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挑战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2-02-09赵德虎
赵德虎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云南昆明 650500)
2021 年4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新的标准,也为高校师范生开展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明确了师范生教育职业发展趋势。同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双减”政策也成为全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构建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支持。两个政策的相继出台,既是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改革要求。
一、“双减”政策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挑战
(一)观念的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需要重新理解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包括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提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对中小学生的评价偏重智育评价,而忽视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不符合“全面育人”这一教育宗旨。[1]
面对存在问题,近期出台的“双减”政策正是从构建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减轻学生作业压力两个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也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诉求,是对当前依然存在的“唯分数论”的强有力的冲击,是对“提分利器”的校外学科教育培训机构的承重打击。面对这样的挑战,作为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首要就是要培养具有新时代教师观的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应用“全面发展”理念,融入自身的教育理念之中。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并非相互对立,不仅要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内涵。
(二)能力的挑战:倡导以能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的高度关注
教育的能力体现在既能“授之以鱼”,更能“授之以渔”。高水平的教师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去挖掘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之成为其学习系统一部分的有效工作,因此,高校师范生也需要有以能力为导向的有效教学的教育和培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宏观上能力的有效,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获得和掌握,还应该着重体现在长期的学生能力的有效变化、提升和发展上;二是指学生凭借能力获得的有效性,也就是通过有效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依靠、发挥自身的能力来理解、掌握、建构、创新知识,使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2]
面对“双减”政策提出的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要求,更加明确了对在校教师教学质量的高要求。没有冗长作业的“题海式”训练,缺少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辅助,在校教师的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必将成为学校、家长、社会最关心的内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产出高质量的教育效果,是“双减”政策对教师能力的巨大挑战。而作为未来的教师,在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中,核心内容同样是教学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高校师范生教学活动中培养其有效教学的能力是当前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也为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质疑、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素养的挑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与时俱进
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引导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有效变化,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催化剂。同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素养的教师也是受到学生欢迎和喜欢的原因之一。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除了具有道德文化等传统素养外,还要具有课程文化素养、教学文化素养、创新文化素养、心理文化素养、信息文化素养等与之相适应的新素养。[3]
“双减”政策要求在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丰富学生课外学习生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学生全面发展的广泛需求和教师现有文化素养不足之间也形成了新的矛盾。高校在师范生职前教育中也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传统的第一课堂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外,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完善师范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作为一名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也需要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能够应对“双减”政策的挑战,从而适应新时代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四)发展的挑战:“自我学习能力”的教育和提升将更加迫切
自我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在校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一种方法能力,以终身学习为主要特点,以学会学习为最终目标。[4]它要求个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适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5]在当今社会,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所有学习者的重要能力之一。
落实“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科学培养和有效提升,只有培养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懂得做“作业”的真正意义,才能避免没有校外培训后的不适与茫然,才能懂得一个人自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什么。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无疑是对当前在校教师的重大考验,但也是不允许逃避的必要环节和重大责任。作为高校师范生教育,首先应培养其自身的“自我学习能力”,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其次要学会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尤其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方法;最后通过培养“双向式”教学相长的自我学习的互助模式,达到双赢的目的,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和提升路径
(一)职业观念的时代性变迁
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整个职业观的最根本因素,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反映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和对社会职业的评价。[6]研究表明,职业价值观对个体的职业倾向和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同时对个体的工作意愿或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度以及就业能力。[7]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师范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是师范生基于自身观念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判断或选择,即师范生主观上对教师职业的地位、意义以及重要性等方面的总体认知,它在师范生进行职业选择时起到隐形导向作用,属于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个体化倾向。[8]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范生职业观的教育和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职业道德》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课程打造,讲足讲透人民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精神内涵,从理论学习上明确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思想上充分引导一名师范生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荣誉感。在实践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张桂梅等优秀教师代表的引领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指导师范生在思想上坚定教师信念,精神上影响他人,真正让教师职业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二)高质量作业的能力培养
“双减”政策在全国开始实施后,最焦虑的应该是家长群体,由于没有了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辅助,很多家长开始担心课堂质量,焦虑自己的孩子是否能“跟得上”?是否能“吃得饱”?因此,更多期望和压力都落在了在校教师身上。其中,如何落实好“双减”政策“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总体要求和“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的具体要求,对于一个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的确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也是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作为高校师范生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论教学讲清楚“课后作业”重要环节的作用和意义,避免师范生出现“为写作业而布置作业”“作业越多越好”等错误的教育思想,厘清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科学关系,构建知识系统和作业体系的相统一,真正发挥作业诊断学生问题、巩固知识要点、分析学情特点等功能。其次,要将“布置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去培养,引导师范生构建与教学体系相适应的作业体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践等学情,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导向性、多元化地布置学生的基础性作业;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特殊需求的群体,以分层式、个性化、弹性化、多元化布置作业,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跟得上,吃得饱,吃得好”,真正做到具有“因材施教”布置作业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师范生“批改作业”的能力,教育培养师范生科学批改作业的方法,把作业作为与学生“对话”的有效途径,发现学生问题及时反馈,加强面批讲解的技巧,学会总结分析学情的方法,做好答疑辅导等专业能力。
(三)综合性育人的能力提升
“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这正体现了“双减”政策中的“加法”作用,不仅要减掉学生不合理的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更丰富的课后活动,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更多有意义学习空间,回归学生“边学边玩,边玩边学”的教育价值,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在校教师要具有综合性育人的能力,也是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又一重要要求。
传统的教师只是单一的学科教师,而非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师,因此,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还应培养其具有跨学科、多元化、系统性的综合育人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师范生在组织管理、沟通交流、活动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熟悉课后服务需要的方案设计、资源协调、人员分工、组织实施等内容。因此,培养师范生的综合性育人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亲自参与实施其中,才能学到其中的方法,这也是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教育实践内容的一项重要要求。
(四)自我发展的长期性规划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曾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9]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在教育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能够做到自身的自我发展,教师的自我发展既是“立己成人”的双赢事业,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
针对高校师范生,首先要培养其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属于教师自我意识的范畴,是教师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状态的现实审视及对未来专业发展愿景的监督与规划,是教师自我意识在专业发展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10]其次,要做好师范生自我发展的长期性规划,在大一时期就可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培养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做起,一年一个长期目标,一个学期一个短期计划,通过四年的培养,逐步完成一个师范生到人民教师的成长和嬗变。不仅如此,在走上教师岗位后,还要形成职后自我发展的常态化状态,制定自己从一名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化发展之路,构建阶梯式发展的长期规划,既为自身职业发展提供动力,也是解决现实困难的重要资源,是一名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实任重而道远,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路径研究既是对落实“双减”政策的理论支撑,更是对未来教师践行“双减”政策的实践探索。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真正实现教育回归本真,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