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女孩成长记
2022-02-09苏志芳
苏志芳
一、忧郁的女孩
小语(化名),15岁,初三女生,偏瘦弱,面色苍白,喜欢穿深色衣裤,说话有礼貌,声音偏小。初次访谈时,小语自述倒霉事情都凑一起了,自己情绪不佳,容易哭泣,最近半个月睡不好觉,做事情提不起精神。
在小语的要求下,父母曾带她去看过精神科医生,诊断为青少年情绪障碍。小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诊,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情绪状态仍不佳。医生建议辅以心理咨询,小语主动向家长、班主任提出到学校心理辅导室接受心理咨询。
二、对忧郁女孩的概念化理解
随着学业难度增大,小语压力倍增,很想找人倾诉,但好朋友突然因病住院导致无人可诉,而自己放假期间不慎摔跤造成轻微擦伤,这些事件激活了小语“我没有朋友了”“我连走路都走不好,我是失败的”等不良的自我认知图式,她的负性情绪得不到释放,在行为上表现出回避退缩、消极抵抗。小语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可爱”,这和她早期受到家人忽略有关。
基于以上分析,我与小语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一是学会合理表达和调适情绪,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减少自我批评,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是在学习及考试中能有效运用问题解决策略。
三、与忧郁女孩对话
1.第1~2次咨询:建立关系、收集资料
这两次咨询,在安全、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氛围下,侧重与小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签订知情同意书和保密协议,收集信息进行心理评估。会谈中,我发现小语的认知领悟能力较好,就引导她了解,并进入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框架。小语很愿意倾诉,我和她讨论了当前面临的学习、情绪、人际交往问题,建立了目标清单。我还对她进行了心理教育,引入“自动思维”的概念。小语提到她未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问她当时在想什么,小语觉得其他同学比她聪明多了,并意识到有了这个想法以后自己是难过的。我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个案概念化。
2.第3~5次咨询:监测情绪,改变行为
本阶段咨询,我帮助小语区分事件、想法和情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消极情绪产生的关键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认知评价。通过分析讨论,小语开始意识到自己倾向于自我评价,并且夸大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她意识到这是让她情绪低落的重要原因,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才有可能改善情绪。
我让小语学会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来评价自动思维,识别并矫正认知偏差。同时,我跟她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如题目做不出来怎么办,如何做到与同学有话讲等。我建议小语通过主动向老师提问等方式进行行为实验。我还布置了家庭作业,帮助小语处理当前面临的学业及人际交往问题。
3.第6~8次咨询:矫正适应不良信念,提升自我价值感
在这个阶段,我使用认知概念化图表和箭头向下技术识别小语的“中间信念”。如,被妈妈批评玩手机后,小语担心妈妈会失望并不理自己,就认为自己很没用。通过使用认知连续体技术、打分的方法,她意识到自己玩手机,妈妈会出现不满意、不理自己的情况,自己能体谅妈妈,并主动想办法和妈妈和好。这时,她认为自己有一定能力,还是很有用的。
在之前咨询的基础上,我和小语一起将重要事件、自动思维、情绪以及相对应的信念进行汇总,和她分析了“别人不喜欢我”“我不能胜任,我是失败的”等“适应不良信念”形成的相关经历。家里有“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她认为,她出生后就受到爸爸的忽略,弟弟出生后,妈妈去照顾弟弟,对她的关注也少了,家里所有人都要求她让着弟弟,弟弟才是可爱、受宠的孩子,她是“不可爱”的。但小语同时意识到,自己生病以后,家里人都很着急,也作出了很多改变,她认为家人还是很爱自己的,只是不知道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这时,小语学会了肯定自己,“我做事很努力,会画画,喜欢学习”“我对人友善,弟弟很喜欢我”,这逐步矫正了“我不可爱”的核心信念。家庭作业中配合“自我肯定清单”,重点强化小语对自身积极优势的发现与肯定。
4.第9~10次咨询:总结反馈,预防复发
结束阶段,我引导小语对自己的认知模式进行了总结,提醒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找一些事例进行新行为的练习,学会自我矫正。小语反馈:“我今天数学作业错了一题,但按时完成,我很平静。”“同桌问我身体怎样,我觉得她在关心我,我朝她笑了一下。”我还与小语的父母和班主任进行了一次沟通,让他们多给予小语关心和肯定。小语感受到父母对她的关心多了,她与老师、同学的交往增加了,对自己有了信心,打算利用好最后一个学期,争取考上理想的高中。
四、咨询反思
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具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来支持它的疗效。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遵守工作伦理,把握工作边界,规范开展工作。本案例中,小语的咨询动机较强,认知领悟能力较强,可塑性较强,她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依从性较高,能积极投入到咨询过程中,其功能不良的认知在识别并矫正后能较快调适。小语的个人努力再加上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父母、朋友、老师及同学等)使咨询产生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