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丢花包运动的传承困境与化解途径研究
2022-02-09李婷婷陈桂志
李婷婷 陈桂志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1 丢花包基本规则
丢花包运动具有健身性、民族性、亲和性,紫云县布依族丢花包活动基本没有正规的组织形式,多为民间自发组织开展,每逢紫云县布依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和欢庆日子才会进行该项活动。丢花包没有固定的场地,也没有严格的设施要求,一般会到距村寨附近的空地举办,有宽5~10米、长30米的空地即可开展,丢花包活动是借助实物花包的一项间接对抗比赛,参赛的队员,每队一般不超过四人,男生女生各两人,裁判三人双方做好准备后,由裁判宣布活动开始。规则如下:一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接不起花包,使花包落地就算输;抛过规定范围或者抛不到规定的范围也算输。二是不准乱丢花包,也不许抬脚、抬腿、更不允许接不是自己应该接的花包。三是丢花包没有规定的场次,双方议定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定输赢,每局11分,先得11分者获胜,如第一场一方赢了,等到赢方向输方索要礼物交给裁判保管后,在进行第二轮,以此类推。礼物一般是随身携带的东西,如女方的多为手镯、戒指、围腰带、头帕等东西,男方的礼物多为手表、钱、手机等。礼物仅仅作为活动场上的交情物,活动结束后,礼物返还给本人。
1.1 紫云县布依族丢花包的传承现状
1.1.1 传承地域分析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坐落于贵州省西南部,是黔中安顺市下属的一个民族自县,与省会贵阳市相距161km,东有长顺、罗甸两县,南与望谟县交界,西北与镇宁县紧相连,北镶西秀区。南北共长76km,东西有52km之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县内的“亚鲁王”少数民族文化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名录推荐类别属民间文学项目名单。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共有2个街道,8个镇,2个乡。分别是松山街道、五峰街道、格凸河镇、猴场镇、猫营镇、板当镇、宗地镇、大营镇、坝羊镇、火花镇、四大寨乡、白石岩乡。布依族向来喜欢把房屋建在溪河、田坝旁,也有的少数布依村寨会建在山腰、山梁上,一般地布依村寨都会由一个或几个姓氏组成,杂性的村寨并不多,单家独户的就更少。因此,紫云县布依族村寨具有依山傍水,成片聚居的特点。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有多个民族,总人口将近30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约86510 人, 占总人口的29.09%。布依族丢花包运动范围可以说是遍布紫云县内布依族村寨,在其中布依村寨都有举行过“丢花包”活动的历史,应该说是无一例外,只有浓厚程度的差异而已。通过走访深入到洛河、狗场、红岩、落麦、五星、青塘、大坡、山嘎等布依族聚居村寨,了解每逢春节或喜庆日子依然保持开展传统丢花包活动的地方有坝羊镇红岩、大坡、山嘎、洛河这几个乡镇,一些传承比较好的布依族村寨有:大坡、山嘎、红岩、洛河等。其他乡镇与其他村寨较少开展,因此也只有紫云县南部丢花包运动开展的氛围较浓厚。
1.1.2 传承人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方式的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人们享受现代化带来便利的同时,民族文化也遭受来自互联网与其他文化的冲击。这导致了丢花包运动开展的氛围大不如前,布依族村寨丢花包活动的传承面临的威胁越发严重。如落麦村,了解丢花包活动的传承人都已经年迈,而且举办丢花包运动时间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久而久之,丢花包在此已经失传。坝羊镇五星村为传承民族文化,自筹资金举办,在2012年和2019年分别举办过两次丢花包活动。虽然2019年春节举办过丢花包活动,但距上次举办活动相隔已有八年之久。因新颖好奇而参与活动的人虽多,却都不是专业、固定的传承人,活动参与者传承的也仅仅是丢花包运动过程,对于丢花包的起源、规则、情歌对唱、制作技艺毫不知晓。坝羊镇的五星村、大坡村、山嘎村一带布依村寨每逢过年期间都会自发组织开展丢花包活动。每年不断开展丢花包活动,年轻人自然而然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与传承民族文化。因此,这些村寨传承丢花包活动的人数也较多,所以丢花包在这些村寨依旧盛行。开展丢花包活动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能够塑造布依族民众的情感,而民众又是民俗活动最好的传播媒介和受众。
1.1.3 制作技艺传承情况分析
紫云县“花包”的形态有正方形、菱形,其规格根据形态而异,“花包”的颜色大都以红色、黄色为主。原始的“花包”的形状几乎以正方形、菱形为主,“花包”的布料是用家里自产的土布制成,当时的条件有限人们对“花包”的布料没有太多讲究。“花包”的制作由布依族女子在闲暇时间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完成。“花包”的颜色除了白色之外,其他的颜色都可以,当时的花包四个角并没有飘带。现在部分都采用机绣,少有手工刺绣。“花包”的制作材料、工具和方法简单且容易上手。材料有:一块漂亮的布料、线、丝绸带、针、缝纫机。缝制花包时,先把布的正反两面都绣有象征吉祥如意、追求美好的漂亮图案,再把布料的四个角对折好,用针线或者缝纫机把对折好的四个角进行缝合,缝合最后一边时,将棉花籽或者谷糠装入包内缝好,紫云县布依族“花包”的重量在半斤和一斤重左右,最后分别在四个角装饰有五颜六色的飘带,但忌讳用白布做花包飘带,用白色会认为不吉利。
2 紫云县布依族丢花包的现存问题
2.1 活动传承人数减少
受经济全球化、生产方式转变影响,为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大量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部分居家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这样的情况在部分布依村寨到处可见,只有过年期间,外出打工的人们才会回来,但居住的时间并不长,村里人口流动性大,这样一来民族文化活动传承人数问题就尤为突出。
2.2 经费不足,保护工作难以落实
紫云县在2020年11月前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经费有限致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难以得到深入开展。包括丢花包活动在内的布依族文化,在抢救与保护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点,许多历史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和文化活动逐渐被遗忘直至失传,诸多有关布依族优秀文化实物和书籍资料因为得不到妥善的保护而流失。布依族丢花包活动以及其他优秀文化缺少有效保护措施,使丢花包这一项源远流长的布依族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困境。
2.3 活动自身短板
丢花包运动自身短板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丢花包只在布依族人聚居的村寨举行,活动参与者几乎都是布依族,而紫云县境内除了布依族、还有汉、苗族等其他民族,参与者在民族上有局限性。二是近几年来城镇化发展和异地搬迁,多民族混合居住,布依民族文化慢慢被同化。三是语言差异,在丢花包运动过程中,伴有布依山歌对唱,而其他民族听不懂布依话,不懂布依民歌导致参与困难。
3 紫云县布依族丢花包的传承对策分析
3.1 对丢花包运动进行非遗式保护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销售等手段,将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将布依姑娘精心制绣的“花包”转变为文化产品销售,在真实传承“花包”制作技艺的前提下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进行创新。通过销售布依族“花包”以及其他特色民族产品,售出盈利可根据情况分发给手工人,以鼓励她们积极生产。
3.2 线上推广布依族丢花包运动
利用现代科技多媒体完整的记录紫云县布依族丢花包运动,可以更加生动、客观、真实、详细、完整地保存。丢花包 “影像记录片”可为后人提供直观的珍贵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传承人缺失导致丢花包运动的消失。可以把有关丢花包影像记录内容发布在电视频道、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分享、传播紫云县布依族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紫云县布依族文化,吸引潜在的“心动者”们前来体验观看。
3.3 产业规划,构建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把布依族丢花包风情与紫云县旅游业结合,提升紫云县旅游业的知名度,使外地游客到紫云县旅游时有看点,有亮点,从中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业让游客加入到民俗体验中。每逢年过节,组织紫云县各乡镇举行丢花包运动,开设多时段丢花包演出,邀请旅客参与比赛,让游客们体验丢花包的乐趣。制作精美的小花包,作为景区送旅客的纪念品,或作为旅客参与互动的奖品,激发游客参与互动的激情,这样一来不仅提升了丢花包运动的影响力,还能让游客对丢花包运动留下深刻的印象。
3.4 借助学校体育教育与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一方面,将丢花包运动作为校园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融进学生的校园日常文化生活。通过体育教学、校运会,并组织相关比赛,创新比赛规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一样的比赛、使学生们真正融入丢花包传统活动中去。另一方面,把花包制作技艺编入地方教材,条件较好的学校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制作,或让学生观看花包实物。进入学校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让学生真切地了解本地区民族特色文化。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等,达到保护和传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