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探寻责任担当素养的落地开花
——以“做负责任的人”为例
2022-02-09柳静春
柳静春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实验中学)
一、体验与反思交织,责任担当素养的发生机制
责任担当素养作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体,是内化与外化、学与用的合一。它既是植根于身心和情景交互作用的活动体验,又是学生通过深刻反思,基于事物的内在本质与普遍规律,形成的适应复杂情景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教学片段】连接生活经验,明辨责任
情景一:好朋友将家庭作业答案发给同学。
情境二:周末,班级组织部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你参加吗?
师:面对以上情境,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劝好朋友,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这是不诚信的行为,既影响自己的声誉,也会对其他同学的成绩造成影响。
生2:我会提高学习效率,抓紧时间做作业,然后和同学一起去参加活动,这样两全其美。
师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生2:因为这样可以给孤寡老人带去温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生3:我会拒绝,因为我要先完成作业,这是我必须完成的任务。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面对以上情境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有的是应该做的事情,有的是不应该做的事情,都是有责任心的表现。责任就是做好分内的事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在……时候,我应该/不应该这么做。”写好之后珍藏起来。
创设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体验真实发生过的情景,把实现知识与事物的融合,认知与行动融合起来,事物与学生的自我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学生通过反思探寻事物的本质,再通过反思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优化自身的逻辑思维和知识结构,从而逐步解决复杂情境的价值观和方法,在反思中明辨责任,不断生成内化的核心素养。
二、交互与整合相融,责任担当素养的形成机制
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不是知识、能力和品格等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它们的有机整合,即具体学科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一种“交互—整合”关系。这种关系源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性——统摄力与整合性。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交互—整合”具有联动效应和聚焦效应。
【教学案例】借用最美乡医,勇担责任
以最美乡医张德庆的事迹为主题,在解读人物故事的过程中,设置“付出已成习惯”“最受欢迎的人”“艰难的选择”和“贴心的服务”四个具体情境。通过“付出已成习惯”引领学生学会付出。“最受欢迎的人”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付出的回报。“艰难的选择”以两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认识选择责任就应该结合自身,理性担当。最后创设活动“贴心的服务”——模拟医生,为父母建立一份健康档案。通过教师的指引和点拨,推进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提炼,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协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从认知、辨别、选择、实践四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学习,对责任担当的真正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会转化为行动,在今后的职业选择上会有更清楚的方向。
三、扩展与变构相辅,责任担当素养的完善机制
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等素养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扩展,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变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扩展—变构”机制可以用量变与质变、同化与顺应、变构学习等相关理论加以验证。法治学科的学习,“扩展—变构”机制的路径为: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循序渐进,二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三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跃迁突变。
通过初识主题、深入分析、两难选择、情感共鸣四个教学层次的演绎,学生对责任的认知也有了四个层次的递进:个人承担责任有付出也有回报;个人承担责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理性选择;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以人民利益为重;在社会生活中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对责任的层层剖析,学生的视野会慢慢打开,敢于担当责任,爱社会、爱国家的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这样的教学把知识、能力和品格素养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扩展,从个人层面上升为国家和社会层面,充实了学生的认知,提升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思维能力,由此落实法治的学科素养,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中学生责任担当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体验与反思交织,交互与整合相融,扩展与变构相辅,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认同价值,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发展责任担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