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石门坎民族中学校园足球发展历史研究
2022-02-09龙明莲敖江平
龙明莲 敖江平
1.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2.新疆策勒乡小学,新疆 和田 848300
1 研究目的
1840年后,西方传教士在贵州民族地区进行传教,兴办教育,在威宁石门坎这个民族村寨创造震惊中外的“教育神话”,被称为“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区”,被基督教世界称为“海外天国”和“锡安圣地”,被当今学者称作“石门坎现象”。[1]1949年前的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不仅普及小学课程,传播中西医学,采用双语教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特别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方面修建简易的足球场和操场,传授西方足球基本知识和技能;1949年后,威宁石门坎民族中学聘请有教学经验的体育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体育健将,并在贫穷的民族地区扎根和发芽。通过对威宁石门坎民族地区校园足球展开历史与现状调研,,重点探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传承模式,为目前寻求民族地区校园足球发展寻求路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威宁石门坎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相关资料,了解威宁石门坎足球发展情况。
2.2 访谈法
访谈当地退休教师张义祥,叙述最初修建足球场场景。访谈威宁石门民族中学部分领导、老师、学生,问卷调查目前师生对学校足球发展的关注点和困惑。
2.3 现场调研法
对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足球场原址、足球场中英文碑文内容等进行考察,发现学校足球发展在贫穷民族地区的不易。
3 结果与分析
3.1 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建立
3.1.1 石门坎光华小学的创办
1840年后,西方传教士凭借特权,自由来往于威宁石门坎的各村各寨进行传教游说和文化渗透。[2]。1904年7月,英国传教士柏格理在昭通循道公向苗民传教,并选定石门坎作为他传教的地方。1905年3月,柏格理通过转让权从土司获得10英亩左右的土地,修建了简易的教堂,创办了石门光华小学。
3.1.2 石门坎光华小学学校体育发展情况
石门坎光华小学创建以来,注重体育课教学,以采取挖山锄地修建简易的足球场、操场等。通过体育课教学,引入一些现代体育项目并大力普及,学校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吃苦耐劳拼搏精神。在大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如1940年以来,石门坎学校作为主办方,一年一度的五月端阳体育运动会按时举行[3]。1932年,第21届运动会所有分校齐集石门坎,项目有学生团体操、跳高、撑竿跳高、足球等。来观看的人赞赏不绝,当时光临现场的威宁县长雷新民也感到惊讶。1939年,第23届校运动会规模更壮观,还邀请威宁四方井(彝族)小学,彝良县城关小学及社会人士约万余人。1933年,昭通地区运动会,学生朱旭辉获一万米长跑第一名;1934年,昭通地区11县运动会中,学生李学高获万米长跑第二名,1940年,他又获四川大学生运动会万米长跑第一名,在24届五月端阳运动会上,学生撑竿跳高成绩达4.5米。
3.2 威宁石门坎光华小学足球的辉煌
3.2.1 建贵州首个足球场:石门坎足球场
3.2.1.1 调研组现场考察
历经千辛万苦多年才修建成简易的足球场,长约60-70米,宽约30米。场地东侧是一眼望去看不到底部的悬崖。由高矮不一的树丛环保着整个球场四周,能起到遮挡、阻拦的作用,但在这个本来就长宽不规范、场地也坑坑洼洼的球场,从记载的内容看,一方面反应出苗民修建足球场的艰辛与不易,另一方面也反应出苗民对足球的热爱之情。
3.2.1.2 访谈
受访谈者是当地退休教师张义祥,曾参加过石门坎体育事业最初的建设,当年修建足球场他父亲是参与者。张义祥说:“当年的球门是用树枝和鱼网拉起,球是用牛皮一块一块缝制的,因为没有球鞋,很多人都是光着脚踢球。球的制作与当时在英国流行的做法类似,伯格理托人弄来棉花,添加在缝制的皮球里,然后由裁缝给皮球封口,但要求较高的英国人发现皮球并不规则,经常要求返工,后来想了个办法,在准备封口的位置预留一道10厘米左右的口子,再用另外一块半张口的牛皮盖住,这样随时可以添加棉花。直到民国初,牧师们才从临近的昭通买来制作更标准的足球。由于球场建在半山腰,球一旦被踢飞出去,就是一番好找,听老人说,当年为寻球都是带着午饭去,有时候饭已经吃完,球还没有找到。”
3.2.2 百多年前贵州足球以主打短传为战术
由于受场地限制,采取主要以短传的技术打法,重点传授是几个队员之间传准技术,绝非是以高举高打的“英式足球”技术,加上拥有强健的体魄,使石门坎足球队威震四方,如每年在威宁、彝良等滇东北和黔西北附近邻县的运动会上,光华小学年年夺冠。
3.3 威宁石门民族中学足球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1949年后,石门坎光华小学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并改为威宁石门民族中学。1955-1984年,石门坎许多优秀足球运动员代表毕节多次参加各地区的友谊赛,成绩很出色。如1959年3月贵州省第一届全运动会选拔赛中获亚军,省政府授予奖旗和国家二、三级足球运动员称号。1960年在威宁举行过一次盛大足球锦标赛,前来参赛的有黔南、贵阳等地,进行15场比赛和4场表演赛。在1985年2月省足球锦标赛中获甲队冠军,乙队第四名的好成绩。石门坎居住着苗、彝族,他们生活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山里,曾以打猎为生,长期在山坡和丛林里行走和奔跑,个子矮小,四肢强健有力,奔跑速度快,耐力强,灵敏性好,很适合长时间的奔跑,这也为校园足球的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身体条件优势。
2016年10月19日,贵州省体育局召开《贵州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暨实施方案(2016-2050)》编制大纲修改的讨论会提出足球开展的可行性建议。作为有悠久历史和坚定信念的传统足球学校,威宁教育局高度重视,在资金、师资数量、制度、器材等各方面都给予支持,极大鼓舞了师生,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带来希望和活力。
3.4 威宁石门民族中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
3.4.1 师资力量薄弱
雄厚的师资是教学的前提。石门民族中学地处偏远的乡镇中学,道路堵塞不畅,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师执教能力不高。加上办学条件以及生活环境艰苦,满足不了年轻且不安于现状的教师,任课教师是非体育专业的或是临时代课。目前学校有足球专业教师1名、非专业足球体育老师5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无,教师更换频率快,难以确保师资饱和稳定。
3.4.2 体育经费紧缺,场地及器材设施缺乏
石门民族中学资金储备少,许多教学活动未得到系统规划和完善,桎梏了足球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器材老化严重,场地狭窄、娱乐设施不完善,在数量或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如学校用于购买体育教学设施的资金不足。目前,体育硬件足球14个、篮球7个、羽毛球4对、足球场地一块(陈旧)、篮球场地1个。
3.4.3 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过度强调文化教育,与体育教学脱轨,缺乏应有的现代观和全局观,钳制了校园足球的发展。如2013-2016年学校都没有举行过一次体育运动会。体育资金投入少,在体育教学执行力度上监管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3.4.4 学生认识肤浅,学习兴趣不浓
在调研中,石门民族中学学生对足球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理解上,踢足球浪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家长不太支持,球踢得再好,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只有提高学习成绩,考上好学校,自己才有面子。这是片面看待足球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对足球理解不够清晰和全面,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懒散,课堂氛围不浓,缺乏兴趣,业余时间组织的足球活动甚少。
4 结论与建议
加大宣传和政府经费投入。学校利用媒体的便捷条件,大力宣传以“回顾百年足球辉煌时刻”为主题的交流会,展现石门坎足球的点点滴滴,邀请足球爱好者或海外知名人士等前来考察交流指导。当地政府应当在经费支持和鼓励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继承和发扬百年足球精神,打造具有足球特色的隐性精神文化气息学校。
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传承途径:以社区传承为主要传承模式。社区传承是基于民族村落生活作为建构基础,具有组合式传承的优势,便于更大范围的传承。因此,借鉴西方传教足球活动开设和引入成功方法,为石门坎“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教练均由本校学生担任,出现兄弟和父子足球队,定期举行足球比赛,观看的人众多,扩宽了当地民众对足球的认识和理解。如1910年,举办第一届五月端午节运动会,就是实现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全民健身视角看足球的普及。柏格理时代,除学校外,各村寨自发组织球队。特别一提的是节假日或星期天做完当天礼拜仪式后,所有的同学以及周围苗民都会来到足球场进行观看比赛,场面壮观。为此,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首要任务是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挖掘与整理、设计与提炼,并扎根,由村寨走向地区,由学校教学走向大众,一步一步向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迈进。
“一校一品”特色体育融入学校传承。作为石门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彩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威宁石门民族中学,拥有光荣足球校史,写着“弘扬百年足球文化精神”的标语,提醒着石门坎的莘莘学子们,发扬足球精神,这些为打造“一校一品”特色体育奠定基础,实现学校在国家标准下的因地制宜,有效推动传统体育“一校一品”工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