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志研思重育人 笃行致远守初心

2022-02-09毕亚武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教育科研信息培训中心650118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体育教师

毕亚武(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教育科研信息培训中心,650118)

一、苦心经营,创造辉煌

1986年7月,我分配到昆明市金碧小学担任体育教师,负责学校田径队的组织、训练和比赛工作。

我一直坚信体育与教育从未走远,从古至今一贯如始。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的知识学习是上帝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他们观看世界;那么,学生在学校的体育学习就是上帝打开的一扇门,让他们走出门去触摸世界。

因材施教不断更新和学习体育运动训练的新观念,结合儿童青少年年龄及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最适当的训练方法,制订长期训练计划,并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训练。

在学校课后业余训练中,我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及全身各小肌肉群的力量、灵活、柔韧性等的综合发展训练,找准并把握住队员们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全面、持续发展“最需优化”的部分进行培养,学生运动成绩不断提高。田径是学校的传统项目,学生年龄及队伍衔接梯次逐步趋于合理,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担任体育教师20年来,我一直被聘为西山区田径队业余训练教练员,长期坚持不懈,起早贪黑,遇上比赛前的集训,时间就更没准了,没有汗水和奉献,就没有秋收的硕果,对此我深信不疑。

在各类运动会上,我所训练的队员摘金夺银,为省、市、区、学校争得了荣誉,先后为各类体育院校输送了一百多名体育苗子,培养了一批金牌队员。连续8年在“昆明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连续2届被评为“区十佳业余教练员”“云南省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和好评。

在学校运动队的建设中,我始终把“育人教育”放在第一位,注重“人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比赛作风”等,强调运动项目的整体性,培养集体的团队精神。

如,学生在进行田径、篮球等集体项目时,我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将其划分为实力相当的小组。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并没有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结束后,教师划分失败组和胜利组,并让不同的小组分享活动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反省自己在集体中的表现,并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其团队意识。

我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业余训练和教育科研中,入情入理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

我充分利用室内课,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优异成绩的概况、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世界体育运动发展趋势、“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合格标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让学生明确体育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正确的体育动机和良好的体育观,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其中,2009年8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五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评比,所撰写的论文《西山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荣获一等奖,并做大会现场论文交流。

二、脚踏实地,蓄积力量

2005年,我调至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教育科研信息培训中心任体育教研员,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教育对象的改变、全新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反而激发了我内心投身学校体育教研事业的热情。

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学习和反思成了我的法宝。我向同行请教,阅读体育教育类书籍,观摩经典体育教育教学视频,总结归纳出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珍惜每一次学习培训的机会,聆听名师讲座,更新教学理念,获取最新、最前沿的教学信息,不断探索体育教研路径,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工作岗位。

一名合格的教研员,要做到既能“教”又能“研”。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理念、教研方式、教研评价以及教研员和教师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体育教研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研员自身的素质也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在教学研究中做到会教、会讲、会导、会研、会思、会写。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第一线。

2010年,我与昆明五中的教师们一起开展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校本”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对同类问题的课,不断循环往复地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直到问题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为止。此外,还采取同课异构、一课多人上、一课一人多次上、多课一人上等形式进行课例研究。这种校本教研,让教师既关注“怎样做更好”之类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又关注理论指导自己行为的问题。由于课程改革实验有效,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昆明五中的中考体育成绩一直居全区前列,校园足球多年获省市校园足球比赛冠军。

团结民族中学坐落在大山深处,条件艰苦,信息闭塞。教师教学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自2009年以来,我下沉到该学校,通过听、评、观、查、访了解教师,在与教师交流中深化新课程理念。还根据教师的需要安排培训、送课、三校同上一节课等活动,开展以“上课、说课、研课”为主要研究形式的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增长,经过连续的专题研讨,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的创新逐步走向“质”的变化。体育教师专业能力逐步提升。

我深知,一名教研员是靠精神站立的,又是靠业务行走的,要抓住机遇、肯于拼搏、敢于创新。

在教研成长的生命旅程中,我开始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思考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重新超越自我,发展自己作为教研员、培训者的素质:做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责任和担当的教研员和培训者;做一个关注教师精神世界的研训者;做一个勤读书、勤写作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教师。教研员既要能“浮”上来,做课程改革研究的“设计者”,又要能“沉”下去,耐住寂寞,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研究者”。

我积极参与《云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单元教学设计》《幼儿健康领域活动教学参考》《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教学参考》《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及省乡土教材编写“九年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学生用书”的编委、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工作中,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服务。

2001年,我首次代表云南省参加中国“十城市”第十七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荣获现场作课一等奖。2010年,我被评为云南省体育学科骨干教师。2016年,我被评昆明市春城名师。2018年,我参加全国“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会,代表昆明市进行现场交流。2022年,我所撰写的案例获得全国活力校园优秀教研员奖。

三、引领担当,协同共赢

“痛并快乐着。”是我在教科中心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之路的最好诠释。我喜欢教研、热爱教研、崇尚教研。我相信自己蓄积着潜能,如此热烈执着,期待喷发。

首先,我在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中找准切入口——练就现场观课议课的能力。

如,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都一一清点,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又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而抓住他们最薄弱的又急需解决的一点或两点,并尝试着对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采用不同的点评方式;尝试着欣赏常态优质课;尝试着在周围众多的批评声中大声说出发现的闪光点;尝试着在一堂失败的课中搜索应吸取的教训,而不是一味指责……观课议课是一个交流过程,需要评课人充分发挥智慧。

通过议课不仅要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使其乐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其觉得我这个教研员是可以信赖的,并坚信自己能够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取得进步。

其次,我通过培训和教研提高教师的认识和水平,发展他们的专业能力。通过理论培训、专业技能提升、送教送培下乡、中高考培训、省市级课堂教学竞赛等工作,强化师训力度,针对中小幼各学段教师,在昆明各县区、保山、昭通靖安、大理、香格里拉等地充分发挥辐射、引领、帮带作用,培养昆明名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60余人,为各地锻造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贡献力量。

再次,为体育教师搭建平台,每年组织全区体育教师“做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教师成长系统化、专业化。我建议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特长制订发展规划,并建立个人档案,组合教研团队进行备课、磨课、展示,引导他们从借鉴到吸收,从学习到思考,从模仿到内化,从有“形”到有“神”,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通过近几年不懈努力,西山区的体育教师在国家、省、市课堂教学、教师基本功等一系列的评比中捷报频传,经我指导的艾可可老师、刘学刚老师、彭韦璋老师参加全国“十城市”现场课赛荣获一等奖,张云老师、肖煜楠老师在云南省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

最后,中高考体育不断提升,我长期担任市初中体育中考的后勤与组织工作,承担西山区体育中考主考工作,确保了市区中考体育工作顺利完成,西山区中考体育成绩显著提升。我协助昆明市举办各年度初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质量研讨会、体育高考备考研讨会及体育教师培训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注重实践研修,具有反思精神,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辐射范围广,受益面积大,因地制宜开展各类考生培训,增强学生体质,保障考生利益;不断促进市体育中、高考质量的提升。

一个区域的体育教研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我深知一名教研员的理念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改方向,教研员的工作决定着一个区域的教学质量,教研员是提升教研内涵的魂,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是研究者、服务者、指导者、管理者。我们的合作者是教师,他们不但对教研员有质的挑剔,更对教研的核心情感有强烈的心理需求。每当教师有教育教学困惑时,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用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引领他们走出迷惘、走向坦途。

我的幸福是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正因为在青春岁月的博观约取,我才有了今日人生旅程的厚积而薄发。36年的岁月流逝,始终不能抹去体育人身上的底色——默默耕耘和奉献。

在未来教育生活中,我将始终立足名师工作室,做好教师“引领者”。以现行课程标准为指南,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薄弱,追求实效”的原则,突出校本研训指导,做到“教研训三位一体”“全员、青年、骨干三位一体”,分层推进,全面提升,做好“五抓”:一抓备课,二抓课堂,三抓教师培训,四抓骨干培养,五抓校本联动。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体育教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