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新思维:“平衡发展”中寻找“双赢”标的

2022-02-09张俊鸣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入市储蓄股市

张俊鸣

中国北方,雪洒大地;中国南方,则下了一场知春好雨。雨雪同来,预示着虎年投资大吉大利。

从本周市场而言,都觉得亮点不多,这其实没什么,过节效应已经出现而已。从本周的一些大事而言,则更有启发价值。比如,2021年全国GDP增长8.1%,这个成绩在合理预期当中。实际上,市场对2021年第四季度GDP增长4.0%的数据更为敏感,因为这是全年4个季度中的最低增速。还有就是房地产尽管在四季度有融资端的一定宽松利好,但当季仍收录负增长。

在上述这些数据发布之后,央行表态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事实也果真如此,最近这几天,MLF与OMO操作利率均下降10BP。1月20日,1年期LPR最新报价3.7%,下降10BP;5年期以上LPR为4.6%,下降5BP。业界预计,这是新年降息的开始,未来还会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

这些降息动作和未来降息预期将产生全面影响,首先将对帮助实体经济降低部分成本,其次对房地产行业过冬甚至复苏将产生积极影响。随便点几个最为受益行业的话,将包括金融、地产、建筑、建材以及家电等。

在受益行业以外,降息对A股市场整体流动性也有利好支撑,因为民间财富未来最有投资价值的方向就是资本市场。因此,即便2022年开年这几周的市场表现不佳,也不代表后续就不会出现惊喜。

主持人 李壮

“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再现,证监会本周在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上重磅发声,中长期资金入市成为监管部门“稳”字当头、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虽然最近十年有关引入长期资金入市的提法经常出现,但本次会议将其与“投融资总体平衡”并陈并不多见,也反映了监管思维的创新。只有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细水长牛”式的稳健回报,才能真正让长期资金在股市中沉淀下来。围绕“投融资平衡发展”的制度建设,也是全面实施注册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中涌现出的制度改革机会,值得所有投资者长期关注。

资金是股市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缺乏资金活水参与的股市,价值发现的功能无从谈起,无法为企业提供合理估值进行融资的工具,投资者也难以实现投资获利,以“一潭死水”来形容并不为过。而相比短期炒作的游资,能够长期沉淀下来、和上市公司共同成长的中长期资金更是股市的中流砥柱,过去十多年有关引入长期资金入市的说法屡屡出现。笔者认为,中长期资金入市要“进得来、留得住”,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可或缺。首先是“天时”,就是股市背后代表的经济体,只有实体经济有持续增长的潜力,才有可能为股市提供良好的回报,因为这些回报最终必然来自实体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绩效;其次是“地利”,本土市场需要有充沛的资金为股市提供源头活水,保证股市流动性相对充裕,而不是仅仅依赖外资;第三是不可忽视的“人和”,也就是有良好的制度能够打通企业和资金、融资和投资的任督二脉,让资金实现对优势企业的合理资源分配,由此将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从可能变为现实。

从A股和中国大陆的情况来看,这三大条件已经在逐步实现。以“天时”而言,中国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坐拥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产品外销的竞争力整体较强,上市公司的构成丰富多元,其中不乏已经成为世界行业巨头的公司,这是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前提条件;以资金流动性的“地利”来说,中国大陆不仅本身有体量巨大的居民储蓄、养老金、社保基金有长期投资需求,更对外资有巨大吸引力,这从近年来陆港通北向资金持续净买入A股可见一斑。至于关键的“人和”要素,近年来推动中外机构长期资金入市的机制不断完善,包括陆港通机制建立、QFII投资额度放宽、养老金和企业年金入市等,都为A股引入中长期资金带来了较好的效果,以这些机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的持股比例上升,大盘指数波动幅度缩小等都反映出这些措施的成果。

虽然A股引入长线资金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这一基础性工作却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特别是在A股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同时,长期资金的参与更是不可缺少的。而数量庞大的居民储蓄,更是成为股市长期资金的“潜在发展对象”。只有将居民储蓄更多转化为股市的长期资金,直接融资才能逐渐取代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转化过程,更多分享到实体经济成长的果实。这在无风险收益率走低、“房住不炒”之下,更是居民储蓄寻找新的投资出路的重要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接下来居民储蓄转化将成为长期资金入市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工具的选择。相比直接买股,通过公募基金间接参与股市已经成为承接居民储蓄入市的重要渠道,对于许多无暇研究上市公司的“上班族”来说更是如此。但目前公募基金参与A股基本上是偏股型或股票型基金,以往一些风险程度较低的基金如分级A、战略配售基金、定增主题基金等已经陆续退出。笔者认为,开发设计一些具有不同风险收益比的公募基金,有利于吸引居民储蓄尤其是风险偏好较低的居民储蓄入市,比如折价接盘大宗交易、参与科创板战略配售及做市交易等,有利于居民储蓄以更加灵活多元的形式参与到股市的长期投资中来。

其次是投融资的“平衡发展”。只有提供一定赚钱效应,才会对居民储蓄产生长期投资的吸引力,这就要求A股要走出“细水长牛”的慢牛走势,投资和融资平衡发展显得尤其重要。IPO和再融资不可竭泽而渔,需要给二级市场留出休养生息、适度盈利的空间,长线资金才会源源不断进场。证监会本周的会议提到了这点,未来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值得期待,包括融资的节奏、发行机制改革、上市公司的监管、违法违规行为的赔偿、防治机构利益输送等,可望会有更多新措施出台,对股市也将是长期利好。

投融资的“平衡发展”衍生出未来A股发展的长期机会,而就投资的实务层面而言,能够提供给长期资金持有,同时又符合投资和融资“双赢”特征的品种更是2022年值得挖掘的重点。2022年以来,低估值绩优股的走势强于大盘,显示资金已经开始朝这一方向寻找机会。笔者认为,低估值绩优股中细分出来的“转股概念”,除了有内在价值优势之外,更因为自身具有攻守兼备的特性,有望成为长期资金入市的首选。所谓的“转股概念”,就是已经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低于转股价,同时还低于净资产,根据转债条款无法将转股价下修到净资产下方的个股。对大部分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来说,尽量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实现转股是最终目标,让股价上涨超越转股价,是避免可转债还本付息的惟一方式。換言之,上市公司想要实现转股,顺利让债权变成股权,需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润。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公司的正股长期表现确定性较高,正是长期资金可以放心参与的对象。

在参与此类“转股概念”的博弈中,有三点需要密切注意。一是上市公司本身的质地,因为净资产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如果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净资产也会随之下降,从而打开转股价下修的空间,这对正股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其次是可转债的剩余年限,如果到期日较长的话,上市公司在年度支付利息较低的情况下,也未必会急于释放业绩或题材促进转股,投资者参与其中将面临较高的时间成本;第三,如果股价距离转股价太远,到期日又太近的话,上市公司在自身财务状况尚可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弃治疗”,不会主动采取促进转股的措施。因此,投资者应当在距离到期日较近、和转股价差距不大的品种当中选择绩优股来重点关注。

具体而言,有发行转债的银行存在不少类似的品种,这些银行股的利润较为稳定,净资产因为亏损出现大幅缩水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有促进转股提升核心资本比例的需要,在目前估值低、股息率较高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值博率,笔者观察的对象有: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非银行股的部分则比较复杂,吉林敖东、招商公路等也具备类似的特征,同样也在笔者的观察对象之列。(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入市储蓄股市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有老人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农地入市须征收20%-50%增值收益调节金
股市日历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西南油气田入市页岩气突破1×108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