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粪菌从哪里来?探秘粪菌供体
2022-02-09陈易孙青
文/本刊记者 陈易 孙青
经过数千例患者和数万次移植,粪菌移植已被推荐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还可应用于慢性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病,以及神经精神系统、代谢系统疾病、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以往一些缺乏干预手段的疾病都可以采用粪菌移植的方式,改善症状,取得疗效。神奇的粪菌从何而来,又如何提取、保存?记者将带您一探究竟。
健康年轻人才能当供体
早在16 0 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名医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述“饮粪汁一升,即活”,可见有奇效。古人将其含人粪汁的药方命名“黄龙汤”,这便是粪菌移植的雏形。
回到21世纪,粪菌供体的筛选、制备远比“黄龙汤”要严格、苛刻得多。上海宝藤医学检验所医学事业拓展部总经理梅卫玲女士介绍说,目前用于移植的粪菌主要来自于志愿者,然而想要成为供体志愿者,必须经过一番极为严苛的筛选。供体志愿者的年龄被限定在18岁到3 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供体正处于发育、生长、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肠道菌群状态最佳的时刻。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医师李宁教授说:“我们的粪菌供体一般来自高校,而且只有2%的人最终入选。”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的结构存在差异。小鼠实验发现,从幼鼠体内将肠道菌群以粪便的方式移植到老年鼠体内,可以扭转大脑的衰老进程。目前,该中心只有10位合格的供体志愿者。
供体志愿者:身心完全健康
梅卫玲介绍说,志愿者的体重也受到严格规定,体质量指数(B M I)必须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因为体质量的变化会直接反映身体长期的热量平衡状态。刊发在《自然》《细胞》等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与体型匀称者相比,肥胖的人有典型的肠道细菌失衡现象。体型偏瘦与肠道中的克里斯滕氏菌含量较高有关,而肠道中缺乏这种细菌与体重增加有关。
除了年龄之外,志愿者还要符合一系列健康标准。志愿者们首先经过报名,填写一份包括生活习惯调查、饮食习惯调查、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和心理健康调查等内容的征询表。内容细致到是否吃坚果、冷冻甜品、烧烤,是否感到腹部疼痛、上腹饱胀、过度排气等。
通过筛选后,志愿者还要接受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测、粪便检测等。总之,只有身体、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才能成为粪菌移植的供体志愿者。“即便成为供体志愿者后,也非一劳永逸。之后,每两个月要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只有符合健康标准者才能继续担任供体志愿者。”李宁教授说。
健康习惯才有健康的“便便”
根据《肠道菌群移植供体筛选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供体志愿者应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 0 2 2)》调配日常饮食。如每天应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每周2 5种以上。保持清淡饮食,少吃高盐、油炸食品,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限制饮酒。每天吃早餐,规律进餐,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饮足量水、少量多次。志愿者每天必须步行不少于6 0 0 0步,每周运动次数不少于3次,单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
志愿者的粪便还应保持理想的形状。根据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可将大便分成7个便形,其中第三型(香肠状,表面有裂痕)和第四型(像香肠或蛇一样,且表面光滑),更适合于粪菌采集。
每位供体志愿者都会安排有专职供体管理员进行随访,对其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进行管理和干预,确保志愿者的“便便”健康。李宁教授说:“如果供体志愿者这个月例假推迟了,哪怕只晚一天,这个粪便就是不合格的,不能使用。”
粪菌采用还要层层过关
梅卫玲介绍说,在粪菌采集前,志愿者需要重新填写问卷表,用于评估健康状况。如果接受移植的患者存在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情况,供体则需要在捐赠粪便前7天严格限制食物种类,保证粪便中无过敏或不耐受食物成分。志愿者至少每周捐赠2次,每次粪便必须超过10 0克。如果少于10 0克的,则会被认为可能存在胃肠功能异常。
在粪菌库外收集的粪便必须迅速冷却至4℃,并在6小时内送至粪菌库。相关工作人员会对供体粪便进行过滤提取,只留下粪菌菌液,保留供体的完整菌群。制成的菌液还要进行常见致病细菌、病毒的检测,并进行肠道微生态平衡检测,通过层层检测的粪菌菌液才算合格。
粪菌菌液制成后,则要保存在-8 0℃的冰箱内,且只能保存6个月。使用当天放置在37℃的水浴箱解冻,且必须在6小时内使用。每份菌液都标注有供体信息、捐赠日期、生产出厂日期等,以备检查和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