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文明化对抗的开展模式研究

2022-02-09

武术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拳种技击传统武术

林 昆 张 峰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1 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已迫在眉睫,学校武术教育只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紧跟国家层面力求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应该服务于学生的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实现以武育人的目的。[1]由于以套路为主的传统武术教育模式并没有体现出武术的本质属性,也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技击水平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对武术产生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为了使传统武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培养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强化精神教育的作用,就要让其回归技击本质属性,在各级学校开展有安全保障的文明化对抗的武术教育模式,这是实现对学生教育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手段。

2 传统学校武术教育模式亟待转型

2.1 以套路为主体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的历史形成

民国时期,在培育勇武精神、“强国强种”的时代背景下,张之江发起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所提倡的武术还是以技击对抗为主体内容的对抗类武术。[2]而1949年后,中华民族精神焕发,无需再借助武术教育来培育民族精神,因此并没有继续走民国时期的武术发展之路,而是以“锻炼身体、对健康有益、树立优美的形象”为主旨,用表现技术难美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套路运动形式来取代带有杀伤技击功能的格斗对抗形式并加以改造。这些“体操式”的武术套路成为了各级学校教学的主体内容,实质上已经开始阻碍武术本质功能的发展,从而偏离了武术正常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不久,原国家体委武术主管部门对中国传统武术拳种进行挖掘整理,对散手、短兵等对抗运动也进行试点,但经国家干预后的武术教育状况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直到今天,各级学校仍然照搬建国时期设立的陈旧教育模式,20世纪,原国家体委创编的初级长拳、初级器械、简化太极拳等武术套路仍在各级学校的体育课上广泛沿用。由此“套路即武术”的错误认识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以套路为主体的武术教育模式也在各级学校“屹立不倒”。

2.2 问题日渐凸显的传统学校武术教育模式

实践证明,普遍采用“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法的传统学校武术教育模式的开展并不成功,由此带来的问题开始全方位地凸显出来。经过调查研究后反映的问题如下:学生的武术认知与武术教学实际形成强烈反差。“学生喜欢武术”,是因为它具备其他常规运动项目不具备的技击功能价值;然而,学生“却不喜欢武术课”则是因为学生想通过武术学习技击对抗、防身自卫的热切期望得不到实现。武术套路动作复杂、难学、难练。作为经过五千年深厚文明积淀的中国传统武术,其运动的高深程度和难度系数远远凌驾于西方体育项目以及跆拳道、空手道等对抗性运动,即使是在专业人士看来很初级的入门套路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武术基础的青少年学生来讲也较难掌握。武术套路技术的封闭性和内容的枯燥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长久练习按照固定程式编排的套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难以充分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物质生活的富足,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成为当代青少年最稀缺的精神品质。对抗类武术通过搞竞赛对抗,培养学生顽强不屈、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质,这是套路运动所无法给予的。

2.3 回归本质属性:技击对抗是传统武术最本质的内涵

正如武冬所说:“中国传统武术是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合”。[3]我国的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铁律约束下的世间万物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流传至今,与其本身具备强大的技击功能密不可分。而上述所有问题的存在根源于传统教育模式剥夺了武术的技击对抗功能,技击本质属性逐级弱化,武术教学“体操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由此导致“武术课就是做操课”的错误认知以及“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普遍现象。事实证明,传统学校武术教育模式通过不具备技击对抗功能的武术操和竞技武术套路教学根本无法达到回归技击本质属性的目的,横跨大半个世纪的武术套路教育模式没有很好地完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既定任务。国内以跆拳道为首的域外武技深受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已经充分说明我国传统武术向技击对抗方向上革新的必要性。技击是中国传统武术安身立命的根本,学校武术教育的魅力能否绽放取决于武术的技击价值能否得到充分体现。

3 创造性转化:开展文明化对抗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

3.1 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传统武术的原型实质上是一种实用技击格斗术,世界上任何武技表现出的原始状态同传统武术如出一辙。在最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拳击、击剑等技术由决定生死的杀人技术向安全文明对抗的竞技比赛过渡,并通过贯彻竞技体育“勇争第一”的精神实现了技术上的现代化转型;以柔道为代表的日本武道在19世纪末也走向了改造和革新技术的实践,嘉纳治五郎的“讲道馆”柔道改造的成功做到了以点带面,带动了剑道、空手道等其他武技的飞速发展。步入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3次现代化转型的尝试,但最后都在中国特殊国情的大环境影响下走向失败。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至今,大多数套路中所表现出的许多技法还停留在有悖于现代高度发达文明社会的锁喉、插眼、击裆等实用技术层面,在技术的文明化程度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与日本[4]。经研究调查表明,将我国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领域面向广大学生是其实现现代化转型、加速文明化进程的主要发展趋向,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实现教育价值的意义重大。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转型,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搞提升传统武术拳种技击对抗能力的学校武术教育。这里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将传统武术转化成一种有安全保障的文明化对抗,学校要开展的是文明化对抗的武术教育模式。我国传统武术要想步入文明化的技击行列,在学校武术的普及教育上就要以促进青少年精神教育为目标导向,以安全文明化的对抗项目为教学内容,这是传统武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

3.2 文明化对抗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的开展途径

3.2.1 核心技术的提炼

传统武术拳种要回归技击本质属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刚健自强、敢打敢拼、迎难而上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积极性。有研究表明,以往的传统武术主要通过提高练习者的体能来实现技击功能,[5]在实战训练上仍停留在说招讲手的初级层面,这种事倍功半的训练模式使得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能力离真正自由状态下的技击实战相去甚远。为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学校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及自身需要选择当地盛行的武术拳种(遵循“一校一拳”的发展理念),武术人在各个拳种中提炼出最具实战技击功能的核心技术,首先进行单趟招势练习,学生熟练掌握后再进行条件性喂手实战,最后增加难度并过渡到相对自由状态的技击实战(散手)练习,形成在竞赛规则、礼仪教育的约束下文明化对抗的武术教育模式。另外,在课时量较为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武术套路教学和练习放到整个武术教学中的最终环节,既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又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武术境界。

3.2.2 技击规则的制定

西方拳击、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等域外武技,都是根据各自的运动特点来制定相应竞赛规则进行竞技比赛,其核心技法在依据竞赛规则的约束下得到纵深化发展,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优秀技击术。许多民间拳师为传统武术能实施全方位的打击而引以为傲,其实追求击打方位上的面面俱到往往会顾此失彼,同时也是一种落后思想的体现。目前,我国传统武术没有适合自身的科学技击规则,武术自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在擂台上进行综合性的实战比赛。由于传统武术的每个拳种都各具特色,并偏重于技击的某一方面,就要根据每个拳种的主要特点和核心技术来分别制定适合自身的技击规则,体现出自己的技术特色;同时将一些致残和致死的原始性技术在技击比赛中剔除,从而保证技术上的安全性。另外,要根据不同拳种的不同特色来设计比赛场地,有利于在对抗中能够发挥每个拳种的竞技优势,例如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劈挂拳的放长击远、八极拳的贴身近打等等。

3.2.3 竞赛安全的保障

1847年软皮手套、1876年击剑面罩的发明,使得西方的拳击、击剑运动有了安全对抗的物质保障,为能够进行常态化的技击对抗奠定了物质基础,拳击、击剑运动又在“勇争第一”的竞争思想刺激下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大大促进了实战技术水平的提高。18世纪头盔、手套、护心等护具的使用和刀具的改良也使日本的剑道运动有了安全性保障,又通过大量的实战练习促使剑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日本的其他武技也相继完成了全方位的文明化改造。中国传统武术要想实现文明化跨越,必须要解决安全保障问题,为常态化实战对抗提供物质前提。可以参照西方与日本的改良方法,只有将护具、改良后的器械运用到两两实战对抗的竞赛机制中,使技击对抗竞赛常态化,才能够大幅度提高技击实战能力。技击实战能力有所提高,才能紧跟世界武技发展的时代潮流,并改变传统武术在我国教育领域所处的尴尬境地。

3.2.4 优秀拳种的推广

拳种是我国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挖掘整理后,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要求的拳种就有71种。[6]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需要在这庞大的武术体系中筛选出能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拳种内容,重点将这些拳种内容推广到学校普及教育中,反之或者关系不大的就应该舍弃。可以学习日本武道以点带面的成功经验,在中国式摔跤、太极推手等最能体现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等智慧理念的拳种上加大力度,带动其他优秀拳种的推广。[7]中国式摔跤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竞赛规则并自成一派,而且摔投技作为中国武术的精华技术,在学校推广最能体现我国武术的文化特色;[8]太极拳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承载东方文明的智慧之术,而太极推手则是将拳种的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用技击对抗的形式展现出来,[9]学生通过推手比赛,同样能培养永不服输的精神,并体验竞赛带来的乐趣。

3.2.5 礼仪教育的规范

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作为东方武技的产物,都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为此两者在思想礼仪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韩国跆拳道的礼仪侧重学习,而中国武术的礼仪侧重修炼。[10]其实中国武术的文化底蕴远远高深于跆拳道,通过单纯学习机械的礼仪动作无法真正体会到我国武术的精妙之处,须通过长年累月的修炼和体悟才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我国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转型,真正做到以武育人,通过理论课程对中国武术的礼仪知识进行深化教学与普及;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跆拳道在礼仪教育方面(包括服装设计)的高度规范性,并将礼仪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猜你喜欢

拳种技击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