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
2022-02-09郭雷振刘文霞
郭雷振,刘文霞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作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的重要举措。〔1〕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把建设高校与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的创新形式。〔2〕2020年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标志着我国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向框架的确立与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在国家产教融合战略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高校中一种新型的产教融合办学组织载体,在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区域的重点重大产业创新与发展需求能力,以及提升高校内涵发展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也是今后时期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新突破点。
一、产业学院研究简述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瞄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在地方政府有关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支持政策的引导下纷纷启动成立了产业学院,但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对此,刘国买、何谐等(2019)分析指出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产学研协作育人功能薄弱,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3〕李荣华、邱菁芳(2019)研究发现产业学院存在认识本位主义,自组织建设困境,可持续发展不足,定位不清、政策滞后,运行乏力等问题。〔4〕陈春晓,王金剑(2020)研究总结了产业学院功能定位不清晰、不精准、缺乏战略性,工学交替育人模式实施困难,师资队伍建设困难等不足。〔5〕成宝芝、徐权、张国发(2021)归纳了产业学院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滞后,受制于国家教育管理制度和体制中的不合理评价导向,多元办学主体难以实现共赢等困境。〔6〕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2021)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提出产业学院建设存在的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组织法制空缺,学生权利保障不足,教师法律地位模糊等法律风险。〔7〕显然,就现实情况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产业学院,切实发挥出产业学院的特殊功能,还需要对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的建设与运行理念和机理进行不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现代产业学院本质上是以服务支撑产业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共建共治、集人才培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8〕。《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将现代产业学院的根本使命定位为“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9〕。在我国本科高校群体中,相较于“双一流”大学与老牌的综合办学实力强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基础、办学影响力与办学资源获取能力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也使得其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上面临巨大挑战。虽然不乏有部分先行者已经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甚至形成了若干模式,但产业学院的发展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常规的学科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承载着特殊的价值,具有显著的人才培养要求特质,聚焦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困境与突破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价值
(一)推动新型应用型学院类型建设
产业学院的最大价值就是促进高校的特色建设与转型发展〔10〕,在我国高校分类发展改革政策驱动背景下,建设应用型大学意味着应用型大学必须具备大批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办学的应用型学院,以最终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体系。在国家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战略布局中,新建本科院校是转型的中坚力量,也是应用型学院建设的重要探索者与破局者。长期以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主流路径主要是通过致力于多举措全面推动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导向的学科性学院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导向的应用型学院的大规模的转变。在已高度固化与熟络的学术导向办学体系中,这些转变中的学院力求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来重塑学院的运行体制机制,但面临着诸多方面的现实障碍与挑战,并且在不同类型学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产业学院这种新的二级学院单位建制,从根源上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直接产物,在办学基因上就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学院。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不仅为加快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向应用型转变中的学科性学院树立了样板,引领了新型应用型学院类型的建设方向。
(二)推动学院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产业学院具有自成一体的学科专业布局,其学科专业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依托于所服务产业领域的产业链、职业链与创新链,讲求学科专业发展的集群性与跨学科性。产业链与职业链条的多样化人才需求构成了产业学院学科专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尤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产业技术变革与业态更新换代始终处于一个高速率状态,在不断创新的产业链条上也在逐步衍生出新的人才需求,这些需求也是产业学院开设新专业的拓展点与延伸点。在产业学院的专业变化对于产业变革的高依附状态下,专业发展经历着一种“树状”的自然而然的、持续的生发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簇专业之间的共生式、集约式成长生态,激发、保持着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活力与弹性。产业学院以产业为单元,突出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服务功能。〔11〕跨学科的知识的整合与建构构成了产业学院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的知识基础。随着产业发展的知识密集性与集成性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学院的专业知识边界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划定,而是高度的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专业的知识体系由不同的学科知识模块适时适需灵活组装而成。
(三)推动学院开放性内部治理体系建设
产业学院的治理体制机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联合产业力量服务培养高质量的产业人才作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核心依据,需要把院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学院治理的多元主体范畴,赋予参与主体以适切的管理职务,使学院“由单一和垂直的行政化治理走向横向的网络化治理”〔12〕。学院强化学院与合作者之间的利益共生关系,充分运用管理纽带来助力锁定学院内部与外界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各主体共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所具有的强大资源汇聚效应,为学院输入产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外部各路关键资源。在行政权力安排上,产业学院的行政管理组织架构与权力运行淡化行政等级理念,为产业力量留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的掌握与行使空间,在学院内部力量与产业力量代表之间构成民主、共享的重大行政事务决策机制。在学术权力安排上,产业学院的学术管理组织架构与权力运行突出应用学术理念,把产业领域中有关的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力量代表作为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在学院派的学术力量与产业派的学术力量之间形成互补、共商的重大学术事务决策机制。
(四)推动学院高端性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产业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秉持职业性、动态性、合作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致力培养能够真正适应和引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区域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型职业人才,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升学生在相应产业领域中的职业适应力、竞争力、胜任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为产业提供精干、高效、适用的专业人力资源支撑。学院以高度契合产业领域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来构建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产业实时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把产业一线的前沿内容吸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保持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职业人才质量需求节奏变化的同步。学院以学院与行业企业主体的协同参与为原则来形成分工合作的人才培养任务体系,利用、发挥各主体在人才培养具体环节上的资源优势与专业特长,使专业的理论教育教学与实务操作教育教学之间在内容和进程上做到有机结合、无缝衔接,在过程上共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出口上共同促进人才高质量就业创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特质
(一)产业学院精准面向特定产业培养人才
学科性学院主要基于学科发展逻辑来建设和运行,人才培养活动往往并没有与具体产业领域直接深入对话,专业教育教学高度依赖于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编写的教材,并辅之以一定时段的专业实习实践,强调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适应、拓宽专业的就业方向。区域产业需求是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立的逻辑起点〔13〕,产业学院具有高度明确和针对性的服务产业领域,依特定产业而建,据特定产业而存。学院建立的前提就是其所在区域的重点、支柱、特色产业客观上存在的巨大人才缺口,这就意味着产业学院自带“私人订制”属性,能够发挥在培养产业急缺人才方面得天独厚的能力和优势。产业学院不是传统学科性学院的变种和衍生体,而是遵循市场主导驱动逻辑而建立与运行的新型人才培养组织。
(二)产业学院大力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学科性学院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发展基础而自主、单方面设置的学院,学院的资源投入、行政管理、日常的运行均取决于学校自身主导的决策安排,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寻求拓展与校外相关力量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合作,以更好地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质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产业学院的高水平运行不是依赖于学校单一办学主体的“独角戏”,而是根据学院面向服务的产业领域而决定采取的与行业企业或政府部门共同开展的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的规划与方案制定等重要管理决策上由合作主体之间共享决策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合作主体之间共担培养与质量保障任务。产业学院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利流向区域的产业部门,以真正为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人才与智力支撑作用来衡量学院使命和价值的实现成效。
(三)产业学院积极保障产业人才对口就业
学科性学院是一定范围内职业普适性很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单位,通常并不具有面向特定产业的用人单位的人才专供性。学科性学院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用性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意愿来自主择业,同时会面临着高强度的就业竞争,就业对口范围边界较为宽泛,也并不刻意强调就业对口率。产业学院根据所服务的职业岗位要求来培养基础理论、实务操作与创新思维意识兼优的职业人员,并且为学生提供明确可见的就业前景和稳定可靠的就业通道。学生与家长经过理性的判断分析与职业规划,确立了自身的职业道路方向甚至就业的单位范围。产业学院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度对口的培养与就业保障契约,学院不仅是人才的培养单位,为人才培养的质量负责,同时还是学生就业的保障单位,为学生的就业质量负责。
(四)产业学院高度重视产业创业人才培养
学科性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集中于学校层面在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创新创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整体布局。虽然是面向全体学生,但现实中除了少量的全校性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以外,其它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参与者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各学院也往往是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召集学生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尤其是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学院的自主性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力度偏弱。产业学院的产业服务组织性质客观上要求人才培养不仅重视高质量就业,还需要承担好产业“孵化器”的组织功能,着眼产业未来的发展壮大,培育产业的新生力量。产业学院具有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天然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环境条件,以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动高质量的就业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学院生源的质量与稳定性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面向的特殊性使得学院在招生环节面临着系列关联性难题。产业学院的招生规模受制于自身的办学资源与条件,以及产业领域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接收能力的双重限制,其规模的确定要基于区域产业人才市场对人才实际需求的准确研判,而产业学院对于这种人才供需力度的把握具有很大难度。产业学院的招生吸引力不足,学生对于报考新兴学院、新兴专业及专业的未来出路多有疑虑,而更愿意选择老牌的热门专业,导致产业学院的学生来源主要集中于被动性的低分报考学生与调剂生,生源的整体质量偏低。同时,在入读学生当中,不少人由于所学并非是自己真正中意的专业,致使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普遍存在着转专业的心理。充足、优质、稳定的生源是产业学院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命脉,生源支撑上的乏力不利于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实施,同时增加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难度。
(二)学院管理权中产业实体的缺失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在管理体制上普遍袭用传统学科性学院的管理体制,领导班子的搭建与各级领导干部的配备是由学校的组织部门严格按照校内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规定来实施,具有固定套路式的领导责权分工与权力运行机制,属于典型的由校内人员构成,突出严格行政等级制特征的“学院派”领导管理体系。虽然有产业学院成立了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知名人士等校外力量参与的学院理事会,并制定了理事会的建立运行规章制度,但理事会往往处于学院管理结构的边缘而非中心,更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院的办学事项发挥一定的咨询、建议、指导作用的非行政性机构,对于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落实并没有实质性的话语主导权。站在现实中产业学院管理权配置的角度,产业学院属于学校的学院而非产业的学院,因此学校与产业双方并非基于产业学院对等管理的合作办学关系。产业学院核心管理层中产业部门力量的缺失使得产业部门难以形成对产业学院的归属感,以及对于推动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自觉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制约、影响着产业部门对于学院人才培养流程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
(三)学院对传统专业教育路径的依赖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制主要依托于学校既有的相关学科专业与相关科研平台的支持,在此基础上申报增设适配于产业服务方向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存在着对传统的专业教育路径的依赖。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突出的是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且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占有很大的比例,直接对接产业领域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与能力需求标准的操作性课程内容不足,实务、实践课程环节主要体现在固定的学期阶段所组织实施的专业见习实习,并且实习更多的是观摩学习与一定程度上的参与非核心业务,学生难以真正建立起对理论内容在现实场景中的实践感知。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学院派”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产业人员参与常态化授课的数量极为有限,工学融合教学模式、学徒制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广度与深度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两张皮”现象突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集中于学理性的实验室实验与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概略性的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缺乏助力解决产业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选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学院就业创业服务保障能力偏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普遍未能有效利用学院与产业之间天然的纽带关系优势构建起自身特有的强有力的就业保障体系,并且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系统的规划与推进。产业学院关于学生的就业出路安排主要停留于就业的选择面与方向的引导,以及提供专业相关的职业招聘信息,但对于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在学院服务的区域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就业,普遍缺乏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及确保学生就业的路径保障与承诺,这既影响着学院对于潜在报考学生的吸引力与在读学生的专业学习的信心,也影响着学院对于产业的实际服务成效与办学使命的落实。同时,产业学院很大程度上没有能够彰显、发挥出学院内在兼具的创新创业学院的能量,遮蔽了学院对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学院缺乏从战略性高度定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举措,而是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产业职业就业人才培养“主业”之外的一种副业,重激励、轻培养,没有以一种刻意去花大力气联合产业部门共同打造更多的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心态去系统构思、开展学院的产业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业性就业的巨大潜能。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困境的突破
(一)构建院产主体的合作招生工作格局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的办学规模不宜贪大,适宜按照“小而精”的办学路线来实施招生。在总体策略上,学校可以将产业学院的招生计划予以单列,建立提前批次录取等特殊的录取通道,增强产业学院的生源吸引力。突破传统上完全由学院方单方面开展招生的工作格局,尝试构建由学院与合作产业单位联合招生的机制。建立合作产业单位、行业、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的招生规划与招生规模制定的会商制度,使学院的招生规模建立在对于科学、合理的产业人才培养供需平衡的预测基础之上,确保前提性的人才供需数量结构上的优化。同时,产业单位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参与实施主体和最终的用人单位,在吸引与稳定生源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吸收、发动合作产业单位参与产业学院的招生宣传,利用产业方的宣传影响力增强学生对于产业学院的认识与感知,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选择就读产业学院专业的信心,从而招收到那些真正对从事相应产业领域职业感兴趣,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优秀生源,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有力的生源基础。
(二)构建院产双方权力共享的管理体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要加强构建产教融合的实体性学院管理体制。产业学院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学院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理念,把学院视为产业的学院,把产业视为学院的产业,将产业学院定位为产教双方的共同办学载体。产业学院存在的现实合法性不仅仅表现在外在宣示的服务于某一特定产业领域的学院,还在于内在管理与运行中产业单位发挥的主体性与实体性作用。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二级学院建制,虽然是由学校主导设立,学院的所有权属于学校,但并不代表学院的管理与运行就要把办学中的产业元素的介入单纯作为学院之外的一种独立力量的介入,反之,要将其作为产业学院自身存在所必需的成分构成。基于这一理念,学校有必要跳出惯例上对二级学院的纯“学院派”干部选拔任用与构成的人事框框,建立聘用产业领域人员承担产业学院具体管理职务的人事制度,赋予产业人员以参与学院管理的实权,明确相应人员的责、权、利,优化管理权的配置,从而构建起能够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全程提供长期、稳定、有效支持的管理体制保障。
(三)构建职业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需要通过探索构建新型专业教育模式来彰显产业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特性。对标产业领域的职业从业资格来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课程结构,构建能够兼顾专业学习深度与广度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深度上,明确每一门必修课程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与定位,确保设置的每一门专业课程真正都学能有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对于相应的职业岗位的驾驭力。在广度上,提供宽博的专业选修课程面,打造学生的一专多能,增强学生职业岗位的转换应变力。在实践教育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课程学习力度不以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的制度性规定为界,而应以课程的学习成效是否能够达到职业岗位的胜任要求为界。建立实践型教师队伍,让产业一线真正懂实践,有实践经验,实践业务表现优秀的人员来承担实践教学,使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学习能够及时、随时结合到相应的实践体验与反思过程当中。毕业综合考察环节,把思考与助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核心的考察检验手段,确保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互通互补。
(四)构建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要紧密围绕实现学生的高对口就业率和学生的高创业率构建学院特有的就业保障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产业学院的就业保障可以采取“零售”与“特供”相结合的实施路径,确保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主动寻求并广泛建立与对应产业领域单位之间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常态化专门沟通联络机制以及面向产业领域单位的人才推介机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拓展毕业生的择业面。同时,与具体的产业部门之间签订人才培养合作与就业协议,建立起畅通的人才输送绿色通道,从而为学生标定清晰的就业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选项。产业学院要注重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与产业单位之间合作支持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教育与服务机制,尤其要注重充分发挥产业部门在创新创业支持上的先天优势,通过提供务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和创业资源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机,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和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使命感,为产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培养积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