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2022-02-09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泗中心小学苏春阳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泗中心小学 苏春阳
“双减”是国家教育部门非常关注的工作,也是必须持续推进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提升教育质量,让现行的教育模式能够适应更多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是现代社会建设进程的关键工作。现在的孩子面临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平台,网络平台以及移动的电子设备给孩子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这些新生代来说已经过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都是非常必要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数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学生难以理解复杂深奥的数学理论的弊端。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年幼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数学问题。
一、“双减”政策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双减”政策将助推小学数学教学继续向生活化方向发展和转化。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与逻辑思维,以在年级不断升高后可以从容应对数学学科不断增加的学习难度。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的编撰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已经有意识地引入了更多生活化的内容。但是作为自然知识学科,数学和生活,特别是学生个人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小学低年级的数学题中,生活化内容较多。如应用题中经常出现一种问法:你的同学小明因为粗心大意做错了最后一道数学应用题。下面请你用数学知识,帮他订正这道题。
小学生的心理和成年人有明显的不同,在面对年少无知的小学生群体时,教师的恰当引导将会对小学生后续的学习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甚至是在教学中没有合理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导致教学成果有限,那么小学生的后续学习就可能会面临困难。目前我国小学的数学课堂在经历教育改革后已经突破了以往教学方式的弊端,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如部分教师不注重小学生心智发育特点,教学过程中以单一的讲解为主,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课堂氛围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效果总体不佳。另外,目前我国小学生普遍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的关键作用在于培养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掌握得越多,日后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类难题的能力也会越强。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数学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数学学习中所应达到的综合性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业是检测学生综合性能力情况达标与否的重要手段,作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问题思考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高低,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然而,就目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整体情况来看,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即对综合能力的考察效果并不强。因此,教师需要基于现状分析,在遵循作业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寻求新的作业分层设计方法,拓展作业设计思路,做到作业设计分层化、多元化,让学生在多元化、兴趣化、生动化的作业练习中更好地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达成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
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推进社会发展的一项事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现状的变革,教育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好地匹配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核心素质教育成为帮助学生提高全面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开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所需的多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
(三)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讲究逻辑的一种科学性学科,其内在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其他学科,想要学好数学,就必须掌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由于特定的思维发育特点,在这一阶段对数学逻辑的理解往往还面临一些困难,而对各种数学难题的解答也比较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面对数学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用生活的视野看待数学,从数学学习中发现乐趣,让学生逐渐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这一能力后,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学数学。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习题时,更愿意花时间进行钻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之一心理特征,逐渐提升题目的难度,并且帮助和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数学问题。
三、基于“双减”背景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化构建已经深入发展,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而且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了解数学魅力的机会。想要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进程的转变,需要教师从课程设计入手,制定出合适的小学数学教学总体规划。有了大的方向指引,教师才能在教学环节中有目的性地让小学数学向生活化发展。下面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双减”背景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点滴策略。
(一)导课阶段引入生活化案例
在导课部分,可以适当引入生活化内容。笔者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时,让学生联想自己房间的家具和环境,并且回想房间里都有哪些物品,便于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携带自己房间的照片,以便激发大家的图像思维。
在特定节日,学生受到节日气氛的感染,在课堂上表现会更加活跃。中秋节前一天,笔者在课桌前摆放一些月饼,设置与月饼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回答,学生非常踊跃。圣诞节这一天,学生之间会互相交换苹果,寓意平安。笔者通过询问学生收到的苹果个数,设计巧妙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回答,将节日氛围与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不强,因此为小学生讲解太多高深的数学理论知识,并不利于学生掌握,甚至除了对数学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无法完成课堂设置的任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客观情况,制定课程目标时,有意识地降低课程难度。而实现教学生活化是一个立体的过程,要把各种不同的生活元素融合到教学目标中,有意识地改变以往数学课堂照本宣科的模式。
(二)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化场景
在课堂上构建生活化场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计量单位时,可以设置生活化场景,便于学生产生具体认知。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时,笔者说:“今天中午老师去食堂吃饭,阿姨给了老师一个漂亮的勺子,足足有20米。”此时,立刻传来了一片笑声,有学生说:“老师,20米也太夸张了,那是给巨人吃饭用的勺子。”有的说:“20米有几层楼高了,一个食堂都要装不下了。”笔者说:“那么你觉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计量单位呢?”学生马上回答:“20厘米。”随后笔者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身边的书桌、座椅等,感受日常用品的维度;再测量自己的鞋子长度以及手臂长度,感受生理尺度;再与其他人配合,一人站直身体,一人用尺子帮助这名学生测量身高。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学计量。
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中,要利用生动有趣的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数学课堂的气氛,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互动。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日常喜好,在进行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添加更多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小学生群体的关注点是明显区分于其他学生群体的,想要完成教学生活化,就要了解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日常生活元素,并且把这些元素合理融入课堂,真正让小学生喜欢数学课堂。
(三)利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对各类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对很多成年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也能具备更好的感知力。因此在进行课堂引导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引入小学生已经了解的生活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笔者首先说:“同学们平时喜欢去超市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笔者继续追问原因,有的学生回答是因为超市里有他们喜欢吃的零食;有的说是因为超市里有很多东西,他们特别喜欢在里面转来转去……答案五花八门。笔者继续引导:“在离开超市之前,同学们都会经过一个地方,那就是收银台。在收银台,你们观察过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付款吗?”有的学生说微信二维码,有的说支付宝,也有的说钱。以此为切入点,笔者继续引导:“微信和支付宝都是时下流行的便捷支付方式,只不过里面的钱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需要爸爸妈妈提前将钱存进银行,通过手机绑定自己的银行卡。而银行卡里的钱,能够通过取款机变成实实在在的人民币,比如像老师手里的这几张。”接着笔者拿出了几张人民币,引导学生认识各类面值不一的人民币,同时模拟在超市结算的场景,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以及找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超市收银员结账的速度都特别快,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是因为他们能用了计算器,也有的说是电脑帮他们计算了,还有的说是因为他们特别熟练。笔者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对。一般大型超市的收银台都配置了自动计算系统,这给生活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
(四)让例题教学变得更生活化
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架设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学生才能够把所学知识真正印刻在脑海中。在讲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时,笔者设计了一道习题:妈妈正在和面,需要用到2千克面粉。妈妈已经在盆里加了1.5千克面粉,这时候面不够了,她让小明帮忙去商店买面粉,小明还需要买多少面粉?请同学们分别用克和千克为单位表示出来。这种生活化例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校也应该积极帮助数学课堂生活化发展,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展各类有关活动。知识的传承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学好数学,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培育自己理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数学思维,通过严格周密的细致分析,层层剥去复杂问题的外衣,深入问题核心,解决问题。
(五)学科交叉促进生活化教学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可以让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通过学科融合促进课堂生活化的发展。课堂融合会带来新的教学思路,因此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在数学体系中发挥出别样的作用。在讲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笔者带领学生了解了数字画。这种绘画方式是以重复书写某一个数字或者不同数字完成的,数字重叠在一起,从远处看构成一个整体,跟普通绘画非常类似,只有离近了仔细观察,才能看到图画中隐藏的一个个数字。笔者提供的数字画是一头栩栩如生的大象,对画面进行放大后,能够发现图画的每个细节都是由数字“2”绘制的。在学生的惊叹声中,笔者进行引导:“数字是神奇,它能够构成的不仅仅是一道道数学题,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其实都有数字的身影,甚至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也能够由数字组成。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能够发现这些神奇的数字,也能主动在生活中多观察和学习数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中,在合理规划每个课时应渗透的数学文化后,教师增设“有趣的计数”文化专题。学生在摆一摆、听一听、玩一玩、猜一猜等游戏活动中了解数字符号的发现和创用的历史,体验中国“十进位值制”是“最妙的发明之一”的神奇。当然,也可结合所学内容,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设计跨越学科领域的数学文化专题研究,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相关数学家的素材,可统筹安排设计“数学家的故事”专题系列,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小学阶段不同单元主题教学中。所以,通过多学科融合交叉方式可以促进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数学思想的分析指导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润物无声式”的数学思考中深刻理解知识本质,习得用“数学的视角和方法”观察世界与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独有的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变知识的获取过程为智慧的生长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未来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教师要提高对这一倾向的重视,努力创新出更多的科学教学方法,帮助生活走进数学,也让数学能够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在充分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未来,小学数学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数学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生活实践,任何知识都会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在逐步的应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小学生来说,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他们需要强有力的武器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植向往和热爱数学的树苗,学生才能够乐于徜徉在数学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数学养分。对部分人来说,数学知识可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在现实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尤其是一些有难度的数学计算方法,在生活中应用的比例很少。然而,生活处处有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