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游龙
2022-02-09李晓君
李晓君
龙游地处江山—绍兴构造带上。十亿年前,浙东南与浙西北分属两块被大洋隔断的地块(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漫长的地质演进中,古华夏洋逐渐消失,两个地块终于携手,拼合成华南陆块。我来龙游在夏日。满目苍翠,南面仙霞岭、北面千里岗巨大的山麓余脉拱起一个马蹄形盆地,中间河流纵横,丘陵起伏。暑热的风中传来稻香,凝碧的水面荷影迤逦。如此梦中之城仿如故里。这里去赣不远,山川面貌、建筑形态,甚至嗜辣饮食,与相邻江西上饶各县颇为相似。然而,龙游终又别有一种风致。除了地处著名的江山—绍兴构造带上,那板块在遥远的时间深处碰撞出天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耸起山麓,衢江自西向东,流经县城时,像一条盘龙环绕其间,尽可能泽被更多的土地。这条游龙颇有气势,让我想到博尔赫斯小说《永生》中那条被寻找的象征永生的河流——“我寻找的是另一条河,使人们超脱死亡的秘密的河。”
衢江赋予龙游以灵气,像巨大的镜面反射历史的余光,约一万年前,荷花山与青碓之间的先人,开始驯稻,点亮农业文明的曦光。这些头顶瓦釜、身披兽皮、言语不详的人,如水底游鱼,朝着文明启蒙的晨曦举起兴奋的火把。雨量丰沛、光照充足、草木葳蕤的大地,一支被称为姑蔑的人群开始建立方国。江河劈开山麓,吞吐天光云影,人们伐木为舟,筑土为室,烧造陶器,开始吟唱赞颂生命与自然的歌谣。我站在衢江边,漫无边际地幻想——江岸树木葱茏,我的脑海中依然回味着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刻符陶片:其中一枚刻写着“田”字,另一枚在“田”字内多加了一笔。人们依照在土地播种时的画面,刻下最初的文字,并以此指向赐予万物生长的太阳(一种崇拜和信仰)。或许,人们也可以解读为栖息在江边的人编织渔网——田,也是网格的象征,是一种渔猎生活的符号化想象。总之,文明的曙光在浙西南的河岸升起,有如炊烟,象征着人类在大地上烙下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文化属性。
在博物馆,另一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上以浮雕的形式镌刻着先人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与欢喜:一匹奔马、一只长尾鸟、一条游鱼,三只动物朝着同一个方向,展开了欢快的竞逐。一切充满着生的热望和活力。无须多言,所有的秘密都似乎藏在这拙朴的雕刻中。它是关于生命、信仰和时间的图腾。人类的童年,总给人以一种有着无限可能性的葱茏可爱的形象。他们每刻下一个符号,描下一个图案,都是一种创造,都在更新和演进着人类文明。在这样时间之河的段落,没有世故、暮气、虚无的戾气,人类童年时期发出的啼声鲜嫩而动人。他们仿佛就是博尔赫斯小说中永生的人,从洞穴和坑里出来,爬到树上,在地上搭建屋子,形成村落和国度。博物馆里的文物,无声地述说他们的故事,你感到他们依然活在你身边——他们其实从来没有死去,以血缘的纽带,代际相传,在衢江边建立了新的城市。
起初,我并未意识到这种釜底漫游的状态,除了衢江引起的历史想象之外,也和地下石窟带来的视觉震撼有关。龙游石窟至今留给世人诸多未解之谜。这个沉睡千年地下宫殿的发现源于偶然。1992年6月9日,村民吴阿奶与其他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十七个昼夜的抽水,将一个沉睡在时间之外的地下石窟暴露出来。这个村现在叫石岩背,背山面水,衢江环绕而过,临江禅院的钟声雨声般洒落。数十个大小不一、明显经过精心布局的人工洞窟,被发现前均为水淹土埋。巨大的方形撑顶石柱,截面似熨斗状,细密、规整的凿刻斜纹水流一般,在静谧、阔大的地下暗室里游弋,仿佛水凝固成时间的雕像,而真空的部分则是需要靠想象填充的巨大的历史谜题。暗红色石质仿如凝固的火焰,烧灼在大地深处,一道道纹路状若虎斑。洞高达四十米,石柱粗者需四五人合抱。洞口到洞底,凿有流波形石阶。可以想见,要动用多少人力、需要怎样的智慧才能建出这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人们对石窟的用途提出看法:采石场、墓穴群、地下宫殿、藏兵室、储冰库,不一而足,没有定论。起初,人们认为这里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但随着衢江北岸类似的近五十个洞窟被发现,这些星罗棋布的地下工程,显然难以采石场定案。在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千年以前,要完成如此工程浩大的地下设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奇特的地理空间必孕育不凡的人。博物馆展示的《衢州徐偃王庙碑记》引起我的注意。此记为唐代韩愈所撰。徐偃王是历史上少有的仁义之君。同为嬴姓之国的徐、秦,其命运不尽相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周文王以仁义得国,偃王以仁义失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徐偃王在和平时期“弛甲戈,坠城池,修行仁义”,徐国境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一派祥和;在战争时期,“不忍斗其民,故走死其国”。偃王说:“圣人不可杀人以逞己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徐偃王去国,走彭城,自愿追随的民众数万人,居住之地,是为徐地。韩愈说,虽偃王失国而其子孙复得国,使徐国历史绵延至千六百年,且嗣后子子孙孙繁盛;秦以暴,将六国收归囊中占有天下后,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评论可谓中允。
姑蔑之墟,太末之里。不单龙游至今留有不少徐国后裔,现中国东南的苏浙皖赣,徐偃王南迁留下的印记比比皆是。江西靖安和高安、江苏丹徒和六合、浙江绍兴等许多地方出土了不少带有铭文的徐国青铜器等文物,如徐王鼎、徐王庚儿钟、徐伯鬲、徐偃侯旨铭,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祭祀器具等。古代,浙赣闽皖苏境内徐偃王城池、行宫、防地、墓碑以及带有“徐”“泗”字样的地名繁多,徐偃王庙也不鲜见。徐偃王不仅是徐国文明的奠基者、开拓者和领袖,更是古代帝王施行仁义的代表。后世之人对其不尽甘棠之思的爱戴与敬重。据说徐偃王“生有异相……目不能缩视细物,望远乃见”,“其状偃仰,故称偃焉”。古代明君贤人多有异相,徐偃王不能看清近距离的微小事物,却能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委实是他精神的写照。
古称太末的龙游,文风鼎盛。《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都曾任太末令。他们注重梳理太末历史,以文化人,注重教化,一时之间,家颂诗书,儒风遍地。刘勰为官清廉,公道正派,任期届满,吏部考核“政有清绩”。杨炯才华横溢,这位从小被称为神童的边塞诗人,外放太末,不能算是重用,但他以自己的勤勉与才华赢得了龙游人的尊重。
龙游地方著名人物,有称为“龙丘三贤”的龙丘苌、徐伯珍和徐安贞。龙丘苌是西汉末年著名的隐士,与严子陵、钟离意等名士相好,德高名重,躬耕陇亩,屡召不应。时会稽都尉任延敬贤礼士,其属官出主意,拟请龙丘苌出山,任延说,龙先生有古高士之风,我亲自去洒扫门庭,尚怕损其名节,这样的主意,还是不出为好。于是经常派人送医送药,如是经年,龙丘苌终被感动,出任仪曹祭酒,直至因疾辞归。徐伯珍出身贫寒,苦读数年,成为经史大家,学问深厚,从其学者上千人。徐安贞唐中宗神龙二年(706)登进士第,有诗名,文采出众。1960年,广东韶关发掘出唐朝一代名相张九龄墓葬,墓志铭便是徐安贞所撰。
衢江岸边,蝉声如沸,白日吐焰,绿荫铺地。这是一个江南小城,是中国少有以“龙”命名的县。如果你看到巨大的江龙如何将小城环绕——江面与大地之上升起一股浩大的古意与灵气,你便会感到,她担得起这个名称。而斯地人民,亦是釜底游龙,自有一种矫健、豪迈之气。这股气势,爽爽有让人感奋、振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