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2-02-09姜俊伊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育人思政

蔡 邵,姜俊伊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高质量的人才不单是指专业技能过硬,同时更要具备对于思想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而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类课程相融合的一种育人方式,将对职业教育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对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1],而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局势之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复杂严峻[2]。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培养方式,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牢牢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3]。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课程思政这一价值引领的育人功能,将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追求贯穿到专业技能教育的各环节之中,使学生找到提升自我的价值目标,营造出能成为具有职业精神、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感到光荣自豪的浓厚氛围,进而也为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主题,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因此,不断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4],也是国家教育体系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

当前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卓越的技能和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发展阶段,国家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在此阶段,职业教育更应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根本性问题[5]。“高质量”人才要区别于“机器式”人才,其要求不仅要具备高标准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要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所以,在以往职业教育中,唯能力技术的培养观念将不适用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从课程思政的育人角度出发为国家培养出大量有理想担当、有技术本领、有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育人模式的多样性

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教育割裂开的单一教育形式。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学科中充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方法去思考、分析其他学科领域的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能够应用于其他学科,达到思政育人的实践目标;在课程思政的培育下,学生可以在专业领域中汲取更符合本专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教育,比如医药护理类专业的医德医风教育、艺术类专业文化自信的培养、市场营销类专业的诚信教育以及经济类专业经世济民的素养和工程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等等,力求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更多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形成更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达到思政育人的价值目标。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下,不仅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各类的专业型人才,同时更要注重育人,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提升专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达到多功能化的思政育人目标。

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互融通的双重作用下,既为教学理念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育人模式的多样性打开了新的思路,这也将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二、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中的“课程”与“思政”存在衔接脱节

课程思政作为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革新性举措,在过程中会遇到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以专业课教学为载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分别具有两种不同的属性,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旦衔接不当就会使教学的内容产生脱节。传统的专业课课堂习惯采取专业知识讲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当教学的理念和方式需要转变时,就可能会产生教学效果不对称的情况。例如,把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元素作简单叠加,或用思想政治理论“生搬硬套”放在专业课的讲授之中,将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和表面化,使“课程”和“思政”没有达到有机的融合效果,其结果就是无法满足“育智”和“育人”的双重要求。

(二)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局限

课程思政虽然在近些年的教育领域中具有相当的热度,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其具体的内涵、形式感到陌生。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的局限而导致的态度淡漠、观念僵化和责任缺失等问题。一些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启智润心的育人本质,认为只要教好本职课程就算完成任务,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内容无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一部分教师仍然没有摆脱“重技能轻德育”的僵化教育思维,对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缺乏理性认识,将视野局限于“授业解惑”,难以从“传道”的角度承担好育人工作;还有一些专业课教师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对时政热点问题缺乏敏锐的政治嗅觉,甚至是兴趣和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课程思政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对培养高质量人才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现行体制机制难以匹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面仍然不具备完善的体制机制,严重制约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质量提升和预期效果的达成,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体现在,学校的组织管理体系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权责分工不明确,各管理部门以及教学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使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难以统筹推进;另一方面体现在,现行的针对课程思政方面的考评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不成熟,不能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造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不足、松散懈怠等问题,根本上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工作中对于体制机制发展的需要。

三、从课程思政角度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

推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贯穿职业教育改革的各方面和各环节[6]。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探索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将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打造具有实效性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可以直观地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因此,要打造具有实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就要从课堂教学着手。从课堂形式上来看,要针对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等课堂的不同特点来规划如何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利用课堂的不同特点优势将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最大化;从课堂内容上来看,既要把握思政教育对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方向,力求以最前沿的政治理论和时政热点新闻对接专业课程知识,又要深入剖析本专业课程的基本特质,注重择取与自身特色相匹配的思政内容进行融合,使课程内容的衔接效果逻辑缜密、清晰流畅且易吸收;从课堂的受众群体上来看,要注意区分学生的年级阶段、受教育层次、不同专业的知识需求等特点进行学情分析,打造适用于受教学生的专属课堂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课程思政的魅力。

(二)培养专业型课程思政师资团队

课程思政能否建设得好,教师是关键的因素。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具有很强的主导性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精通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型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是当前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增强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及时纠正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误区,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确立课程思政意识。其次,要注重对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能力的提升,建立全覆盖的思政综合能力培训体系,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创新与融入的技巧训练,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式。再次,还要为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多提供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共享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育人机制。

(三)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环境

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是长期且复杂的[7],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方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院校党委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设置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发挥对课程思政的指导和监督作用[8],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和保障能够运行良好。其次,要完善考评机制,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素质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当中[8],鼓励以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形成有效激励的良性竞争氛围。最后,要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对内可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广泛传播课程思政育人本质的巨大价值,将思政素养与专业素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师生心中;对外要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先进典型等思政教育资源[10],联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来,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服务和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思政课“需求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