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观课要义
——以心理课《欣赏,为生命增色》为例

2022-02-09洪慧芳

江苏教育 2022年96期
关键词:一节课学情师生

洪慧芳

听评课历来是中小学教研活动的重头戏,也是提升教师素养的关键一环。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听评课有其自身特色,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观评课”。其中,观课是评课的基础,“观”指代的含义超越了“观看”“观察”。

在实践中,笔者借心理咨询领域的“看见”一词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观课要义,其包括观察课堂中的教学现象、教学数据与教学技巧,感受课堂中的情感流动、教学氛围、学生成长,更包括透彻理解、思考教师的教学用意与初衷。笔者将以蔡惠玲老师执教的《欣赏,为生命增色》一课为例,进一步说明观课的5个“看见”。

一、“看见”编排与生成

1.捋清教学逻辑的编排

编排与生成是一节课中比较直观、基础、重要的方面。观课教师会看到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思路,也会看见编排创意与使用的心理技术,容易迷失在编排巧思和教学技巧中。如果我们在欣赏创意时思索创意与教学思路的联系,就更容易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用意。因为巧思与技巧犹如表象,教学思路才是实质。

2.分析教学呈现的性质

当然,“设计预设”与“课堂生成”会存在差异,这需要观课教师分辨它是否是“有意”生成。有时,授课教师没有发现课堂走向与预设的差异,便存在教学偏差,是“无意”生成;有时,授课教师准确把握学情,根据现场互动情况,有意改动编排,便是“有意”生成。如果观课教师能够思考与分析授课教师是否引导着课堂走向,就能“看见”课的生成。

3.关注教学逻辑的实现

观课教师可以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思考或困惑,如课堂是否主题明确、编排清晰、灵活生成。评课时,再与授课教师对话。通常,“看见”编排与生成侧重关注授课教师的教学逻辑和教学呈现。这是评估一节心理课成败的关键,也是观评课的基础工作。

蔡老师的课堂一开始强调“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之后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欣赏彼此的优点”。教学目标既有认识自己,又有欣赏彼此。观课时,笔者有如下困惑:课题是侧重彼此欣赏?为什么导入又是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授课目标有认识自己也有欣赏彼此,如何进一步澄清两个范畴?通过研讨,我们澄清了蔡老师的教学意图,她界定的“欣赏彼此”指“借由他人对自己优点的反馈,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可见,授课教师存在的教学偏差是没有围绕核心概念“认识自己”进行教学,而不清晰的教学逻辑则影响了教学编排。

二、“看见”初衷与价值

1.发现教师的授课愿望

初衷与价值是一节课中不易发现却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初衷指教师想要通过教学带给学生成长的愿望,源于并呼应着授课教师观察到的学情。心理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希望借由课程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授课关键并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达,而在于学生能有深刻的体验与自由的分享,以及能在感受的生发中领悟与成长。初衷应与此有关。

2.判断学生的成长增量

判断一节课的价值同样需要根据学情,学生越能达到相应的成长点,课的价值越高。当教师能瞄准学情、精准呼应学情、提升学生的成长点时,便能发挥心理课的最大价值。如果根据部分学情设计教学,忽略另一部分学生的成长需要,课的价值便大打折扣。

3.评估课堂的基本学情

初衷和价值隐藏在教学设计与课堂信息中,需要我们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感受,且往往需要借助评课时的对话进一步澄清。当教师初衷与学生可以达到的成长点相矛盾时,课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因此,洞悉学情,对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同等重要。

蔡教师在课前关注到,学生更愿意看到别人的优点,担心被嘲笑而羞于表达自己。因此,她希望学生看到独一无二的自己,敢于欣赏自己和同伴。观课时,我们发现学生在“认识自己”方面是模糊的、有疑问的,这源于他们对形容自我的词汇解读不同。可见,学生只有进入词汇,结合事例明白词汇的真实内涵,看到生命本来的样子,才能发自内心地认识自己和欣赏彼此。这节课要提升价值,就需要在引导学生澄清词汇的基础上呼应学情。这样,教师的初衷才有实现的可能。

三、“看见”情感与生命

1.观察教学场中的师生

情感与生命是一节课中难以精准呈现与感知的部分。观课时,我们容易看到教学设计及课的演绎,不容易看到教学场中的人,即教师与学生。教师若心中只有教学设计,没有学生,就很难实现情感与生命的交融。观课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师生互动(包括教师提问与学生回应、学生分享与教师回应两方面)、教师过渡与总结、师生的身体语言及感受课堂团体动力、教师教学节奏的方式等判断一节课是否呈现了这个方面。

2.留意教师的课堂关注

叶澜教授认为,“师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1]。师生互动是生命与生命的遇见。心理课在这点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教师能够共情、倾听、陪伴、安抚学生,“看见”学生的情绪,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让自己的情感与心声跟随教学进程缓缓流出,那么整个教学场的动力就在师生之间逐渐生发、螺旋向上,从而实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心灵旅程。因此,观课时要留意教师对于学生情绪的关注与跟随情况。

3.培养感受情感的能力

笔者常见到教师钻进教学设计中,在认知部分、与学生事件的呼应部分用力,却未“看见”事件背后的学生情感与生命。因此,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有意识地练习自己对于情感的感受预设,培养自己这部分的感受力,在设计时铺陈“情绪隐线”[2],在与学生互动时,借由“情绪隐线”在内心靠近一个个生命。同样,观课教师可以在观课时主动培养自己课堂情感的感受力。

蔡教师希望带领学生认识独一无二的自己,但是只列出自己的特点显然不够。因为教师只给出了有限的形容词,同样是“勇敢”,有的学生是敢于表达观点,有的学生是敢于说真话,有的学生是敢于上台展示,所以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这些词背后的事件,进而在事件中看到学生的内心需要、情感与困惑。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学生生命。课上,有个男生看到别人为自己写上“真诚”,有点开心又有些困惑,因为他觉得自己撒过谎,不算真诚。此时,他流露出了真实情感与生命困惑。当时,教师仅仅回应:“他们觉得你是真诚的,那你就是真诚的。”教师在无形中忽视了学生的困惑。这个男生的困惑具有普遍性,即“我认识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有些不同,我该选择相信哪一个”。教师此时可放慢课堂节奏,将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借由困惑“看见”学生对真诚的渴望,抓住课堂现场的情感流动(如“此刻,你很真实地表达自己,我感受到你是真诚的”),带着学生接纳曾经撒谎的自己(如“如果让你对曾经撒谎的自己说句话,你想说什么”),鼓励学生朝向“真诚”塑造自己(如“我相信未来你会像此刻一样,真实面对自己”),那么他的困惑就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四、“看见”景象与效果

1.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

景象与效果是一节课中既直观又不完全可控的部分。景象指一节课呈现出来的部分,有静景,如学生书写、冥想、绘画、思考的部分,这时的课堂是静悄悄的;也有动景,如游戏体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部分,这时的课堂画面是鲜活的。与课堂景象息息相关的部分隐含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风格、课堂节奏感、教学媒介的使用等,甚至包括各种教学细节,如教师的引导语、教师的身体语言、学生的动作回应与身体姿态。所以,观课时既要纵观全局,又要记录细节。

2.考虑课堂呈现的影响

效果是一节课带来的影响,即学生能否收获真实的成长,教师能否达成教学目标。观课教师通常要把编排与生成、初衷与价值、情感与生命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考虑课堂效果,所以一节课各个部分的呈现都会影响课堂效果。好的课堂景象能够反映与促进课堂效果,但课堂效果还包括了课堂的效用。

3.选择适合的课堂评量

课堂景象较易观测,可以细分为不同维度与指标,甚至可以量化,如回答问题的学生数,教师在感受层面的互动次数,学生互动时长以及课堂冥想时学生投入的人数等。但课堂效果不易测量,包括授课教师的自我评估与观课教师的观课评估。从主观来说,效果可以从观课教师观测到的师生行为进行了解,如学生对于课堂主题的投入程度与课堂分享时的真实程度、师生情感在课堂中的变化程度、教师语言的精准程度,或是课堂收尾环节,学生分享的课堂收获情况等。从客观来说,效果可以运用课堂评量与课后反馈进行了解。常用的课堂评量是用短焦技术的量尺分数,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同时间段自我评量,直观呈现课堂效果;课后反馈可借助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学生课堂反馈问卷等形式了解。

《欣赏,为生命增色》一课的课堂景象较好,如教师运用了特质盘,学生在涂涂写写的过程中静心认识自己;使用冥想引导学生走进内心,让学生有了内化的可能;教师的课堂把控力很强,整节课有静有动,动而不乱。课堂分享也井然有序,学生有分享困惑,也流露了情感。然而,由于教师没有把握编排重点,未及时抓住现场的情感流动,导致现场生成没有呼应教师初衷。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较为仓促,教学目标和教师初衷都未能很好地达成,课的价值难以体现,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教师紧扣学生的困惑进行进一步生成,课堂效果会更好。可见,景象不是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它更像是外在表现形式,但我们仍需要透过景象中的细节探查到课堂效果的本质。

五、“看见”应然与可然

1.知晓观课的不同视角

应然与可然是基于课拓展出的思考、推断、共情与想象的部分。“应然”是一节课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应该成为的样子。“可然”是一节课可以成为的样子,包括两层含义:根据观课教师的初衷可以成为的样子,这是站在观课视角提出的建议;根据授课教师的初衷可以成为的样子,这是站在授课视角提出的建议,与观课教师对授课教师的理解与洞察有关。因此,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与建议,就会产生不同框架与走向的课堂。

2.营造平等的对话空间

观课教师常根据教学目标判断出一节课的应然部分,也容易从观课视角建议可然部分,但若能根据授课教师的授课初衷、风格、习惯给出授课视角的可然部分,便能营造观课与授课之间的平等对话空间,这是观课中最难达到的层面。因为观课教师需要觉察观课感受,感受授课教师的初衷,将其与自己的授课初衷相区别,并站在授课视角提出建议。

蔡老师的授课目标与授课初衷并不一致,我们观课时可以从授课目标和学情推出本节课的应然部分(侧重认识自我)或第一层可然部分(有的观课教师建议改造特质盘,有的建议对冥想环节进行调整,有的建议侧重欣赏彼此),也可以从授课初衷出发建议本节课的可然部分(可分为两节课:一节课侧重认识自我,借由彼此欣赏引出认识自我的困惑;一节课侧重欣赏自我)。当然,这些需要评课双方的平等对话。

总之,观课不仅是在观他人的课,而且是在观自己的心,这是教师生命之间的相遇、相知和相互成就。

猜你喜欢

一节课学情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