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职武术公体课优化探究
2022-02-09朱壮壮杨丛学徐良台
朱壮壮 董 豪 杨丛学 徐良台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一种关于培养人的教育顶层设计,它明确了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应具备的核心能力。[1]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是培养大国工匠和高精尖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现在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针对于武术课堂以及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2]于素梅提出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3]季浏教授认为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所以武术教学也要围绕培养能力、品格和价值观来进行,把中国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凝炼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单三个方面。[4]李赵鹏等则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武德素养、武技素养和康养素养三大维度。[5]通过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精神、技能、健康”三个方面,结合武术公体课来看,与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不同,高职院校更要侧重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培养。
2 高职武术公体课现状
2.1 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内容结构单一
(1)缺少武术传统理论的教授。武术作为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内涵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深思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其中“未曾习武先修德”,“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等武德,以及“抱拳礼”等武术基本礼仪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坚韧刻苦、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和惩恶扬善、以人为本、精忠报国等家国情怀的鼓舞和熏陶。但是目前的武术课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招式和技巧的演练,而不重视体育意识与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6](2)缺少基本功的练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的武术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和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除极少数的学生有点武术基础外,大部分学生没有武术基础。[7]当前的公体课教学任务重,时间少,特别是许多学校大一开设武术课,新生开学加上军训和国庆节、中秋节假期,真正能够给学生上课课时非常有限。因此,一般教师上课时直接进入套路练习,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动作的原理,没有基本功的练习,生搬硬套的动作显得非常僵硬不自然,教师会觉得教学效果差,而学生也没有真正掌握武术动作。(3)缺少预防运动损伤和急救及保健知识传授。武术课堂相比足球、篮球课虽然少有很强烈的对抗性活动,但是教给学生基本的运动保健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急救措施还是必要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有关以上知识的讲解比较多,但是由于时间和内容设置等因素,缺乏课堂示范以及学生模拟实际演练。(4)缺少技击原理的讲授和竞技性对抗,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时间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巧妙的环节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学生表现出“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这就显示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契合度,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或者教学内容和环节设置太单一,没有趣味性和竞技性,身为青春期的学生无法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乐趣,无法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缺失。
2.2 武术专项教师不足
高职体育教师一般为研究生以上学历,专项训练和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而现在武术教师的缺口很大,加上学校对武术课程的不重视,武术课由其他专项老师兼任。由于武术属于技巧类难美型项目,对专项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许多动作只能模仿外形,达不到武术演练表现出“精”“气”“神”的境地,甚至动作原理,如何进行攻防转换都没有深入剖析。没有动作原理的练习,不知道怎么发力、卸力,只是一味模仿导致学生动作技能不能够规范和标准。教师的专项不对口不仅导致学生动作的不规范,由于对武术专业知识缺乏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为单一,对武术专业性知识没有系统性思维,也导致教学效果有限,学生积极性不高。
2.3 学生武术基础薄弱,身体素质亟待提高
武术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参观少林寺等武术圣地,置身于情景之中,会感觉离得很近。但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往往只看到艺术化的武术影视作品,而缺少更重要的武术技能、武德和武术礼仪的学习。特别是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加上我国高校数量逐年增多,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导致学习武术的孩子越来越少,学生体质20年持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本人教授的学生体质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引体向上项目测试数量为零,女生仰卧起坐不及格的情况大量存在,更是出现许多1000米和800米项目学生晕倒的现象。在练习基本功时,许多学生马步蹲不下去的现象,身体素质练习时,男生俯卧撑做不下去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武术课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身体素质欠佳,又不想进行体育锻炼的现象较为明显。大一学生还需要教师通过一次次的督促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想方设法的体育游戏和竞赛项目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有的学生规则意识不强,游戏时不遵守相应规则,这些现象都是课堂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学校对公体课不重视,武术氛围薄弱
职业学校一般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实习、就业等问题,并没有意识到体育课中培养的规则意识,良好的体能和身体协调能力(例如大型机械维修需要体力和耐力),团结协作能力,这些可能是专业课上无法给予的,但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参加生活生产中重要的技能和品质。高校体育课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在体育课连续缺课,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在学校的学生社团里,武术社团一般并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进行指导。在进行球类,趣味类项目竞赛时,也很少针对武术,例如基本的二十四式太极拳、长拳、八段锦和五禽戏等学生相对容易掌握的技能竞赛或者文化节活动时的武术表演。
通过以上几点来看,在客观层面,高职院校对武术课的不重视,武术教师专项不对口,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和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欠缺。在主观层面,学生武术基本功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体质下降,未养成运动习惯等因素,共同说明在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有许多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
3 武术公体课优化路径
3.1 提升教师专业性,注重体育精神培养
通过武术课程学习,加强武术文化学习,包括它的起源、发展、特点、分类、功能等内容,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理解武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8]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注重武术传统理论的学习,课堂上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教学设计方面,参考教学典型+自身总结创新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够生搬硬套,对学生的教学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通过课堂简明扼要的讲解和在武术课交流群有选择的推送相关武德,武术礼仪方面的知识,加上在课中与学生探讨武术的分类、代表人物、发展历史,以及对武打明星,赵文卓、成龙、李连杰等的介绍和交流都能增加学生对武术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武术影片来激发对武术专技能学习的兴趣,提高武术专业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可通过体育教师筛选出的优秀武术影片如:霍元甲、李小龙、陈真、叶问等这些我们熟悉的,代表中华传统武术的典型人物的经典电影,将这些比较经典的电影片段推送给学生,对于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增加师生交流,打造武术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将当前学期所教授内容,比如二十四式太极拳或者长拳的教学视频推送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影片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预习和及时复习课堂上所学习的规范的专业动作。通过增加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鼓舞和熏陶。结合学校开展的艺术文化节,运动会加上传统武术的元素,例如太极拳的集体大型表演或者竞赛,对参与的每一个班级进行表扬,并颁发奖状,这样能够在全校创造浓厚的武术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9]还可以策划武术微电影拍摄,武术美术作品展等形式的活动使得学生慢慢了解和爱上这项传统文化。
3.3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运动实践能力
增强体质,打好学习专项技能的基础。从专业角度来看,田径运动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础,因为跑、跳、投项目的练习能够锻炼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因此,在上武术课的同时,应结合武术专项技能特点,例如:仆步、歇步,需要较好的身体柔韧性;涉及到三路长拳中转身马步盘肘,大越步前穿,太极拳在转身搬拦捶练习时需要较好的身体协调性;想做好马步又需要一定的腿部力量和力量耐力,这些可以在课上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比如课上穿插百米起跑的练习、跳远、跳高基本技术的练习。同时,武术课堂针对上肢力量的练习也是容易遗漏的地方,应结合仰卧起坐、俯卧撑的练习能够较好的锻炼学生的核心力量和上肢力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武术专项技能的练习,在课下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进行武术技术动作的复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3.4 增加健康知识宣讲,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1)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最关键在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保健,卫生学,运动损伤学知识的学习,要有针对性,根据学情把握知识点讲解的深度,要把常见的运动损伤原因和预防方法教给学生,在处理突发运动损伤情况时,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有现场动作的示范和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例如:骨折同学的的处理办法,擦伤救治方法的学习等。作为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讲,大学生涯的具体规划较少,在缺少像高中严格的学习和考试压力后,更容易放纵自己,长时间缺乏自制力,坏习惯和行为呼之欲出。熬夜,长时间玩手机,久坐,是学生最为常见的现象,作为体育教师,在课上更应该向学生讲解养成习惯的方法和实施途径,也可以纳入到平时考核中去,以此来督促学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养成。(2)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这句话重要性在于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在学校相对规律的作息时间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持续锻炼的有益行为,在体育课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适用于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对于引导学生能够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借助运动App来实现锻炼的目的,也可以以传、帮、带的形式,或以兴趣小组的方式,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于滑板、轮滑等形式进行锻炼。每学期以班级、专业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组织若干次小型的集体体育活动,组织难度较低,更能够促进学生社交,形成较为融洽气氛的集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