支持区域内城市成立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

创新主体建设方面,刘学谦建议,培育高水平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如石保廊区域、沿京津走廊、沿京张高铁、沿京雄高铁等区域),打造各类高水平科创走廊、创新圈等;优化京津高新技术企业搬迁政策,利用好雄安新区和张家口冬奥科技创新支撑区两个创新高地,为搬迁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机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盘活科技成果,打通供需通道,形成良好创新生态。

(二)推行链长制,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李志起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和延链,建议三地联手打造区域制造业聚集区。叶堂林建议,探索建立京津冀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设立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相关职能部门,重點解决三地产业链对接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GDP分计、税收分享等跨行政区难题,围绕特定区域产业链的“缺链、断链、弱链”等问题列出责任清单,以责任清单实施进度作为“链长”的考核指标。武义青建议,打造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链涉及京津冀三地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应聚焦“链长制”方式,打破行政区划的禁锢,统筹考虑区域内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工作,推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三城”引领“三圈”,培育新的节点城市

肖金成建议,把雄安和通州建设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极,以“三核”引领“三圈”,促进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互动发展,引领河北整体崛起,推动京津冀从“双城记”向京津石“三核引领”转变。规划建设以首都北京为核心,涵盖河北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及其下属城镇在内的北京都市圈,形成“1+4”格局,有效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实现首都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天津为核心,涵盖河北唐山、沧州、秦皇岛、廊坊,并与北京都市圈相互耦合的天津都市圈,强化创新驱动和产业对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滨海经济带,不断提高天津对河北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以石家庄为核心,辐射衡水、邢台、邯郸、定州等地区的石家庄都市圈,提高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叶堂林建议,选择京津冀区域内3—5个具备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的城市,将其培育成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关键节点城市。如将石家庄、衡水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节点城市,沧州打造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节点城市等。通过提升这些城市的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内创新转化环境,吸引北京相关技术成果在上述城市落地。

(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武义青提出,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出台一批“先行先试”的重大政策举措。袁希钢建议,将河北作为京津冀发展流程工业的重点区域,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园区规划和建设以及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碳排放等方面统筹安排,制定相关政策。陈耀建议,通过实施京津与河北各地市之间、园区之间互结对子的方式,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他建议,通过设立河北冀中南两链融合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冀中南地区探索两链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性政策。吴唯佳建议,制定京津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构想和政策措施,破解跨行政区的合作掣肘;创新跨区域合作的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投融资,税收增量基金、开发权转移、保障房租赁转移体系等金融、空间、社会保障政策工具共建共享;以重大项目引导,推动京津冀都市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实践示范。李志起建议,鼓励三地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合作机制,缩小三地间公共服务落差。李善同建议京津冀三地政府大力改善营商环境,支持三地基金或科技部门联合申请项目,用于支持三地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产业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