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性研究与实践
2022-02-09吴越
吴越 张 彤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西安 710054)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与外界的交互质量,拥有健康心理的个体,面对生活与困境会更加乐观,会积极地规划自身的学业、职业、情感等方面[1]。反之,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理念,逃避与他人的深层次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会学生会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我世界当中。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时期。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还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动态优化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成为整个集体或群体中的积极因子[2]。
一、萨提亚理论模式在核心内涵
1.家庭系统
萨提亚理论模式,最初是用于心理治疗的,旨在帮助人类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真正做到身心合一,内外一致。人类个体的价值潜能有极大的挖掘空间,但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对此需利用相应的工具进行处理,引领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尊严,有序和顺畅地融入社会群体。萨提亚理论的提出与应用,注重研究社会个体的成长背景与过程。个体作为社会和家庭组织运行的重要构成要素,身心成长的健康情况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对社会个体心理问题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家庭因素,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个体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体验幸福的能力等会产生重要影响。个体与家庭关系的处理与应对,若能常态化地采用一致性沟通模式,个体会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若过度地讨好或指责,将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家庭成员的身心成长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影响会持久和深远地存在[3]。
2.冰山理论
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他人对自我的了解,从某种角度来看,如同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无论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动态,还是家庭关系和谐程度或矛盾等方面,从第三视角来看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大部分不被看到的内容和信息都藏在水面之下。社会个体本身拥有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在世界,无法被他人全面了解与接受,而自身的为人处事及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也会与其他社会个体产生较大的差异性。社会个体以家庭为依托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对自我及他人有着不同的期待和渴望。从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的层次来看,更多情况下,社会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判断都是隐含冰山理论。而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性进行提升的过程中,需能深入了解冰山理论的内涵,继而能在教育视角和理念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延伸与扩展。
3.助人目标
萨提亚理论模式的形成与应用,主要目的和核心宗旨在于帮助社会个体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知自我,能不断挖掘个体的价值潜能。利用科学的手段增强自我肯定,自觉地消解来自内在与外在的各种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健康或理想的心理状态。将萨提亚理论模式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能真正听取与感知学生内在的生命呐喊,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问题。而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与疏导的过程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关爱。以萨提亚理论模式的助人目标为导向,帮助大学生梳理成长脉络,并能给予他们更大的鼓励和价值肯定,使学生能真正接纳自身的不足或短板,积极和充满热情地面对人生与学习挑战。
4.对人性的信念
萨提亚理论认为,所有人类个体都应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活力,呈现和获得自身独特的生命价值。人类个体作为整个世界甚至宇宙运行中的参与个体,有着自身独特的生命能量。社会个体成长与生长背景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从整个成长历程来看,在学习、生活、交友、婚姻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共同性。人类的本性都是向善的,更愿意与他人建立良性与和谐的社会关系,用自身独特的成长资源,给予他人更多的人性关爱与关怀。萨提亚理论模式,强调的是对人性的信念,指示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与困难。在成长与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冲突,甚至因外在各种因素影响,对自我的生命认知产生一定的破坏性,但人们需心存善念地进行积极应对。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能真正放大人性中积极的信念,以此为目标提升课程体系优化性。
5.沟通姿态
萨提亚理论模式中包括沟通姿态,人们比较常见的沟通姿态有五种,其中包括讨好型、超理智型、表里一致型、指责型、打岔型。在压力状态下,大多数人会有效运用这些来应对自身与外界的沟通,沟通姿态成立于生命早期,之后建立了反复使用,在成年以后不断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反应。萨提亚模式中比较倡导的沟通姿态是表里一致型,其不仅实现了在沟通过程中统一自我、他人和情境,而且使用这种模式的人也具备比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在沟通姿态中,为了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需要有效使用常见的沟通姿态,运用合理的沟通姿态和方式,提高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效果。除此之外,沟通姿态在与人沟通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几种沟通姿态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也会将自己的感受更好展现出去,提高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效果。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言,表里一致型可以很好地引导人们进行互动和交流,展现出较高的自我价值和能力。
二、萨提亚理论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内在联系
1.个人价值的探讨层面
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能更多地采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因而更加全面和完整地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与诊断。在探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中,能合理的引入萨提亚理论模型中的冰山理论。教师要能在个人价值探讨层面找到萨提亚理论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能更加科学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症状进行应对与处理。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他们希望获得教师与家长的认可,以及整个社会的认同与接纳。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探索个人价值,即探索“我是谁”这一问题,若获得积极的答案,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反之,会认为自己不被外界认可与接受,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学生在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时,既要基于自我理性的认知,还要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中获得相关的信息。大学生个体与外界进行交互的过程中,若获取的是痛苦或焦虑的体验,会在个人价值认定与实现方面产生问题,即在“我是谁”的回答上形成消极和负面的反馈。为此,教育工作者需依据萨提亚理论模式,科学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2.生存方式的沟通层面
大学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生活观念和性格特征,继而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时会形成独特的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具体表现,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存方式。而萨提亚理论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存方式沟通层面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前者基于家庭系统,对沟通模式进行科学研究,如家庭成员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讨好或指责等不同模式;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会因交际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教育工作者必须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存方式,能超理智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交往时若产生消极体验,会以讨好或指责的方式进行应对,该行为本身体现的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沟通姿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并保证其具备较高的优化性。
3.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层面
教师在实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地引进个人冰山的内在隐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片面地看待社会个体,会出现不客观和不科学的结论,会因发现个体与个体之间展现出较大差异性而产生不解。教师要利用冰山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优化,根据学生学习与成长不同时期的行为特征与心理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完善。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教师要能在个人价值实现和价值认定等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可能性,不能仅仅依据学生当下的表现而否定他们的个人整体价值。教师要以萨提亚理论模式的助人目标为导向,挖掘学生行为背后更高层次的追求与需求。大学生更希望获得教师与同学的认可与喜爱,渴望与他人建立良性与和谐的交际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内心的渴望与诉求,科学优化与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教师需不断增强萨提亚理论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由此达到提高课程体系的优化性的效果。
三、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性的实践策略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若想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性,必须借助萨提亚理论模式科学优化课程内容。教师要在日常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渴望与诉求,以及他们在家庭的成长与生活状态。教师要将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同时,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性与社会性,协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既要深挖教材中的知识内涵,还要在学生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中获取教学资料与素材,要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合理介入萨提亚理论模式。在理论课堂合理引进冰山理论,引领学生辩证地思考“我是谁”这一问题,继而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对自我价值进行判断。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观的优化
课程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需基于萨提亚理论模式动态优化与完善课程观。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发展态势,客观审视与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和行为问题,由此形成更加积极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教师要以萨提亚理论模式的育人目标为导向,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优化与完善,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而不仅仅是形式化地讲解书本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必须全程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诉求为依据,对课程内容和知识呈现方式进行科学优化。教师在实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引领学生客观诊断自身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对人性的信念建立正确和深刻的认识。而教师要利用萨提亚理论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优化性,引领学生多维度地审视自我、家庭、社会,在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与应对上形成正确的方式和方法。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关系,继而能增强教育教学手段的人性化。参照家庭系统,有内在依据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性。根据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认知能力的提升状况,动态地进行内容的延展与扩充。教师要结合学生不合理的信念,对他们进行科学和专业化的心理干预与疏通,促使大学生对自我产生信任与接纳。同时,教师应向学生合理渗透萨提亚理论模式中的冰山理论,使他们更加全面和多维地探索“我是谁”,并能不断提升他们自我接纳与自我进化的积极性。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方式的优化
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课程活动方式,以不同主题和规模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传输易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知识内容。而课程活动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具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利工具。教师应利用萨提亚理论模式不断增强工具的功能,在学生思想、心理、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科学引领与合理干预。教师可利用公益活动丰富课程活动内容,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深层体验。在实践环节检验大学生心理与思想问题,根据他们在各种活动的具体行为表现,科学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或治疗。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展现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特点,还要尽最大可能地探索与挖掘他们更深层次和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不仅能客观认知露出水面的冰山,还要积极探索水下部分的奥秘,由此才能更加完整和客观地对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进行评价。
结语
教育工作者需在萨提亚理论模式的核心内涵中获取新的教学思路,不要完全局限在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评价,需深层次探究与分析他们内在的心理活动,结合更多的因素和信息,科学诊断大学生心理问题。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将萨提亚理论模式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大学生积极和乐观地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