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研究
2022-02-09管明龙
管明龙
(临沂职业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决策,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致力于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切实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体量与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一些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国际办学之路,但是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行动较为缓慢。
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国现有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了合作办学,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1.7万,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打造中国品牌的高职教育奠定了基础。其中有56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接待境外来访师生800人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学院新时代新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去的“引进—创生—输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新路;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在汽修专业办学成果的基础上加入国际元素,强强联合,打造中韩合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形成“2+1”即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韩国新星大学+现代汽车集团的“三方共育”合作关系。这些优质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举措为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较为缓慢。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报公布的信息及各高职院校官网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双高”院校国际化建设对比,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较为缓慢,有特色、有深度、有品牌、有引领的项目整体偏少,国际交流活动仍停留在领导互访、师生互派、境外研修等浅层次上,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单一,高质量国际合作项目是推进国际化发展中的短板。
二、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探索比较丰富,但国际化建设还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布局,各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数量不够,优质的课程资源引进不够等成为国际化发展制约因素。
首先,国际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纵观近5年全国高校质量年度报告,梳理各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内容发现,东部沿海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质量和数量优余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不少高职院校还不具备发展国际化教育的办学条件,国际化办学工作处于空白。
其次,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西部地区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技能型人才数量尚不能满足“一带一路”人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外籍教师及留学生处于空白。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上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后也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课程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国际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再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较少。从“双高计划”意见要求看,缺乏高素质、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制约各地市主流工厂企业、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职院校在强化院校与院校、院校与企业、院校与国际的文化交流,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等现实问题也亟待解决。
最后,国际化建设合作不够深入。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较少,质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间,大部分合作办学项目学费相对较高,生源综合能力和素质也需要提高。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实践路径
笔者通过提炼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建设、内涵式发展、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经验,提出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
(一)树立前瞻理念、依托地域优势,助力高职教育对外开放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科学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动力源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学理念,制定务实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有助于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加快教育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是坚持办学新思路。高职院校要积极对标国内一流、高水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目标、理念和模式,坚持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的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在对外开放办学中展示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职教国际品牌。二是汲取经验补短板。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强化国际化发展意识,汲取好的国际化建设经验,遵循“双高计划”建设的原则把国际先进的标准引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把服务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宗旨,补短板提能力,缩小水平差距,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增强其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的内生动力。
(二)完善相关政策,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善的政策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保障,通过政策导向、奖励机制提高国际化办学积极性。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办学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完善海外办学、教师学生国际交流、学生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顶岗实习等政策的顶层设计。还要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和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制度,通过各种政策导向、奖励机制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二是搭建交流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双向互动。高职院校要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搭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国际化科研合作、政校企协同等职业教育援外平台,通过平台交流为国际合作提供“中国建议”、培育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办学实际,与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建立不同层级高职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有效衔接,实现教育资源引进与输出的双向互动。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建立课程标准。高职院校要结合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结合专业设置,建立课程标准,完善学分互认机制,在国际交流的合作中,坦诚相待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度,提高国际话语权、打开知名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打造国际化师资和高技能人才
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高层次国际化教师团队是提升高职院校国际化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全球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一是推进师资国际化、育人国际化。要借鉴“双高”院校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品格高尚的师队伍,实现推进师资国际化、育人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的目标。同时,积极研究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丰富经验的国际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员的多样性。二是建立人才锻炼平台、开辟博士生培养途径。根据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教科研需要,选派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建立人才锻炼的平台,加强与国(境)外知名高校的交流,提升国际化观念和视野。同时,要积极搭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技能比赛等国际活动平台,以赛促学、以研促教,完善好教师国际化培训体系,实现“双师”向“双师、双能、双语”教师的转变。三是创造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机会,加强留学生教育。制定并实施学生境外交流学习计划,鼓励学生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技术服务、国际志愿者项目。同时,加强留学生教育是开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要加强留学生招生宣传,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提升人才质量,厚植中国文化,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实现学生国际交流合作的“引进”与“输出”双向互动。
(四)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加强内涵式发展、打造特色职教国际品牌
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形成职教国际品牌必须构建和完善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一是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要加强与世界高水平高校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标准和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借鉴国外优秀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以培养高质量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与世界先进行业企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把好“入口关”,对引进的国外课程资源进行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改造,绝不能照搬,防止教学内容“水土不服”。二是开发国际化课程。依托高职院校所处地市优势产业和技术,结合本土人才培养需求,参与国际化课程开发。中外教师要立足学科前沿,将新技术、新观念等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手拉手”合作参与集体备课、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特色双语课程项目、建设线上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课程为核心驱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素养。三是推广国际化课程。探索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课程与教学内容,提升国际课程平台的运营服务水平,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课程认证速度,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跨国企业的合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出去,提高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打造高职课程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