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2-02-09刘圣兰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史育人思政

刘圣兰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1]。校史文化是高校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凝练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校园文化的风格与传统、精神与价值,引导着校园文化的灵魂,潜移默化着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2],且因其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而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将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

一、校史文化的思政育人功效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正确价值导向的引领,不能靠脱离实际的说教,而是要在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判断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教育过程中展开,要在引导大学生不断对生活问题正确分析与考察中养成。校史文化既是一部高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励志报效祖国的奋斗史,更是一幅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壮丽图景。校史文化所彰显的这些理想信念元素、价值追求元素,既扎根于高校实际和生活,又贴近大学生,可有力助推高校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我国高校校史可以说是“四史”的见证和缩影。校史文化作为以高校校史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大学精神凝练着高校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积淀与学校气质,校训反映了高校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积淀而成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办学经验。这些凝聚着历史风貌的校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显性或隐性“四史”资源。以渗透、感染、熏陶等多种方式发挥其诠释“四史”的功能,极易激发大学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情感,牵引大学生把握历史经验,荡涤虚无主义的历史迷雾。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作为重要人才资源的大学生,涵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涵养,离不开必要的教学素材、教学载体和教育环境。爱国主义是高校校史文化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校史精神文化的精髓。高校校史文化从不同角度对爱国主义进行阐释,系统呈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与价值。因此,高校校史文化可为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亲和的教学素材、教学载体和教学环境。

二、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为有效实施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切实达成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并进行深度访谈。问卷内容主体涵盖校史文化教育认知情况和校史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情况。调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和开放性问题,采用无记名方式通过网络向全国部分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和教师发放,回收学生版问卷计833份、教师版问卷计110 份。对本次调查访谈的分析结果如下。

(一)对校史文化育人价值的认同度较高但存在认识偏差

高校师生对校史文化育人价值的认同度很高,体现在参与调查教师的问题回答上,也呈现于参与调查大学生的回答中。针对“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校史文化有没有必要开展?”这一问题的回答,56%的教师选择“非常”有必要。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回答也有着基本一致的认同,高达78%的大学生在“你觉得校园建筑、塑像石碑亭台等校史物质文化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中有无产生影响?”选择“有”这个答题项。就“你觉得学习本校的规章制度等校史制度文化会增强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吗?”问题来说,76%的大学生也选择“会”。

总体来看,大部分高校师生都认识到校史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价值,但也有部分高校师生对校史文化育人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校史文化不过是学校历史的一种记录而已,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关联。这种偏见的存在,是阻碍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融入意识强烈但融入障碍不少

本次调查访谈中,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能自觉将校史文化融入高校“四门”思政课教学中去,且融入意识强烈。如对问题“老师会将校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融入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德法课、概论课、纲要课、原理课)等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吗?”,54%的学生选择“经常”,38%的学生选择“偶尔”。笔者的访谈也有相似的结果。

同时,笔者在调查访谈中也发现,要真正有效地将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障碍还不少。关于多选题“您觉得将校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的回答,教师选择“校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力”“融入观念的偏差”“融入制度建设缺失”“自身校史知识的不足”的占比分别为80%、64%、56%、50%。

(三)融入方式多样但与学生需求匹配度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在德法课等四门思政课中融入校史文化,绝大部分高校的融入方式多种多样。从“你们学校的纲要课等思政课堂融入校史文化一般是怎么开展?”的选项来看,“用校史文化解释知识点”“邀请校友进课堂”“参观校史馆或校办工厂”“讲知名校友故事”的比例分别为52%、48%、76%、68%。但同时,对“你最喜欢的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方式?”这一问题,“参观校办工厂或校史馆”比重最高为78%,此外“用校史文化解释知识点”和“播放校史视频或动画”的分别占比66%和56%。

总而言之,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多样,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还需要更加重视播放视频或动画等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具体运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方式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

(四)融入效果显著但激励机制不足

多数参与调查的高校教师表示,思政课内容思想性强、思辨性高,将鲜活直观、形象生动的校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确实能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不仅可使深奥的理论不再枯燥抽象,而且还可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对多选题“您认为融入本校校史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会产生哪些积极效果?”,80%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更生动”,84%的教师选择“教学载体更亲近”,68%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更贴切”,74%的教师认为“教学语言更亲和”。

同时,多数参与调查访谈的高校教师都认为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大大调动融入积极性。在问题“你觉得激励机制能调动教师将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积极性吗?”的回答中,78%的教师选择“能”,20%的教师选择“马马虎虎”,仅有2%的教师选择“不能”。尽管如此,受访高校教师也反映,目前学校还未出台过鼓励性的政策文件,评优评先、职称评审也未体现。

三、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作用,也反复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国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并不断强化思政课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如此,重实用轻理念的惯性思维在部分高校师生头脑中依然存在,受这种惯性思维的支配,部分高校教师会在潜意识中不重视思政课,也就不会费心动脑去创造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各种条件;部分大学生会将信仰、价值观、情感、道德等视为空洞的说教,不加思考地予以排斥。思想认识的偏差,无疑会对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二)保障条件不完善

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配套的保障条件,涉及师资、制度等多个方面。对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不仅要有熟悉校史和校史文化的师资,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校本教学素材。笔者在部分高校的访谈中发现,烂熟校史和校史文化于心的思政课教师极为缺乏,更多的是仅对校史和校史文化略知一二。此外,被访的绝大部分高校在热衷于校友联系和校庆日庆祝的同时,确实也已展开校史整理和编纂工作,并将校史文化纳入学校育人体系中,但并未规章化、制度化,激励机制极为缺乏。由访谈结果得到提示,思政课教师校史素养的提升、激励机制的完善,是校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保障。

(三)融入环境缺失

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教师教的内在潜能和学生学的内在潜能密切相关,有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之分。有效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对教师教和学生学起到积极的作用,积极效应的发生要求思政课教学与环境互动统一。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建设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重视学校物质环境建设,着力于气派的校园建筑、新颖的设备等,而在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上存在缺失,不够重视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作用和行为引导作用。这一现状反映出高校校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未得到应有重视,校史文化的育人功用被忽视、被边缘化。

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形成物,它包含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3]。教育教学实践受制于教育教学理念。当下高校师生无不认同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但实践中常态化融入不够,融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这些情况的存在,主要在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根源是重实用轻理念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因此,要有效地将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纠正思想偏差,树立“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从各高校来看,学校需充分认识校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独有价值和实际意义,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在治校思路、组织设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贯彻“五育并举”理念。就高校师生群体而言,高校教师须用“五育并举”引领教学,大学生应用“五育并举”引领学习。

(二)完善融入的保障条件

一是增强融入激励引导。教育激励的本质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人的自觉性。从激励因素来看,教育激励与企业激励等一样,往往是与工作成就、领导赏识、职务提升等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对教师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因此,在推动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激励引导上,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科学激励的氛围,让高校教师走出“激励就是物质奖励”的误区,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激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底层次的物质需求,而是通过激励来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4]。另一方面,适当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上,高校可给予一定奖金,以示肯定和重视;在精神奖励上,高校可考虑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倾斜。

二是强化教师融入校史文化的能力。做好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工作,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这无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融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根据思政课教师职业特质和校史文化的特性,强化教师全面熟练掌握校史文化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水平,掌握灵活多样的融入方法,切实发挥教师在融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校史文化掌握的深度、广度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能力提升的基础性条件;教学内容设计水平的高低、融入方法的多样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能力提升的决定性条件。要坚持以教育对象需求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适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校史文化的能力提升的途径,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三)营造融入的亲和氛围

从高校来看,营造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氛围,必然要在校园物理环境和校园心理环境上做文章,具体呈现于用校史物质文化、校史精神文化、校史制度文化、校史行为文化革新校园环境。

高校可在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建设中体现“大学人”的追求探索,或在教学大楼等的命名、标识中有机渗入校史文化元素,用校史物质文化构建人文校园。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学校第一、二、五教学大楼分别以校史名人之姓名冠以“惟义楼”“名达楼”“先骕楼”,学校文化长廊以图画加文字展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精神内涵。

高校可经常性开展富含校史精神文化传统的校园活动,用校史精神文化引领校园风气[5]。例如,江西农业大学举办“与青春对话、与信仰对话”的入学教育,举办“惟义论坛”,引领校园学风建设;设置“大北农教学标兵”“大北农教学精英奖”,引领校园教风建设。

高校可挖掘整理大学精神、大学校训、大学仪式、办学特色等内置的制度传统,用校史制度文化规范校园秩序。在江西农业大学,学校结合各办学阶段的办学特色定位,提出以“厚德博学、抱朴守真”为大学精神,并使之内化为师生校友的治学从业准则。

高校还可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展示校史名人和优秀毕业生追求理想、无私奉献、尊师重教的榜样行为或典型行为,用校史行为文化构建积极校园环境。如江西农业大学优秀校友支月英,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偏远山区的事迹,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江农学子。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