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思索
2022-02-09马晓黎
马晓黎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 250100)
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防风险”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提及的高频词,并且与“稳增长”“促改革”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议题相提并论,位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应理性地看到,部分地方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存在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共性问题,深入探索具体的对策,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效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优势
面对频发的重大安全风险,我们党和政府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好事、实事、难事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亲自部署有关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席,亲自谋划、部署和指挥。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我们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针对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新要求。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视和关怀,是我们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根本保证。
(二)执政党中流砥柱作用再次凸显
我们党从诞生到执政以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纵观历史,我们党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有两方面不可忽视。一方面,面对各种复杂风险和艰难险阻,我们党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审时度势,积极制定和贯彻相关路线方针政策。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永葆青春。另一方面,相信并依靠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关键。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我们保护的主体,也是我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依靠的关键力量。我们党通过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优势,不断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人民防线。
(三)举国体制发挥出与众不同的优势
纵观世界各国,能在全国范围内,以极短的时间集智聚力,迅速动员,形成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唯有中国。所谓举国体制,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由统筹调配全国的资源和力量,达成相应的目标任务。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发生全局性重大风险或单靠地方政府无法解决问题时,才会紧急使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全国一盘棋的视野来考虑问题,匹配充足的资源和各方精干力量,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不会因为部门自己的利益不同,产生不必要的力量消耗。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国举国体制的表现形式、使命和作用是不同的。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组织实施大规模协同会战,各系统各单位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先后取得“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如今,伴随着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举国体制的重点方向已转向推动经济发展、普惠民生福祉、促进科技创新、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
(四)以人为本的宗旨得到彰显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中,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多数获益是价值导向,是应对重大风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战胜重大风险的根本保证。无数事实证明,要想将重大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我们尤其要坚持三个统一: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对风险的价值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相统一,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物质财富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经过百年发展,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宗旨得到很好地贯彻和彰显。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实际行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欠缺和不足,这是值得反思和加以完善的地方。
一是重各自为政,轻联动整合。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重大安全事件,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各自为政,轻联动整合。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时,这种做法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导致本就分散的力量变成散沙一盘,无法形成拳头的力量。另外,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地方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方面,更注重政府主导,轻社会参与。
二是重政府责任,轻风险共担。目前,市场尚未形成损益自担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承担了较多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政府部门成为各类风险事实上的最终承担者。这种风险处置体制,虽然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避免了大的危机,但容易引发信用透支和道德风险。
三重传统手段,轻科技手段。过去,因为科技手段有限,加上思维固化的问题,一些地方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时,更多依靠人力、机械等传统手段,花费的人力和时间较多,见效慢。在关键时刻,可能还会错过最好的风险处置时间。
三、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践,针对未来化解和防范重大风险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联动风险防范体系
打破条块分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进展缓慢,背后的主因是不同部门和社会主体之间,利益不同,诉求也不同。在重大风险面前,面对国家和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必须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必须从各自为政走向联动整合,建立联动风险防范体系,形成风险处置工作的新局面和新气象。一是上下联动。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指挥部,常态化推动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建立沟通联系制度,坚持“分级处置、统一管理”原则,明确各级各部门“一把手”挂帅抓落实,市直部门、县区、乡镇分别明确1名风险专员和1名联络员,专人负责对接联系,促进各方面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行动,形成风险防控合力。二是专班推动。针对急难险重的风险隐患,成立工作专班,排查问题、列出清单、限时化解,确保每件风险事件都有人盯、有人管、有人负责。三是社会参与。在充分做好这些由政府主导的工作之外,还要注重社会参与和社会协同,建立有序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由单一的政府风险管理模式向多元参与的风险防治模式转变,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重大风险防范体系。
(二)加强防范机制建设
新时代,各级政府在防范和处置重大风险时,应主动作为,抛开陈旧思维,不断完善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机制建设。一是积极建立健全法治体系。要把依法执政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落在实处,善于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建立新型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形成重大风险的跨部门研究决策机制。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涉及的部门必须第一时间对发生的风险启动综合研究并迅速作出决策,不得互相推诿,延误最佳处置时机。同时,还要广泛吸收专家、媒体和公众参与,经过多元主体研讨、协商、比较、权衡,消除风险认知偏差,提高风险研判质量。三是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要加强不同部门数据信息合作,完善信息共享和管理制度,并设置专门的信息沟通机构、人员,打通信息梗阻,促进部门之间的密切沟通,推动公共安全管理有效运行。同时,要及时通报风险信息,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通报应对处置措施。
(三)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一是对舆论的态度要走向主动作为。重大风险事件发生后,党和政府要立即组织相关权威部门、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进行联动,及时发布灾情信息,普及防疫知识、注重社会舆论正向引导,增强民众的信心与决心并积极配合参与救援工作。二是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极为快捷,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发布权威信息的力度,不断完善宣传机制,定期和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大众公布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并细致介绍政策举措、回答记者问题。三是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配合。在出现重大风险时,除了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开展常规宣传外,还要鼓励专业人士及专业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向公众提供个性化、便利化的科普服务,通过宣传党和政府在应急救援方面的重大决策,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让公众清楚了解更多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措施。
(四)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更多办法和手段。我们要善于运用科技理念、科技手段、科技成果来织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科技防控网,更好地发挥现代科技在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中的强大支撑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政府要在防范重大风险领域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资金投入,在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部门,装备云计算、大数据、AI、无人机等最新软硬件,做到有备无患。二是建立重大风险数据平台。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重大风险的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各类风险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共享,提高研判的信息化水平。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监测监控预警能力。重点针对经济和金融、社会、国防等领域推进重大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监控研判专业队伍,实现风险感知、动态监测、自动预警、应急处置、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建成自然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提升自然灾害的分类监测、分级预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