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阈下当代武术发展研究

2022-02-09尹碧昌

武术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技击农耕传统武术

彭 川 尹碧昌 郑 锋

1.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83

1 “文化生态”的理论阐释

“生态”不仅仅指涉“自然生态”,也涉及到人们的行为与社会在内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生态关系共同构成的生态对象和生态系统。[1]文化生态理论肇始于20世纪的人类学研究。1955年斯图尔德在其出版的《文化变迁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文化生态学”这一术语,完整地阐述了其主张的“文化——生态”适应理论。[2]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本身是该民族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互适应的体现和结果。时至今日,武术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术的发展明显地落后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出现了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在武术文化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探寻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解决武术文化生存危机的关键在于认清武术文化与其当代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突破人们以往对武术“回归原生态”理解的窠臼,努力协调武术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

2 武术文化生态的内涵解析

2.1 自然生态维度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性以及多样性的影响。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那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繁复,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准备了地理基础。中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对武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武术中“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种。这些自成体系的武术流派拳术风格迥异、拳理各具特色,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最为常见的是所谓的“南派”和“北派”武术之分。梅杭强博士在分析武术套路形成的根源时做了生动而细致的解释:“南拳北腿高度概括了南北方武术流派的地域性差异,南拳北腿的特点是由于南北方的地理环境及社会风俗习惯和人群的气质类型的不同而形成的”。[3]北方地势相对平坦,气候有规律而少变化,生态环境相对单调。在此环境下生长的人们思维言行豁达豪爽,少黠敏之智。北方拳术都是大开大合,劲力刚遒,势大招沉,放长击远,手足兼施,尤其以腿法见长,拳谚有“拳打三分,腿踢七分”,“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南方多丘陵,江河密布,气候湿润多雨,在这样的环境下与人搏击,必然要求下盘稳固,以贴身近打,多发寸劲。南派武术多以拳法见长,拳法灵巧、快速、多变、紧凑且工于细腻,步伐扎实,讲究稳扎稳打,这也和南方人体型普遍矮小有关。南拳中多用拳法显然可以弥补不足,发挥拳法之特长,以克敌制胜。

2.2 社会经济维度

农耕经济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由此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浓厚的农耕文明的色彩。农耕经济及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是武术能够成就今天蔚为壮观的文化样式。在农耕社会中,土地对人民而言意味着一切,从事农耕生产的人们对土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天人合一”也就由此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同样也是习武者的孜孜追求。在农耕经济社会中,农耕人深深眷恋着土地,安土重迁。中国武术文化注重防守,而不尚进攻,就是中华民族历代以来尚防守的民族心理的积淀的反映。农耕经济也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他们“重实际,轻玄想”。这对武术文化的影响也尤为突出,武术讲究技击实用与实效,武术练家历来都反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有学者也指出,农耕经济的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武术文化独特风格的武术套路的产生。可以看出,无论是武术的技术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抑或是武术的传承方式都与中国传统农耕经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2.3 文化传统维度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态体系中的重要方面,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也深受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儒、释、道”是我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它们对武术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儒家的伦理思想对武术的传承制度、武德的思想形成,以及修炼武术的价值追求提供了理论滋养与精神启发。“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习武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武术是一种深受中国古典儒家思想影响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将道德和审美等作为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儒家是中国是封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表现在儒家的“仁爱”观念,它构成武术伦理的核心。推崇仁义,注重人伦、伦理至上一直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在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得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的“武德”这一思想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个性。在整个武术文化体系中,始终以武德为道德标尺。许多武林名宿都是德艺双馨的谦谦长者,他们都是在武术文化的熏陶下铸造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武术文化在理论上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其制约。武术的实战指导思想也是“后发先至”,武术的抱拳礼不仅是对对方的人格和技术的尊重,而且希望通过以武会友,在技艺上进行切磋,点到为止。正是武术文化把“武德”作为它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3 当代武术的文化适应与生态优化

3.1 当代武术文化适应的理论探索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的武术文化成为迫切探析的存在性问题,学者们在理论上的探讨也有种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按照笔者的归纳,自2000年以来较为主流的有“入奥”说、“回归”说、“保护”说。最早20世纪在90年代,当看到同是东方文化下的柔道和跆拳道都进入了奥运会,大大刺激了国人对武术“入奥”的期望。自此,武术(竞技武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力图使中国武术与奥运会“接轨”。学者们在积极研究武术如何设项,如何改进武术的技术和比赛规则以促使武术达到“入奥标准”。武术“入奥”的呼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达到了高潮。此前,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一直都是武术学者与武术“行家”们争论的焦点。武术的“入奥”使双方的争议得以暂时的搁置,这似乎表明,传统武术不会给竞技武术“入奥”拖后腿。这种看似“捐弃前嫌、万众一心”的平静局面持续不久,就被武术“入奥”失利的结果而打破。关于武术的“回归”说,与上述的情况有关系,但又有所专指,即认为由于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武术出现了变异或同化的情形。传统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真的东西,尤其是竞技武术的出现,及其“高、难、美、新”的发展导向,招来了武术界的非议。因此,要追求武术文化的独特价值,就应该回溯原初。武术的回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武术文化的层面向传统文化回归,应该割舍竞技武术中的“西方文化精神”,改变武术竞赛制度,使武术回归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其二是从武术的实践层面向技击本质的回归。有学者认为武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打练结合”的武术,而是舞台艺术。上世纪70年代末,武术散打项目的试点与发展,正是武术向其技击本质的回归的尝试。而事实上,武术散打的发展招来了更多的非议,在传统武术家看来,散打是“拳击加腿加摔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发起的。的确,口传心授的传统武术是一种表现传统技艺或经验的“活态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因此,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目前已经有几十种传统武术(拳种)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这种认识,国内的学者们也提出并探讨了传统武术如何通过“申遗”得到传承与保护。不可否认,有些传统武术已经濒临消亡,通过“申遗”可以保护传统武术的传承。事实上,武术通过“申遗”保护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措施,笔者对传统武术保护的实效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首先传统武术的“传统”是一个动态和开发的概念,追溯武术的“传统”,什么时期的武术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难道是血腥的格杀吗?这样的传统武术自然不是老武术家们所传承的;其次,传统武术存在的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可能像建立一个“大熊猫保护区”一样的生境去保护其传承人,按照传统的传承规范去进行保护。

3.2 文化生态视阈下武术“原生态”发展的反思

目前学界提出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武术文化的原生态进行保护,认为只有原生态的才是具有特定的价值。有学者认为,技击是武术本真性的原点,是武术产生的逻辑起点。技击作为残酷嗜血的实用搏杀技术是野蛮的,绝不是文明的,我们也很难把技击简单地归纳为文化,只是在武术套路中那些表现性的技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中性的。所以,以技击为武术的原点是有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的。这些都是武术外显的与原生态的不相容,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在本质上的不一致性。一方面,文化生态的变迁导致武术的原生态层次缺乏土壤。另一方面,传统武术自身的不断变迁也拒绝原生态。在许多人看来,原生态的武术应该就是传统武术。正如温力先生所说:“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武术’,也只不过是历史流传到今天,我们还有幸能够见到的东西罢了,这些东西不但不是历代的武术家们时刻地保持武术‘原生态’的结果,反而是经过多少代前辈武术家们在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东西,是‘社会人’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对武术进行不断创造发展的结果”。显然,武术的“传统性”是与“原生态”相违背的。

猜你喜欢

技击农耕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农耕旧事十二韵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