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阈下五行通背拳在高校传承中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09王俊杰

武术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非遗校园传统

王俊杰 关 博,2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东北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五行通背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的特色拳种之一,保护和传承好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都有着非凡意义。同时,高校作为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使命担当举足轻重,所以,五行通背拳在“申遗后”如何守正创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成了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1 “非遗”视阈下五行通背拳在高校传承的现实困境

1.1 校园体育锻炼保障不足,致使学生获得感降低

校园体育锻炼保障当中包括锻炼时间保障、锻炼指导保障、场地设施保障、运动安全保障等。[1]五行通背拳的传承受早期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制约,早期传承方式仅在师徒和家族之间进行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就为后期埋下了祸患。习练传统武术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考验习武者的身体素质,还需要长期的实践积淀,所以这就间接导致相关专业性指导人才后继乏力。同时,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心理是不谋而合的。[2]在习练五行通背拳时更讲究的是言传身授和文化育人,这一过程更加考验的是传承人对于这一拳术在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上的深刻认知。恰恰就是因为在五行通背拳专业指导人才匮乏、专业场地设施不足以及无法及时提供课后远程指导和后备安全保障,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被覆灭,这一过程更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获得感大大降低。

1.2 校园体育锻炼环境缺失,致使学生参与感降低

锻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皆强调个体、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校园环境作为情境的重要元素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3]校园氛围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相对稳定且持久的环境特征,若在校园体育文化交流中感知到被排斥、否定,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说校园氛围是学生践行体育锻炼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普通高校在舆论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竞赛环境体系建设上无法进行完备,直接导致学生在练习五行通背拳时无法加深其认知,在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学生在五行通背拳文化知识学习、实践和竞赛中无法得到充分体验, 就更无法做到从“濡化”走向“内化”。因为领悟不了五行通背拳的核心精髓,就无法感受其魅力所在,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参与感大大降低。

1.3 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冲击,致使学生认同感降低

鲁迅和梁启超先生曾认为中国人的肌肉不够发达,必须提倡斯巴达精神, 甚至认为西方体育文化代替中国传统体育是时代的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必然。[4]而五行通背拳传统文化当中更多诠释的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与西方体育文化所追求的刚劲、张扬、对抗、规则、超越的竞技体育精神是截然相反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体育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体育文化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认同也会愈发明显,而体育兴趣的产生源自于学生个人对体育的需求,[5]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当“和合共生”的包容文化理念下的五行通背拳传统文化满足不了其当代青年人的实践价值需求,抉择问题便会日益凸显,同时伴随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就会间接导致学生需求出现偏移,当主体适应行为形成时,“自下而上”的协同发展思想将会与之相随,从而导致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致使五行通背拳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举步维艰。因为五行通背拳这一文化无法得到弘扬,就将直接导致学生的自身认同感大大降低。

1.4 高校体育课程递进不足,致使学生内驱力降低

在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心理学中,布朗芬布伦纳曾提出个体发展模型是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而在生态理论系统中又将其分为微观、中间、外围和宏观四个系统, 层层扩展或包融成一体。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上亦是如此,体育课程延续性上缺乏由简至繁、层层深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将其嵌套于五行通背拳这一课程之中,目前课程体系的建设只停留在微观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明确了学生在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使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只停留在了微观层面,因为五行通背拳缺乏专业指导老师,仅仅只是在每学期开设了通识选修课课程,而对学生出于对所修学分的考虑,一般只是将其作为一节体育课,并没有达到思想上的高度认知。学生的认知度不够将直接导致五行通背拳进阶课程的开设,在课程无法递进和学生认知度有限的双重困境下,直接导致五行通背拳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体化发展需求,致使传承者无法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直接导致学生的自身内驱力大大降低。

2 “非遗”视阈下五行通背拳在高校传承的实践路径

2.1 配齐校园体育锻炼保障,提高学生自身获得感

充足的课余时间、专业的人才指导、场地的设施保障、安全的运动防护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锻炼的可入性心理, 还可以激发学生锻炼欲望、提高参与热情,在完备保障中从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满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外部动机,产生依赖心理。在现存条件下亟需加强五行通背拳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将传承方式逐渐由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转化为学校、社会传承为主要载体。依托高校这一有利资源定期在学校官网、公众号、抖音App加强相关技术讲解和理论知识宣传,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达到自我效能感的满足,从而实现五行通背拳传统文化符号在学生身上的烙印,感受其自身作为传承者的光荣和使命,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获得感。

2.2 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感

锻炼坚持认知决策理论认为, 自然环境和人际氛围可以在丰富锻炼参与选择和提高锻炼机会上促使个体坚持锻炼。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利于丰富传承者的体验与感受、正性情绪和学习欲望, 还可以成为决策锻炼的信息记忆, 使传承者个体保持运动规律、频繁自主锻炼成为可能。五行通背拳作为高校中的特色文化拳种,应统筹建设利用好五行通背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内部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以五行通背拳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体验中心向外进行辐射,形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承体验中心在内,充分做到集制度、传承、体验、教育、培训、竞赛等功能于一体的完备体系,从而提高校园特色文化氛围。

2.3 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精神,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同时也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契机”。而五行通背拳不仅具有重道、重德、重巧、重防卫、重整体思维、重辩证思维等诸多文化特色,[6]同时还蕴含着天人合一、和合大同、仁义至上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突破自身的文化框架,将自身置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下,产生情感共鸣。利用五行通背拳这一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国际化传播,使本民族薪火相传逐渐向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活态传承,扩大国、内外受众群体,“由外向内”进行反向刺激,不仅有利于消除西方体育文化强势话语体系,还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

2.4 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自身内驱力

以高校现存软、硬件教育资源为起点出发,使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资源整合资源相融合,深挖五行通背拳课程体系发展的深度。以课程教学中心为核心,形成“教学班→体育场馆中心→教务处”的一体化组织管理系统, 重点统筹课内、外一体化良性发展。对五行通背拳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组织设计与管理,打造延续性课程,达到由简至繁、层层深入学习,不能如过眼云烟一般,要充分做到使学生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有机融合,重新制定五行通背拳课程大纲,在内容设置、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质健康测试指标上协调中间系统与微观系统的关系,[7]促进课程从微观向中间系统进行转化,通过体质监测量化指标使学生有迹可循,切实感受到自身身体素质提高。在言传身授过程中要做到革故鼎新,取精用宏,打破传统武术教学观念,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文以载道、以武育人的教化思想,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内驱力。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对于高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重新审视多重体育文化思想之间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对五行通背拳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就亟需我们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再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再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与活力,利用五行通背拳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达到全面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目标追求,这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展现大国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非遗校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