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舍小取大”现象看英语对华语词汇的影响
2022-02-09刁晏斌
刁晏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华语“舍小取大”现象与英语的影响
在整个华语区,英语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特别是在东南亚的新马地区,因其曾为英国殖民地,更是如此。就马来西亚而言,英语一直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并在当地华语及其应用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华语自然会受到英语的极大影响,并由此而产生各种变化。周清海在分析新加坡华语变异的产生原因时,除了列出“不完全的学习”一项外,还提到“英语能力的转移”,所谈就是作为高阶语言的英语对华语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某些变异。(1)周清海.语言变体产生的因素[M].周清海.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与华语文教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第38-41页。
至于英语为什么会对华语产生影响,徐青从词汇角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们只要把两种语言(或方言)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两个相对应的词之间,词义总和总是不相等的,其间既有意义上的相同部分,也有意义上不相合的剩余部分;这剩余的部分又和另外的词发生意义相合的关系。”(2)徐青.词的语义域和词典[J].辞书研究,1981(1),第87-97页。文中以汉语的“小”与英语small的区别为例进行说明:后者还可以表示“吝啬的、难为情的、腰部”等,这是汉语“小”所无的。我们看到,在实际的词汇运用中,华语有时“强行”地部分、甚至全部地把华语词与英语词等同起来,由此造成了华语某词的义项增多、语义范围扩大,并进而拓展了它的使用范围。新加坡学者林万菁在分析新加坡人常说的“拿照片”一语时,对英语take与华语“拿”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分析,就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英语的‘take’字千变万化,并不单作‘拿’解……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把不同用法的‘take’直接译为‘拿’,然后与其他词语互相搭配的结果。”(3)林万菁.华语趣谈[M].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5,第1-3页。关于华语“拿”因受英语take影响而产生的表义及使用范围等的变化,我们将在下文作进一步的讨论。
本文立足于马来西亚华语,以“舍小取大”现象为观察视角,来探讨英语对华语词汇的影响。所谓“舍小取大”,就是在具体的词汇运用中,用语义范围比较宽、使用范围比较大的上位词取代语义范围相对较小、在上位词下表示某一具体意义的下位词的现象。郭熙曾以“拿”与“扛、提、端、拎”等的对比来说明,新加坡人在说华语时,通常会用前者替代后者,并称后者为“小词”,前者为“大词”。(4)郭熙.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第27-33页。我们受此启发,以此为线索在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中进行较大范围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舍小词取大词(或者说以大词代小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其与普通话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华语词汇深受英语影响的一个典型例证,而以往的华语研究却几乎没有涉及于此,因此非常值得深入察考、认真总结。
上文谈及华语中受英语影响而扩大表义和使用范围的“拿”,而上引郭熙的观点,也明确指出“拿”在新加坡人口中成为取代“扛”“提”等小词的大词,下面就先以此为例,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我们把“拿”由于受到英语take影响而产生的新义、新用法称为“外来移植义”,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5)刁晏斌.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21(1),第65-77页。具体而言,“拿”既有“申请、申领、获得”义,也有“取、选取”等义。反映在具体的使用中,华语的“拿”就经常取代表示以上意义的词,因此语义范围很大,使用范围也很大。比较笼统地说,华语的“拿”经常表示一种相当宽泛的“获取”义,以下举几个具体的用例:
(1)虽然出席婚礼的亲友都感到忧虑,但大家都拿了假期,而且酒店与机票都订了,所以未到最坏一刻也不想取消。(6)本文所用语料,是马来西亚著名华文媒体光华网和e南洋网近五年的新闻报道,共约1000万字。为了节省篇幅,所举用例一律不再加标出处。
按,此例中“拿了假期”的“拿”自然是“申请、申领”之义,这样的用例相对较少;而以下表示“获得”义的“拿”则比较常见:
(2)温贞菱也是拿过金钟奖迷你剧集视后和女配角,在台剧和电影都有好表现。
(3)她决定重回校园拿学位,没想到竟跟自己的女儿一起上大学。
以下的“拿”则表示“取”义:
(4)我怕他是个变态杀人犯,或要拿我的肾。
按,“拿我的肾”就是“取我的肾”。此义的“拿”经常与趋向动词共现,例如:
(5)她们决定必须要拿回人生主导权,打造一个自己能够主宰的未来。
以下的“拿”有所不同,表示的是“领(取)”义:
(6)他自爆走上台领奖时很紧张,也想起小时候会和朋友玩角色扮演游戏,会模仿大明星上台拿奖,没想到这一次竟梦想成真!
(7)小朋友看见“圣诞老人”出现,一窝蜂涌前围着他或拿礼物或要求握手和拍照。
按,前一例中,前用“领奖”,后用“拿奖”,正好说明二者同义。就词的运用而言,“领奖”的“领”是“用小”,而“拿奖”的“拿”则是“舍小取大”。
其实,“拿”的表义和使用范围并不止如上一些,在具体的语境中,它能够表示更加丰富多样的意思。再如:
(8)吴京帮儿子向胡歌拿签名,怎知被拒!
按,此例中“拿”表示的大致仍属“申请、申领”义,但是在此语境下,更加贴合的对应词或许应该是“索要”。
以上“拿签名”因为不是常见组合形式,所以“拿”表示的“替代义”相对明显,而如果是比较常见的组合形式,这样的意义相对就比较隐蔽。例如:
(9)梁家辉更是徒步走进人群……之后他更拿着“阿Sir,我挺您!”的口号牌子。
按,上例中“拿”的对象是“牌子”,但是,“拿着牌子”虽然能够把基本的意思表达清楚,但是显然不够精细、准确,如果换成“举着牌子”,情况可能就不同了。
其实,华语中也有后者这样的用例,并与前者形成对比,同时也证明了二者之间的一致(可替换)关系,如:
(10)她们……举伞,或者举着车手的姓名牌,或者在车手走向领奖台时,形成背景走廊。
以下三例中的“拿”也都可以像上例那样“还原”为表示更加精细、准确动作的动词(我们把这样的词放在“拿”后的括号中):
(11)刘谦正与和一位台下的观众交谈,他右臂下垂,右手拿(端)壶。
(12)照片中,哈妮克孜戴着纸质王冠,手拿(捧)玫瑰花身穿百褶格子裙,好像洋娃娃。
(13)黎姿弟弟站着合照,且没拿(拄)拐杖。
此外,动词之外,“拿”还有介词属性。华语介词“拿”有时可以替代介词“把”和“用”,以下各举一例:
(14)普通警察根本就不敢拿Burningsun夜店怎么样。
(15)进剧组第一场戏,就是拿鞭子抽打偶像周迅。
仅由以上我们梳理的部分事实,就可以比较充分地说明,华语“拿”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大词,它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取代的小词比较多,由此而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舍小取大案例。
二、英语影响的进一步证明
目前所见,有很多论著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谈及它们所受英语的影响及表现。例如,
林素娥对新加坡华语口语中“懂”用作话语标记的现象进行分析,文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懂’诸固定形式发展为话语标记也应是英语对应形式影响的结果,是语言接触长期作用的结果。”(7)林素娥.新加坡华语“懂”格式的话语特征[J].语言研究,2012(1),第74-78页。文中认为,“懂”的常见搭配“不懂”“我不懂”“你懂”等发展为固定格式,具有特殊的语用意义,是表现言谈主体元语用意识的话语标记。江郁莹讨论了新加坡华语中“给”字句式的典型用法,指出“新加坡的‘给’较接近英文中的‘give’及‘to’的概念”。(8)江郁莹.“给”字句探索:以台湾华语与新加坡华语的口语语料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3(1),第118-131页。
类似的由于受英语影响而造成语义及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提高,进而使之成为某一或某些词的上位词的情况十分常见。以下再举若干实例,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
1.“节目”
陈琪讨论过“节目”一词,指出其在新加坡华语中除“传统”意义外还有名词性的“活动、安排、项目”的意思,而这是受英语翻译的影响。(9)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第114-115页。
以下是一组马来西亚华语中“节目”取代其他词的用例:
(16)“丛林之源”生活营的节目多姿多彩,包括营火会、夜宿露营帐篷、体能挑战等。
(17)在为期16天活动中,共有3项重点节目,当中“艺术城市”是其中之一。
(18)针对该祠即将主办的来年农历初三庙会,他要求槟州政府表态,是否仍支持这项国际性的文化节目,如州政府不支持,该祠将寻找国阵政府合作,让这项节目继续下去。
以下一例中,“节目”与“流程”并无不同,二者很像文言中的“同义连文”:
(19)虽然今早发生于斯德哥尔摩的货车袭击案让代表大会有所中断,不过仍会继续进行其他的流程节目。
以下再举几个泰国华语的用例:(10)本文泰国华语用例取自暨南大学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收入该语料库的泰国华文媒体是《世界日报》,时间是2005-2008年。
(20)另泰国交通部特地推出自助游节目(包括泰航飞机、火车、冷巴等等),旅费及住宿费皆特别优惠。
(21)主办当局为办好今年乡亲联谊大会,精心安排了丰富精彩的活动节目。
(22)目前,该餐厅推出优惠酬宾节目活动,凡消费满1,000铢者,则可获赠折价10%的优惠卡,有效期长达1年。
以上事实证明,至少在新马泰地区,“节目”一词都具有表示“活动、安排、项目”等的意思,这样,前者就与后者形成上、下位词,并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经常取代后者,由此而成为本文所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
2.“领养”
汪惠迪《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词典》(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年)收列“领养”一词,释义为“出钱赞助,包干,也用‘认养’,英adopt的意译”。
以下是马来西亚华语的具体用例:
(23)他表示,学生们在课外活动花费是笔不小的数目,家协除了制度化领养课外活动,更须要资助购买器材、聘请教练、赞助交通津贴食物津贴等。
按,此例中除“领养”外,还用到同义的“资助”“赞助”。
(24)槟州首长曹观友笑称,针对市厅的“9公里后巷提升计划”,中国银行可考虑领养其中1.9公里、2.9公里,甚至9.9公里。
(25)奥斯曼一家四口暂由大山脚瑶池金母慈善基金会领养,筹集的4万令吉将作为3年的费用。
(26)至于村口路灯电费原本是由某个一马单位领养,不过因拖欠电费,导致国能公司前来拆除,村民为了保住路灯,自行分担电费数年。
以下再举几个新加坡华语的用例:(11)取自暨南大学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具体包括《联合早报》、亚洲新闻网和新动网等三家华文媒体。
(27)国务资政吴作栋下午同100多名高尔夫球好手,为新加坡汽车工会领养的慈善团体,筹得了25万元的善款。
(28)德明政府中学的学生定时到他们领养的芽龙河进行清洁工作。
泰国华语中这一意义和用法似乎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
(29)为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而发起的“海洋生物领养计画”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应。
这样,由于受英语adopt一词的影响,华语“领养”也增加了其原来所无的“资助”“赞助”等义,由此而形成以下的等式:“领养≈领养+资助+赞助”。这样,“领养”也由一个小词“升格”为大词。
3.“给”
上引江郁莹认为,“新加坡的‘给’较接近英文中的‘give’及‘to’的概念”(12)江郁莹.“给”字句探索:以台湾华语与新加坡华语的口语语料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3(1),第118-131页。,以下仅就其与give相应的用例作一个有趣的试验(13)华语中与英语give相对应的,也包括双音节动词“给予”等。:利用“百度翻译”来进行华-英-普之间的“转换翻译”。试验结果是,百度翻译大致可以比较正确地把华语用法译成英语,而在由英语“回译”时,却往往取普通话的形式。这样,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华语与普通话之间意义和用法等的对比。
(30)目前槟城机场已到瓶颈,如黄金时段的起飞降落窗口已满,因此希望中央政府可以给绿灯,扩建槟城机场。——Therefore, I hop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n give a green light to expand Penang Airport.——因此,我希望中央政府能为槟城机场的扩建开绿灯。
以上转换翻译结果清楚地显示,“给绿灯”的“给”正与英语的give相对应,而同样的意思普通话一般会用“开绿灯”。
其实,华语中也有“开绿灯”的组合形式,例如:
(31)曼联已经给伦尼转会开绿灯,允许他的经纪人和中超球队商谈转会事宜。
此外,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亮绿灯”表示,例如:
(32)有鉴于中央政府针对这项计划在提呈方面已亮绿灯,他希望这项计划能够尽速落实。
这样,作为一个更具抽象性和包容性的大词,华语的“给(予)”在与“绿灯”组合时,就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意义更加具体的“开”和“亮”。
以下各例中华-英与普通话对应的词虽然不同,但均可作如是观:
(33)她在反贪会内与官员有说有笑,先是带到底楼会客室,之后才去给口供。——Then give a confession.——然后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34)她是于星期日,在新港Sunrise Garden给予“什么第一泛岛大道”讲座时,向大约40名当地居民讲解泛岛大道的路线图。——Give a lecture on "what is the first pan Island Avenue"——做一个关于“第一条泛岛大道是什么”的讲座。
(35)救护车在10分钟内赶抵现场,救护员给予心脏复苏术后,紧急送去槟城中央政府医院抢救。——The paramedic gave CPR——护理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术。
(36)希望各州政府从粮食危机角度观作出考量,与农业部共同探讨给予农耕地最佳的发展。——Give the best development to agricultural land——农业用地得到最好的发展。
华语中“给”用得多了,有时会“类推”出即使英语也不趋向于使用give的句子,这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证明“给(予)”具体的意义和作用,另外或许也能从一个词的角度提示华语对英语词语有一个由模仿到模仿后的自主、甚至扩展性使用的发展过程。例如:
(37)目前的培训课程是首要给予防范罪案局警员训练。——to train police officers of the crime prevention bureau.——培训预防犯罪局的警官。
4.“了解”
周烈婷讨论了新加坡华语中“了解”和“理解”的意义及二者的语义关系,结论是“用英文来说明的话, 普通话的‘了解’相当于know(clearly) ,‘理解’相当于 understand和comprehend;新加坡华语的‘了解’相当于know (clearly)和 understand。”(14)周烈婷.从几个例子看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词义差别[J].语言文字应用,1999(1),第100-103页。这就等于说,新加坡华语的“了解”是一个上位词,它的下位词则是“了解”和“理解”,这也就是华语“了解”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而由此产生的词语替换也属于取小取大现象。
马来西亚华语中“了解”义同“理解”的用例如:
(38)我不了解,为何州政府在庙会课题上,一直强调今年拨款60万是最高数目,而这说法用意何为?
按,此例中,“了解”的宾语,是两个分别以“为何”引出和以“何为”收尾的疑问小句,这样,“了解”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知道”,而应该是知其所以然的“理解”。
以下一例中用的也是“不了解”,表达的应该也是同样的意思:
(39)长期载送孙子上学的林松海说,他不了解为何当初校方没有购买是块地,更何况校方已面对土地瓶颈问题。
以下几个肯定句中的“了解”大致也是这样的意思:
(40)因此,她希望校方了解多元评估的概念及用意,以确保可以贯彻多元评估概念。
(41)这项具有意义的活动,也让子女们从中了解报父母恩的重要。
三、小结及余论
以上以受英语影响而产生变化(主要是语义范围扩大)的五个词,即“拿”“节目”“领养”“给”“了解”为例,对华语舍小取大现象中的英语因素进行说明。总而言之,英语在马来西亚乃至于整个东南亚都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其对华语的影响也是普遍性的、多方面的,而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打乱了词的原有义域及层级关系,促生了许多舍小取大现象。
除上述五个例词外,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以下再举一例:
(42)政府是有心帮助,只是公式(Formula)不对,因为30万到100万令吉的滞销房产,不能够将目标锁定在首购族身上。
按,这里明确列出“公式”是英语单词Formula的对译形式,但它表示的却并不是“用数学符号或文字符号表示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式子”义(见《全球华语大词典》)。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Formula一词共列出以下7个义项:一是公式,方程式,计算式;二是分子式;三是方案,方法;四是配方,处方,药方;五是配方奶(母乳的代替品);六是方程式(按发动机大小等对赛车的分级);七是(特定场合的)惯用词语,套话。很显然,上例中的“公式”对应和表达的应该是第三个义项。由此,在表示“方案、方法”义时,“公式”自然也成了它们的上位词。这样的用例再如:
(43)黄基金是询问,联邦政府是否会推出一套公式与沙巴及砂拉越分享政府的收入。
此例中“公式”表示的应该是“方案”义。
以下各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的用例:
(44)《钻石求千金》是史上最受欢迎又最长青的约会节目之一。节目成功的公式异常简单:一名黄金单身汉从一群女生里面,挑出未来的另一半。
(45)吴资政表示,“当我们在发放增长分红时,我会告诉总理谨慎些,因为不管分多少,永远都是不够的,你必须找到一个公式,确保不会给超过你能给的。”
(46)他强调,油价的上涨公式不能太过刻板,否则人民会有预期油价上涨的心理,导致各行各业顺势上涨,影响人民生活甚钜。
如前所述,英语对华语的影响人所共知,有关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特别是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向理论层次发展,由此也给华语研究注入新的因素与活力。比如,王晓梅立足马来西亚,从理论层面提出了研究华语的“古、方、普、外”四个视角,并且认为上述理论视角同样也适用于新加坡、印尼等华人人口众多、华语变体自成一格的区域(15)王晓梅.“古、方、普、外”——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四个视角[J].“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2019(1),第45-57页。;刁晏斌在其汉语欧化研究中,提出了普通话欧化与华语欧化(欧化普通话与欧化华语)的问题(16)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J].北华大学学报,2021(3),第1-25+150页。,提出华语欧化或欧化华语的概念,显然会有利于从更高的层次、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全面考察、分析英语(但不限于英语)对华语在各个层面的影响及其表现,从而整合各方面的多种事实,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探寻上述影响与华语现貌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发生与发展机制和规律等。
然而,理论的建构和不断探索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语言的本体研究而言,事实的发掘永远是基础。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相关研究深度明显不够,范围也十分有限,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成果还很少见,因而英语对华语影响及其表现的事实发掘工作亟待加强。
在这方面,个案调查固然重要,但是一些专题化的汇总性研究应该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因为它涉及的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因而更便于整体观察、分析其特点,总结其规律。如果说前者是微观研究的话,那么后者则接近或属于中观层次。
本文所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也是观察、认识英语对华语影响及其表现等的一个极好窗口,同时这也是一个面的研究。借由这一视角和范围,应该可以把很多相同、相似或相关现象归拢到一起,进行整体性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相信,这样的角度应该还有很多。
另外,除英语外,华语自然也会受到当地其他主流语言的影响,并且在其词义系统及具体的词汇运用上也有所反映和表现。例如,张鹏程讨论了“厉害”一词,指出其在马来西亚华语中,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释的原有义项外,还把《现代汉语典》第二个义项(即“了不起”义)具体化,用作形容某人、甚至某种动物“聪明”“有本事”或“能力大”。这个“厉害”或有可能受到马来语pandai(聪明)一定程度的意译影响。马来语的“pandai”可解释为“聪明”“能干”“精于……的”“善于……的”。(17)张鹏程.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以“厉害”“书记”“土豆”为例[J].现代语文,2018(8),第95-102页。
作为当地语者,以上表述应该具有相当的可靠性,这样“厉害”就跟表示某一方面具体义的词形成上下位关系,因而也属于舍小取大现象。如:
(47)世界上最厉害的技能是什么?是坚持。
(48)我尽量就够了,就算有多厉害,还是会有喜欢你的人,和不喜欢你的人。
循此以往,对更多的不同语言对华语影响的事实进行发掘,就能把上述“古、方、普、外”四个视角由英语扩展到“外语”的范围;如果从欧化的角度说,则由狭义的华语欧化(即“英化”)扩展到广义,即华语“受外族语言的影响,接受其形式以及由此而引起自身的发展变化”。(18)刁晏斌.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百年汉语历史回顾之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第27-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