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研究的话语策略与学术视野

2022-02-09杨守森

中国文艺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视野文艺

■ 杨守森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文艺研究?其目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发掘与阐释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追求、人格追求、人生追求、社会追求、社会理想等方面的价值,用以滋养人类的心灵,丰富人类的智慧,拓展人类的想象,以助于国家强盛、民族繁荣及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二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研究,发现人类在人性欲望、生存状态、现实秩序、历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行动,追求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三是揭示人类文艺活动的奥秘,总结人类文艺活动的规律与经验,以促进创作与欣赏健康发展,同时亦可为主管机构在制定文艺政策、实施文艺管理方面提供参考。这就决定了一位文艺研究者不同于注重形象思维、可以自由创作的作家、艺术家,不同于凭依个人兴趣与偏好、自由选择某些作品的文艺欣赏者,也不同于关注时事的文化宣传工作者,而是一位能够以超越性的眼光,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运用真正的理性思维,坚持真理,对时代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的人文学者。正是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研究应注意相关话语策略。文艺研究的话语策略得当与否,当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与研究者的学术资质、尤其是与学术视野密切相关。

一、文艺研究的话语策略

任何话语的表达效果都与其用语、判断、语体等方面的策略有关。文艺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表达,自然更应基于严谨的理性思维,注意话语策略。

(一)关于理论概念

学术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理论概念,而明晰把握概念的内涵,是理性思维的前提,也是学术见解能够成立的基本保障。但因文字符号本身的模糊性、抽象性,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稳定的,同一能指其所指会因时代、语境以及言说者个人理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文艺研究领域,如“文学”“艺术”这类最为基本的概念,古今就不无差异。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性”“艺术性”“审美价值”之类衍生概念的内涵,就更有点纷纭复杂了。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探讨与论述有关问题时,应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即应经由个人的分析与研判,明晰自己所用概念的所指。这样,其见解才能为人理解,其主张才能为人接受,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艺研究的应有效用。

在当代文艺研究中常见如下问题:某些重要概念虽在频频被使用,但由于内涵不清,所指含混,常常给人似是而非之感,因而也就难以成为有效理论。如许多文章常在不断强调“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时代性”“文艺创作要直面现实关怀”“文艺创作要坚守人民立场”“文艺创作要表现出中国气派”,这当然都是关乎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文艺研究者,我们在论及此类问题时,需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2页。。我们这个时代自有不同于中国古代、近代,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的“时代性”,也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现实关怀”与“人民立场”。而何谓我们这个特定时代文艺作品的“时代性”?何谓我们这个特定时代文艺创作的“人民立场”?何谓我们这个特定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关怀”?我们这个时代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人民立场”“现实关怀”有何不同?文艺创作的“中国气派”,亦理应是指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既不同于外国文学艺术,亦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代的文学艺术有所不同的“气派”,而这“气派”的特征是何? 在涉及上述概念的一些文章中,我们往往看不到作者对其概念内涵的明晰把握与阐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的粗疏与空泛。

显然,我们只有在明晰上述有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我们应体现怎样的“人民立场”? 应该表现怎样的“时代性”与“现实关怀”?应该追求怎样的“中国气派”?以及“人民立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场”是何关系?“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是何关系?文艺作品的“中国气派”与文学艺术的“世界性”是何关系?在我们的文坛上、艺坛上,有哪些作品是因为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性”“现实关怀”与“人民立场”而大获成功的?有哪些作品是因为未能表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性”“现实关怀”与“人民立场”而失败,应该引以为戒的?有哪些当代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作品表现出“中国气派”?这类作品为人类的文学艺术增添了怎样的辉煌?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如果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这些更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深层次问题就难以进行探讨,就只能止于浮泛之论,就不易切实地影响与促进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二)关于定然判断

定然判断是基于对事实的研判与考察,经由严密的逻辑思维得出的可证伪的科学性判断。在文艺研究领域,自然是不乏这类定然判断的。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艺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化”“文艺创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文艺创作要基于生命体验”等。但在已有的文艺理论中,有不少定然判断的“定然性”还是值得怀疑的。如“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文艺创作是无功利的,但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文艺只有本土性才有世界性”等,有待进一步辨析。

以实例来看,在中外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属于文艺经典的但丁的《神曲》、杜甫的“三吏”“三别”、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蒋兆和的《流民图》等,是难以给人以“心神愉悦”为基本特征的美感的,因而也就难说“美”乃其灵魂。就文学艺术的整体价值而言,过分强调“美”,将其视为作品的“灵魂”,难免导致别林斯基所忧虑的弊端:“剥夺了艺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权利,这是贬低艺术,却不是抬高艺术,因为这等于是夺去它的最泼辣的力量,即:思想,使之成为消闲享乐之物,游手好闲的懒人的玩具。这甚至等于毁灭它。”[1]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89页。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确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没什么明确的功利目的,主要是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但不可否认也有许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是从直接的而非间接的功利目的出发的。如鲍狄埃创作的不朽的《国际歌》,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之类的“讽喻诗”,柳完元的《捕蛇者说》之类的散文,就不好说是无直接功利目的的产物。法国作家雨果曾明确宣称,他的创作就是要“使压迫者产生恐惧心理,使被压迫者心情安稳、得到慰藉”[2]童庆炳、马新国主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中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92页。;鲁迅先生也曾申明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3]鲁迅:《南腔北调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82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过之所以选择文学,是因为“相信通过文学可以参与政治”[4]梅晓云主编:《外国作家作品专题》,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3页。。这些出于明确政治功利目的的作家,不也照样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吗?他们创作出来的具有突出政治功利色彩的作品,不也照样成为文学史上的佳作吗?文艺的“本土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也难说有什么必然关联。事实上,有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就难说有什么本土性,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体现了多少英国的本土性?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多少德国的本土性?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的“本土性”是重要的,但还应以辩证的眼光视之。

可见,某些“定然判断”因易于证伪是不怎么具备“定然性”的。这类判断虽不无激励作家、艺术家重视自我人格修养、追求神圣、追求审美价值,重视形象化的艺术表现、民族个性、民族风范之类的积极意义,但用作定然判断则有违实际,难以令人信服,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构成及相关文艺活动规律。

(三)关于话语语体

学术话语当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平等交流、以理服人的话语,而在一些文艺理论文章中,常见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号召性,甚或不无指令意味的语体,强调文艺创作“一定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文艺创作当然可以有号召,有指令。如在特定的抗战时期,作家、艺术家必须同仇敌忾,文艺作品首先要成为保家卫国的武器。根据文艺发展的现状与某方面的需要,国家领导人与文艺主管部门亦当发出重要号召或指令,以矫正文艺方向,克服存在的问题。

根据角色定位,一位研究者不应止于一般性的号召,或只是在重复一些指令性的主张,而应根据时代需要,着眼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结合具体文艺现象与文艺创作现状,为有关号召与指令性主张提供合理性、可信性与可行性的分析与论证,以助于作家、艺术家提高认识,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之能够心悦诚服地用于创作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应进一步探讨怎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作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艺理论主张的有效性,当然需要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应建立在有根有据、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基础上,而不是仅靠高调重复一些尽人皆知的正确口号就能奏效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研究界之所以存在创作者与欣赏者不怎么关心文艺研究,不怎么关心理论与评论的现象,有时甚至对理论与评论产生逆反心理,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我们的研究中,某些理论概念因内涵不清而令人难以把握;某些振振有词的判断因经不起证伪而令人生疑;某些观点因缺乏实证分析而过于空泛;某些主张因缘其止于一般性的号召而难以用于创作实践。这些话语策略方面的问题,无疑也就影响了文艺研究的成效。

二、文艺研究的学术视野

由于文艺活动广泛的社会性,文艺作品的寻常可见性,在人文社科领域或许不乏这样的误解:文艺研究最为轻易可行,以为只要读过一些小说、诗歌,看过一些书画,听过一些音乐,学过文学概论、艺术概论之类的课程,就可以从事文艺研究了,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知道,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是人类综合性的文化观念的结晶,且数量众多,体式各异。仅就其内容来看,就纷纭复杂:有些作品重在抨击时弊,反映社会生活,也有不少作品重在揭示人性的复杂,呈现人类心灵的秘密;许多作品往往既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乃或阶级性,又不乏共同的人性欲望、人生体验、情感律动与理想追求。因而一位文艺研究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文艺学、美学理论素养,还需要建构宏阔的学术视野。

(一)广博的文化视野

从中外历史上来看,许多在文艺学领域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的学者无不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如最早深入论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文艺的教育与审美功能、文艺创作的“迷狂”特征之类问题的柏拉图,他既是哲学家,也是美学家、文艺学家,且在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也都有深入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探讨文艺理论问题的《诗学》的作者亚里士多德,他曾被马克思赞誉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为博学的人;在《判断力批判》中,精当地论述艺术的本质、艺术活动的“游戏性”、艺术天才等重要问题的康德,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关于宇宙生成与潮汐引力两项重大学术贡献;被誉为集西方美学理论、文艺理论之大成的《美学》的作者黑格尔,他亦不仅是哲学家、美学家,在政治、历史、宗教、法律及自然科学领域也都学识渊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他不仅是一位对历史上已有的各类文体与大量作品有着深透了解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精通儒释道的学者。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者中,说不上著作等身,也没有系统专著的宗白华先生之所以会有发人深思、精辟深邃的学术创见,成为备受尊崇的一代美学、文艺学大家,亦当与其广博的文化视野有关。我们仅由其《艺术与中国社会生活》《哲学与艺术》《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美学思想评述》《歌德之人生启示》《罗牡丹作品学习札记》《徐悲鸿与中国绘画》《新诗略谈》等论文,以及《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与普遍人性》《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等译作,就会了知宗白华先生中西贯通、古今融会的丰厚学养。上述这些学者或许不一定专门注意话语策略,但因其文化视野开阔,能够以更为开放的目光审视人类的文艺现象,洞悉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奥妙,能够结合实际,以明晰的概念、纵横捭阖的思路,探讨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规律,从而提出了可以给人启示的理论见解,写出了影响深远的著作。

与之相比,我们当今许多文学艺术研究者不仅对自然科学缺少关心与了解,即使对于与文学艺术关系密切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储备亦存局限,这就导致在研究过程中,资源匮乏,视野拘谨,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易于轻信盲从,难以发现某些理论概念及“定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自然也就说不上对话语策略的敏感意识了。

如果我们的历史视野开阔一点,多一些对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矛盾冲突、文化思潮的了解,自然就会以其为参照,敏感地意识到“时代性”“人民立场”“现实关怀”“中国气派”之类概念,应有与我们这个特定时代相关的所指,进而予以分析探讨。如果我们的哲学视野开阔一点,就会了解早在18世纪,康德与黑格尔就以缜密的逻辑论证过何谓真正的理性思维。如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曾反复强调理性思维决非知性思维。知性思维是一种片面的“独断论”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往往在“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理性思维的特征是在“努力将知性所固执着的分别加以克服”,能够“统摄抽象的知性规定的片面性”,其思维结果“包含有这些片面的规定自身联合起来的全体”,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具体的认识。[1]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2、102、110页。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被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正是从克服片面的知性思维的弊端着眼,明确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明乎此,面对某些“定然判断”,我们就会多一点戒心与谨慎,尽力避免以知性思维代替理性思维,尽力防范将某些容易证伪的、片面的、尚止于知性层面的“定然判断”误以为理性的“定然判断”。

(二)全方位的文艺视野

人类的文艺现象是纷纭复杂的,文艺作品是千姿百态的。其中,既有现实关怀性很强的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威尔的《动物庄园》、鲁迅的《祝福》,毕加索的绘画《格尔尼卡》等,也有大量作品与现实关怀没多少密切关联,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之类的诗,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之类小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齐白石的花鸟之类画作等;既有颇具大众性的小说《红与黑》《复活》《水浒传》、戏剧《西厢记》,也有很小众性的小说《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戏剧《等待戈多》等。在文艺形态与文艺思潮方面,又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对于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文艺现象的全方位了解,自然应是我们从事文艺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在面对某一思潮、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时,以更为理性的眼光,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对其价值、特征及问题等,以更为确当的概念,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与研判。而在文学艺术研究领域还明显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分类过细、课程设置褊狭,以及个人缺乏自觉的视野建构意识与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视野往往不够开阔。这导致我们的学界不乏如下缺憾:一位研究文学的学者不怎么关心艺术,一位研究艺术的学者不怎么了解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不怎么关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的不怎么了解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怎么关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不怎么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由此构成的视野,也就不能不影响我们对许多概念与判断的辨析能力,不能不制约我们对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

仅以“时代性”与文艺的关系来看,如果我们放眼中外文学艺术史,即不难发现这样几种不同情况:有些作品如苏联无产阶级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向左进行曲》《一亿五千万》,改革开放之初出现的《伤痕》《班主任》《于无声处》《丹心谱》等,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曾发挥过重要的社会功能,但时过境迁,也就不怎么让人感兴趣了;有些作品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国文学史上李商隐的诗、李清照的词等,虽然时代特征并不明显,但因体现了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人生韵味而具有了久远的艺术魅力;而那些堪称伟大、影响深远,在文艺史上占据更高地位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不仅充分体现了相关的时代精神,亦深隐着“说不尽”的哲学、道德、人伦、宗教等方面的丰富精神内涵。显然,我们只有以全方位的视野,观照分析上述不同类型的作品,才能更为科学地理解与把握文艺作品的“时代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关系,亦可有助于作家意识到在创作方面应致力于追求既有“时代性”、又不乏“超越性”的伟大作品。

(三)宏阔的世界视野

许多个案证明,不论在何国家、是何民族,举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所关心的往往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其作品中所呈现的亦常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愿望,如对个性解放的向往,对人间邪恶的痛恨,对战争的诅咒,对压迫的反抗,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不幸者的同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等。与之相关,伟大的文艺作品是具有世界性的,会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我国古代文学中的《诗经》,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关汉卿的戏剧,蒲松龄的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外国文学史上出现的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作、托尔斯泰的小说等,正因其沟通了人类的心灵,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就对文学艺术的主导价值追求来看,中外实际上亦无根本性区别,不外乎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性的经世致用,即通过文艺作品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如唤醒民众、追求正义、揭露假恶丑、歌颂真善美,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是内在性的心灵调适,即通过创作或欣赏解决自身精神问题,如宣泄郁闷、排遣孤独、抚慰寂寞、涵养心性等。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我们即会看到对这两种价值的重视。如恩格斯正是由经世致用的革命价值观着眼,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一文中,曾盛赞海涅显示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与战斗性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这样高度评价过德国画家许布纳尔表现德国纺织工的一幅画,认为“从宣传社会主义这个角度来看,这幅画所起的作用要比一百本小册子大得多”。[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89、591页。恩格斯也曾由心灵调适着眼,这样肯定过德国的民间故事书的使命:能够“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把他那块贫瘠的田地变成芳香馥郁的花园;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把他那身体粗壮的情人变成体态优美的公主”[2]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91页。。

如能基于更为开阔的视野,明确中外文学共有的价值取向以及伟大文学作品的世界性,我们或可更为正确地认识与处理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超越性”,以及“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作为一位文艺研究者,如果视野狭窄,即使意识到话语策略的重要性,亦不一定具备学术话语能力,而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开阔视野,才有可能将话语策略的自觉,转化为真正理性思维的学术能力,才能切合实际,思维精到,少些不明所以的空泛之论,多些能够给人以更多有益启示、有助于促进文艺发展的见解。

猜你喜欢

视野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居·视野
居· 视野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信封上的小文艺
□文艺范
浪漫雅痞文艺
视野
真相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