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韩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策略探讨*

2022-02-09朴正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中韩通识两国

朴正实

(江苏海洋大学 江苏连云港 222005)

伴随改革开发的发展,从20 世纪90 年代之间,我国高等教育国家交流以及合作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十分具有吸引力以及潜能的领域。因此,我国积极与东南亚地区各个国家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这种积极交流的文化互动,推动了两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加快了东亚国家文明建设的速度[1]。1992 年,中韩开始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往来更为密切,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中韩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可以推动两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彼此优势互补,经验借鉴,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中韩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如何发展与推广,即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韩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价值

(一)充分应用两国的教育资源

国际教育资源可以细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指的是中韩两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专家与学者彼此开展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两国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之间形成科学的流动,最大限度发挥功能价值,推动两国与全球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不只是将推动本国高等教育发展作为目标。从物质资源角度而言,中韩两国教育物质基本与教育资金等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彼此互相赠送图书以及教育设施,利用网络建立全球化的图书馆,借助两国政府奖学金与助学金,并争夺不同类型基金会的帮助,以展现国际教育物质资源的科学分配与应用。从文化资源角度而言,指的是中韩两国文明发展前创造本国文化的沟通,利用中美两国家之间教育资源的科学流动与运用,推动两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善等。

(二)满足全球化需求

21 世纪,新型社会公民需要具有国际性人才的素质,包括全球性视野以及国际化的思维方法、跨文化观察能力与交流能力、掌握一定的国际语言。这就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一些国际化的课程[2]。如今,高等教育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呼声不断提高,同时出现课程能够国际化的浪潮。所谓课程国际化指的是应用全球化新理念建立大学生课程体系,构建能够满足世界一体化格局需求的新型课程。课程国际化的发展,需要设立更多有关研究世界不同国家国际问题的课程,并强调从国际视角高度开展教学。例如添加一些有关时事政治、中韩交流与冲突以及国际问题等的主修与辅修课程;设立部分研究韩国文化的课程,强化多元文化融合的研究课程;在教育专业领域,引入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实现国外参观与大学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等。中韩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两国高校课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培养一批国际性高端人才。

(三)建立通识教育观念

大学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为拥有优秀文化素养的人才。20 世纪开始,通识教育逐渐受到各个国家学者的重视,部分欧美国家的大学已经开始广泛开展,同时构建了成熟的运行模式。为此,如果对通识教育观念缺乏国际性的认知,我国将会丧失国际高等教育的话语权,进而丧失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理想机会。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和知识培养对比,更为强调为社会培养一个拥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通识教育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汇总人文、社会以及自然学科的三个领域知识的学习;第二,课程设计方面提供自选课程以及核心课程,可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自由选择;第三,不管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必须学习三大知识领域中的课程。韩国如今的通识教育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教学质量与培养的人才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我国通识教育观念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也有所发展,本质是我国传统儒学,并适当吸收了美国通识教育的制度以及方案。中韩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开展,有助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二、RCEP 背景下中韩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现状

(一)教育领域的沟通与合作

1992 年,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韩人才交流便已经成为人文交流的关键内容,同时为两国关系能够正常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2008 年5 月,中韩双方签订了《中韩两国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备忘录》,这为两国之间高等教育开展交流以及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中韩两国高等院校的校长论坛、大学生交流以及任课教师交流等各种项目受到中韩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推动中韩人文交流提供了诸多帮助与支持。

中韩高等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展现了十分理想的发展势头,结合统计结果显示,如今中方200 所院校和韩国200 所院校之间签立了校际沟通与合作合同。伴随双方教育领域的积极合作,如今中韩两国是彼此外国留学生最大的生源国。而留学生在中韩两国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紧密提供了诸多帮助。

(二)学术研究领域的沟通合作

中韩两国高等教育和科学合作愈渐频繁,形式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因为中韩两个国家在历史发展期间关系密切,彼此学习,两国在历史以及文化等领域方面开展的学术研究合作,也为两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合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两国不仅持续强化人员的沟通与联合培养,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科研合作与共同创办估计学术性会议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加之RCEP 协定的正式落实,为之后中韩两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高水平科研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两国高等教育向更为宽阔的领域以及深入的层次发展。

基于RCEP 框架之下,两国学者可以进一步开展自由贸易方面的学术以及发展方向研究,为区域自由贸易供应更为合理的发展建议。在两国高校之间与企业之间可以创办更加丰富的应用型学术研究,共同开展应用型课题的攻关,建立深度合作,创立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高等教育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交流区域分布不均衡

中韩两国如今开展的高等教育沟通与交流的形式以及总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或是东部沿海区域,而中西部区域高校和韩国沟通不管是数量以及规模相对较少。因为地理、教育以及地区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大部分韩国高校更倾向于和东北地区或是东部沿海区域高校开展沟通合作,中西部区域高校与韩国之间的合作较为落后。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更倾向于和首尔地区的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和韩国地方高等院校的合作不足,使得中韩两国之间高低院校沟通与合作都产生了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二)交流合作领域狭窄

中韩高等院校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主要表现在互相派遣人员、合作办学以及学术交流等领域,但是这种沟通与合作仅停留在韩国语、对外汉语以及历史文化等人文类学科之中,而在理工类、农业以及医学类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明显不足。另外,中韩两国派往对方国家攻读学位的留学生通常不会选择理工、医学等专业。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原因:第一,两个国家在教育制度、学科分类方面有显著的差别,所以学生往往不能及时适应;第二,就上述学位而言,相较于韩国,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前往欧美国家攻读上述专业学位,韩国学生同样如此。第三,理工类、医学类学科,双方高等院校的教学普遍以母语作为授课语言,而英语在授课语言中的占比较少,这也导致留学生选择方面存在障碍。

(三)缺少深层次的合作项目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往往和韩国十数所,乃至数十所高校签立了交流合作合同。建立合作关系的两所高校前期往往热情较高,合同中规定开展的合作内容十分丰富,双方了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访问也十分频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热情日渐减弱,最终仅剩余韩国语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彼此派遣,而一些专家或是学者前往对方高等院校举办讲座、教材的共同研发以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等有助于学科改革、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深层次的合作项目数量大幅减少。根本原因在于如下方面:第一,中韩两国所用语言存在显著的障碍。第二,中韩两国教育体制以及教学目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针对两国的交换生,中韩高等院校通常将交换生安排在语言班进行学习,并未进行深入且系统性的专业教育,使得交换生个人学业并没有明显进步。部分学生在韩国留学后,语言水平甚至较出国前更低,所学专业也没有显著的提高。

四、中韩高等院校交流与合作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两国加大扶持力度

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彼此签订了诸多交流协议,但是所签订的交流协议普遍是以指导性意向为核心的,缺少详细的内容,且多集中在人员交流方面。两国有关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包括留学生权益的保证、就业政策等均未颁布,尽管在认可学位以及学历等方面形成共识,但是尚未签订正式的文件作为保障。同样,我国留学生留学时期的住宿、医疗以及就业等问题缺乏相应的律法作为保证。为了推动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中韩两国应基于制度层面采用有效的方案推动两国实现长久且稳定的沟通。

结合当前韩国与中国高等教育交流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中韩两个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方高等院校的宣化教育力度,引导并支持更多的高校教师团队前往对方高等院校进行访问,尤其是针对一些地方高等院校,对其办学规模、教学能力、教师团队能力以及优势学科等有关信息内容及开展实地的考评,并能够为合作院校定期创办教育成就展以及入学说明会等,使得中韩合作高等院校双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协助学生做出更理想的选择。

(二)构建健全的留学生管理制度

中韩两个国家高校管理制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普遍应用家长式的管理方法,而韩国则倾向于采用散养式的管理方案。因此,韩国高校应制定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留学生的教学、住宿等有关管理规章制度,以免中国留学生出现离开校园打工或是宿舍管理十分混乱的现象,通过人性化与亲情化的管理与服务,为留学生生活与学习提供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认真安心地开展学习。同理,我国高等院校同样需要补充与健全学分管理制度,改变传统家长式的管理方法,为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空间,如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进修的课程,使得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高等院校教育大环境之中,适应当前的学习模式以及生活模式。

(三)加深两国交流合作模式

我国高等院校在和国外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期间,不可将高等教育视为普通的教学活动,而是视为和国际竞争的一种方法,借助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合建立更为强势的品牌。由于受到西方通识教育的影响,韩国高校更为强调培养一批拥有优秀文化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学体系主要表现为如下三项内容:第一,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三项制式领域整合的学习;第二,课程设立可以分为专业必选课程与专业深化课程两项;第三,所有在大学期间有权选择任何三大领域的课程。但是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实现通识教育模式的普及,大部分高等院校依旧处于摸索环节。针对该问题而言,中韩两国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对方留学生的特征开设一些课程,以有效解决因为教学体制差别所引发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教育的满意程度。

两个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需要从当前中国公立大学以及韩国国立大等开展合作,进一步延伸至国家科研机构、专科院校以及独立院校等合作。不仅如此,在联合培养方式上,可以尝试应用2+2 或是4+2(本硕连读),2+1(双硕士)等不同类型的培养方式,以推动高等教育的合作方法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方向发展,增加联合培养人才的渠道。

结语

21 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与技术竞争白热化的新时代。我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中占有优势,需要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因此,我国应明确中韩开展高等教育的合作竞争的价值,分析开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加深两国交流合作模式等方式,推动两国高等教育的合作,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中韩通识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中韩30年 新挑战与新机遇——第十届中国论坛侧记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郑东燕(韩国)作品选登
2019中韩著名教授陶瓷双人展宁钢(中国)作品选登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国际挑战需中美两国积极合作解决
中美两国发展水平与潜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