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2-09福建省连城县隔川中心小学沈秋群

亚太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福建省连城县隔川中心小学 沈秋群

在生本教育背景下,生活化教学越来越受青睐。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提升他们的课堂专注力是十分有利的。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状态,主要以学生的课堂兴趣为切入点,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还会进行课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尤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跟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的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更是十分有必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过于刻板,无法开展情景化教学

基于传统的教育体系,小学阶段的教学课程安排存在欠妥之处,如教学课程安排存在问题,不能将理论教学充分联系实践,学科被分成“重要的”主修科目和“不重要”的辅修科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往往会形成这样的学习观念:对“重要的”主修科目,要多加关注,认真对待,课上认真听讲;而对不影响升学率的辅修科目,则可以适当“放松”,对不理解的内容更不必追根究底。教师则普遍会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好主修课程十分关键,而辅修课程教好教坏都不影响学生的升学率。在这样的观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就成了教师群体忽略的学科,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很少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选择继续沿用传统授课模式。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课堂氛围较为古板,教学形式机械化,即便学生产生一定的课堂困惑,也很少会积极请教教师。而且在传统课堂模式下,教师往往不注重新课导入,以开门见山的方式进行直接讲授。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开始阶段,往往还沉浸在下课时间的活动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课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采用有吸引力的新课导入,帮助学生恢复课堂学习状态。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很少关注这一方面,这就导致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马上适应新课堂,他们的后期学习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见,教师不注重教学模式的设计,就不会创设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教师忽略课后实践,知识与实践无法衔接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倾向于传授课本内容,开展大量的理论讲解。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具象化的内容往往更感兴趣,而且他们的识字量十分有限,在面对大量的文字类知识时,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溜号、走神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这都是十分影响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施教者要增加一些具象化的内容,或带领学生亲身感受课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让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后实践,知识与实践无法顺利衔接,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三)评价体系不够合理,限制提升教学的效率

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尤其对教师来讲,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科学地指导其以后的教学活动,使授课方法更加有效。对学生而言,好的评价体系能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而且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优势部分,有针对性地改进不足的部分,不断提升学习效率。而学生在不断优化自身的过程中,能不断提升学习的信心,并且能产生对生活的信心,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小学教师都很少关注对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尤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眼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小学课程中的占比较小,对学生的升学率影响较小,因此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评价也很少关注,更不注重后期的改进和优化,而不注重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让教学目标生活化,奠定整体教学基调

教学目标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施教者的教学行为才更有指向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先做到明确授课的目标,并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制定生活化的授课目标就是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入合适的生活化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的内容要能被小学生所识别、理解,能激发他们的课堂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奠定课堂教学的整体基调。在生活化授课目标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更加强烈,也会积极跟教师进行互动,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成果。

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我们是班级的主人”这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讲“选举产生班委会”,一部分讲“共同商定班级事务”。本单元的内容跟小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制定授课目标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第一课时的授课目标,主要让学生了解班委会的分工及要担负的责任,了解班委会委员要具备的要求等。而且本课旨在培养小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提升他们为班级做贡献的意识。根据本课的授课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现状进一步细化授课目标,如“通过怎样的授课形式能让学生掌握班委会委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能力?用怎样的引导能让学生提升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等。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班干部选举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个话题入手,引导大家回忆选举班级干部时的场景。具体可以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每个小组人数保持在6人内。接着,让大家共同回忆选举班干部的过程,而且布置好探究的问题,如“班内有哪些班委岗位?各个岗位都负责什么?”回答完以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拓展,再提问:“班级进步只需要班委会就可以了吗?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新一轮的讨论。结束后,师生间再进行互动,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后,教师引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让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在教材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跟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很多关联,因此大家都能积极翻找教材,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完善上述问题的答案。在讲解第二课时的内容时,教师仍可以将生活化的内容引进来。本课涉及的内容主要跟班委会的选举过程有关,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主程序意识。而基于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细化的授课目标,可以直接在新课导入阶段跟学生共同分析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并在实际授课环节跟学生一起探讨引入的生活化内容,深化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明确的生活化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授课,教师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新课导入生活化,充分运用现代科技

小学生的思维尚未发育完全,认知水平也较低,因此他们很难在课堂最初阶段就跟着教师的思路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不能同步跟随教师的思路,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重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其营造丰富的课堂情境,充分刺激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其集中精力关注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让他们明白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求自主选择和安排课余生活。而对小学生来讲,自主选择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汇。因此,在实际的引导中,教师要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如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课余生活?除去一周的上课时间,我们大概有多少课余时间?在这些时间中,你都是怎样度过的?你最喜欢在课余时间干什么?经过师生的简单互动,学生能进一步明确课余时间的概念。接着,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不同的课后活动,如打篮球、跑步、读书、看电影、跟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等。这时,学生会被这些丰富的课余活动所吸引,教师则可以引出“自主选择”这一概念:我们的课余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学生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在选择的课余活动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正在做的选择进行充分思考,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如需要调节好各项课余活动的开展时间等,要根据各种活动的性质和形式进行合理安排。而在整个选择和确定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进行充分的自主选择。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各项活动所用的时长、需要的活动用品以及参与的人数等信息,并将不同活动的综合信息放到一起,让大家进行直观对比,从而了解自己更适合哪种活动,方便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新课导入,能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展示直观的生活化的内容,这对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十分有利。

(三)让授课形式生活化,延续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尤其面对文字信息较为密集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不仅要注重新课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要有意识地引入趣味性内容,以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具体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亲自诠释生活化内容。这样既能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学习印象。

以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真诚地跟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在沟通中了解他人的想法、体会他人的心情和实际需要。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他们也较为自我,要想让学生提高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一直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期引入一个课堂小游戏,如“你比画我猜”,然后对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争:每个小组出2名组员,面向多媒体而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文字内容,让这两名组员进行比画和语言描述,要求描述中不能包含答案,让其他组员猜他们比画的内容。结合本课知识,教师可以出示“对话”“傲慢”“插话”等内容,让两名组员进行比划。如针对“傲慢”一词,两名组员可以这样诠释:两人面对面而站,一人真诚地进行沟通,而另一人则夸张地抬高下巴,双手抱臂,以俯视的姿态对待对方。接着再用语言进行暗示:“我们正在对话,我的态度是谦和的,而他的态度是?”通过观看他们的肢体表达和语言描述,其他组员就能想到“傲慢”一词,从而快速喊出答案。这个游戏十分有趣,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而大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这种交流中不真诚、不谦和的态度,从而进行自我反思,调整自己在跟他人交流时的态度和肢体语言,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出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让教学形式生活化,能进一步刺激小学生的课堂兴趣,使他们一整堂课都活力满满,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

(四)让课后实践生活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终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道德规范,而是让他们将了解到的内容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要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学生只有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而且他们还能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以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知识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为了让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可以以名言导入的方式开启新课,如展示拿破仑的名言: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屿;再如,展示康有为的话: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这些名言的意思。在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教师可以列举大量的中华传统美德,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相关内容。如在介绍“气节”时,可以先解释这个词的含义,接着讲一个跟这部分内容相关的故事,如苏武牧羊的故事。再如讲“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时,可以讲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却担心有没有人受到伤害。还有一次,孔子看见一个齐国的妇女在坟前哭,就叫弟子上前询问情况,得知对方是因国君的残暴统治而背井离乡的,孔子叹道:“苛政猛如虎!”听了这两个故事,学生能了解孔子这位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之处,同时充分了解其提出的“仁”的思想的原因。孔子“仁”的精神中,最根本的就是孝悌,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做到有仁爱之心,就能形成长幼、尊卑有序的礼制社会。在本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养老院、福利院等进行义务劳动,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为老人洗脚、梳头等,让学生进一步践行孔子“仁”的精神。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能较为直观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这部分内容:老年人阅历丰富,但身体已变得十分虚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仁爱之手,给老年人一些敬重和关爱。可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学习的知识,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五)让教学评价生活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小学阶段的教学评价方式十分简单,基本就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但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加强对实践内容的考核。事实上,只有实践部分的表现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吸收情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应只用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效。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呈现往往要历经一个十分抽象的过程,我们无法直接用学科分数衡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在课后实践表现,制定专门的评价表进行记录,使教学评价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重获学习自信。

以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欣赏独特的书法艺术等。在课堂初期,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接着给学生展示要学习的重点: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了解其发展特点,感受我国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与学生的互动,留意学生的课堂表现,并随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在提完“除了汉字以外,你还认识哪些文字?”问题后观察学生的回应情况。这个问题涉及学生的常识技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复杂的专业性问题,因此观察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情况就能大概了解其课堂学习态度。教师要如实记录每个人的课堂状态,作为后续综合评价的依据。对积极回应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对回答效果欠佳但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虽然其对小学生的升学率影响甚小,但对他们美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高尚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创新授课方法,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设计授课方案,加强课本教学跟实践教学的联系,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