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模式研究

2022-02-09张彦明隋雨蒙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爱国主义学科

张彦明 隋雨蒙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爱国意志直接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中学校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不断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实走深。

一、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

(一)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要始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创新,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地、落细、落实

1.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特别关注对学生思想方向和价值取向的引领,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总基调。如何培养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才是思政课教师的必答题。基于此,高中学校应高度重视思政课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2.高中学校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在重视思政课的同时应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思政课的“专利”,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实现多学科同向发力,开展全学科协同育人,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应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多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搭建平台,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多学科共上一门课、共讲一本书,统筹多学科力量,汇集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多学科教育教学的浸润下不断开阔视野,厚植爱国情怀。以开展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学习为例,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门学科共上融合课。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诵读文学经典,透过文字感知爱国之情不分古今;在历史老师的带领下重走古丝绸之路,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成就中理解民族复兴进程,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政治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价值,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读懂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包容与大爱,认清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坚定报国之志;在地理老师的讲授中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从自然和人文的交会中树立世界眼光,立志使自己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也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

1.学校应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国庆节、建党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可开展校园快闪活动,充分发挥其形式新颖有趣、普及面广、参与度高的优势,让师生同举一面旗,共唱一支歌,在亲身参与中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一二·九”“九一八”等重大纪念日里,可开展红歌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底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校园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平台,采用动漫、歌曲、微电影、短视频、快闪等多种形式展示历史和现实中的爱国人物故事,实现寓教于乐。除上述活动之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团日、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等常规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抓住一切契机实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2.学校应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我校为例,我校组织学生参观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先辈故事和家乡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将爱家乡与爱国统一起来。学校鼓励学生以义工、志愿者、宣传员等多种身份走进社区、工厂、养老院,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人间大爱,在平凡中感受伟大,切实体会到爱国不是空中楼阁,只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认知能力而言,高中生的心智发展渐趋成熟,开始逐步超越对直观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形成一定但不稳定的批判性思维。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自我表达意愿极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既有的一切持有怀疑或批判态度,不会轻易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暗示。基于此,学校只有建立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多学科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探索出具有吸引力、更加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才能有效解决以往依靠思想政治课理论灌输的单一化教育形式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受限问题,更好地满足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内容丰富化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影响学生接受程度和认同程度的最直接因素。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资源才能引发共鸣,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一)深入挖掘显性教育资源

1.深挖全学科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有效结合。热爱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各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情况的关键指标。因此,各学科教材中必然包含能够展示国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成就、制度优势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教研过程中应细致挖掘并加以利用。以统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教材中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线索,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相关内容,讲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学生在了解国家发展历程中解开中国崛起的密码,认识到中国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必然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2.相比教材中相对固定的内容,以视频等形式展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具有更新速度更快、感染性更强、更生动等优势,因而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融入教材之外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精神的教育资源。比如,借助《中国诗词大会》《感动中国》《深度国际》《这就是中国》等影视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培养其辩证思考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稳定的价值观。

(二)重视利用隐性教育资源

1.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号召学生向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模范学习。学校应发挥好校史馆和校友会的作用,通过知名校友、烈士、模范、英才的爱国事迹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自觉弘扬校园优良传统。同时要利用身边爱岗敬业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明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爱国的主体。努力向身边的榜样看齐,勤奋钻研,刻苦学习,坚定理想,为国家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2.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提升责任意识。拥有爱国精神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是应该看到,独特的成长生活环境导致一部分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践行。因此,学校教育应通过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提升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师应从生活细微之处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将爱集体与爱国家统一起来,逐渐消解个人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

3.坚持辩证取材的基本立场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去选择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封闭的国家必然落后。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决不能将爱国主义精神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同,将爱国精神与国际视野对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各学科教师应尽可能选取体现国家发展成就,既具有正能量又真实客观的教学资源,如航天科技发展、团结抗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认识。在了解国内发展成就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思想意识,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广泛了解世界范围内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同时,应将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视域下,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阶段的有效衔接,以减少现阶段存在的多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重合的现象,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率。

三、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手段多元化

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只有通过恰当的方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之目的。因此,要不断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手段多元化。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表达与感知。仍以思想政治学科为例,思政课教师可以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议学情境,设置有梯度的议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爱国主义的讲述者而非倾听者。吉林一中政治组教师在这方面进行的尝试很有借鉴意义,在进行“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教学设计时,教师通过设置“见证者——见证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受益人——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践者——改革开放的砥砺践行者”三个分议题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学生在课前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在课堂上以讲述人的身份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和国家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身份从国家发展成就的观察者转变为国家建设的践行者,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明确爱国不应是口号而应是每个人的行动,教学效果很好。

(二)优化社会实践方法

学校可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学、工厂、医院等场所进行多样化职业体验,既能使学生明确高中阶段的学习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坚定个人理想,也能使其知道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成就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们不懈奋斗和高度爱国热忱。以往的社会实践多采用现场观摩方式,一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实践往往成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建立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机制,将学生的思想立场和行为习惯等纳入评价体系。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应指导学生采取包括记录实践感悟、设计个人生涯规划在内的多种结果反馈方式,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进行有效评估。

(三)优化课外教育方法

学校可利用假期开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各学科教师可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共同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教材之外的拓展性知识。比如,政治学科以国内外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现实问题研究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社会热点,辩证看待和评价社会现象,并在对比与价值辨析中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语文学科以《红楼梦》品读与人物研究为主题,指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历史学科以《万历十五年》整本书阅读为主题,采用任务式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阅读课外书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地理学科以家乡地域文化研究为主题,帮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看待家乡发展,强化对家乡的认同感,树立回报家乡的意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直接关乎能否培养出具有中国心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中华民族能否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学校要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挖掘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形式、内容和手段创新,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爱国主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超学科”来啦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