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台传播如何更好深入台湾民众心
——以对台湾青年群体传播为例

2022-02-09

传媒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台胞两岸关系大陆

修 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和联结具有崭新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 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22年对台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完善同台企台胞分享发展机遇和落实同等待遇的政策,为台湾基层民众、青年群体参与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可见,加强两岸同胞交流特别两岸青年间的交流,仍将是今后大陆对台的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在当前两岸关系严峻的当下,影响、控制和联结台湾青年,也被台湾当局视为重中之重。

如何通过有效对台传播,让台湾青年一族获得更多窗口真正看见大陆的诚意,获得对大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状况真实的体认,需要涉台媒体工作者在实践和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主动向前一步。过往的对台传播研究,主要是学者从理论研究范畴,强调入岛传播的政治意义、必要性,但缺乏针对具体受众群体阅读接受喜好、阅读反馈层面,结合受众群体时代群体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对对台报道由现实实操案例向理论层面的归纳延伸,总结出有效的对台报道途径和建议。本文以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青年交流版面报道事例入手,用《田野访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探讨融媒体时代面向台湾青年群体的传播,如何从简单地让报道能“入岛”到让这些报道深入台湾青年心里的新闻实践路径。

一、当下台湾青年群体时代心理和信息接受新方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和希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对青年人口的界别,把14-44岁的人群界别为青年。据台湾地区内部事务主管部门最新公布,2021年台湾地区人口数为2337.5万人,其中14-44岁的青年人口逾半。作为影响未来两岸关系的中坚力量,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特征、社会心态和信息接受习惯分析,对做好对台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从成长背景来看,现在14岁到44岁的台湾青年,成长在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实力最雄厚的时代。手握父辈艰苦奋斗和创业积累的财富,可以说他们基本衣食无忧,同时生活在各方资讯远丰富于父辈的时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现在这部分台湾青年已跳出父辈还在为生活需求打拼、为讨生活而顾及政党倾向的束缚,而走向大胆追求自我实现、追求“眼见为实”的个体自由选择需求层面。

尽管从李登辉“上台”及陈水扁、蔡英文“主政”以后,在岛内相继推行修改台湾历史课纲,意在“洗脑”台湾青年一代,但是伴随两岸交流渠道的扩展、台胞“登陆”形式的丰富以及在互联网技术普及支持下的岛内民众获取外部信息窗口和渠道的多元,都给对台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同时带来新的挑战。

根据台湾网络咨询中心公布的《2019年台湾网络报告》,岛内有使用互联网习惯的人数约为2020万,互联网已成为绝大多数台湾民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平台。而新媒体已深度嵌入到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中,是影响未来岛内民意、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岛内数据分析网站“DailyView网络温度计”依据“KEYPO大数据关键引擎”,监测从2021年3月28日至2022年3月27日为期一年的岛内民众上网数据,选出岛内网友爱用的十款大陆应用软件(APP),其中第一名是TikTok (抖音海外版),接下来为新浪微博、微信(WeChat)、淘宝、腾讯、Bilibili(哔哩哔哩)、爱奇艺、小红书。TikTok自2018年初在台湾设立营运团队后,每月活跃使用者高达300万,且近七成为24岁以下族群。

笔者在日常采访中,也听到很多台湾青年的反馈,每天刷抖音、看小红书,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日常。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少年愿意主动使用大陆社交媒体、关注大陆流行文化。这种现象已经被岛内传播学学者关注,他们将1995年后出生的台湾青年一代称为“抖音世代”,族群标签是:打简体字、用小红书、刷抖音,生活处处可见大陆流行文化印记。

一边是民进党当局从陈水扁到蔡英文当政以来的一直大肆在搞所谓“去中国化”,民粹主义的二元对立在台湾青年群体中尤为突出[2];一边是台湾青年一代主动亲近大陆生活方式,如何用好这一融媒体时代和自媒体创作井喷期的传播契机,笔者认为值得从台湾青年的生活方式、喜好和接受信源的新方式入手,研究对台湾青年传播的有效内容抵达和传播路径。

二、融媒体时代对台湾青年群体新闻传播内容呈现和传播路径新探

按照传播学的界定,融媒体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即把传统媒体介质——纸媒、视媒、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媒体形式。在融媒体平台上,人力、内容、传播方式等进行全面整合后将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1+1>2的传播效应。

一直以来对台报道特别是对台湾青年群体的报道主要延续以活动带传播报道的思路,比如每年一届的海峡论坛、两岸青年千人夏令营、两岸青年社团负责人圆桌会议等。伴随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由过去零散交流发展到今天的制度化交流阶段,通过报道这些形成制度化、品牌化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讲述参与活动的台湾青年的“登陆”所见所想和在大陆的筑梦圆梦故事,在增进台湾青年了解大陆各方面信息和增加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心灵契合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民进党当局的肆意人为阻挠,两岸线下交流活动的规模和台胞参与覆盖面都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冲破民进党有心构建的“信息茧房”,让对台传播不仅不能断而且更有效、更具精准的信息抵达,需要用好融媒体平台,从而向台湾青年提供越发多样和丰富的了解大陆的窗口。

(一)用台湾青年视角看大陆以提高信息抵达率

过往对台新闻报道很多时候是我们“一厢情愿”地报道大陆出台的惠台政策如何想台湾同胞之所想,用空洞的文件语言式的宣介相关政策条款。自2019年开展《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报道中,《人民政协报》尝试用“台胞的视角”来看大陆新政,用政策受益人的真实获得感来讲述他们眼中的惠台政策,这同时也起到了宣介我们政策的效果。

认知行为学有一个概念称为“内群偏好”,即人们对内群体具有认同感和积极态度,对于外群体即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即“外群偏见”或“群际偏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群”和“他群”。两岸同胞是两岸关系中人民身份的“最大公约数”,有效的对台传播,要让更广大的台湾青年意识到,他们和大陆青年共为主体,共同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人,成为两岸关系的主导者。我们对台传播的目标之一是,要力争通过我们的传播,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勇担重任的两岸代言人,让更多台湾青年从“我”掌握大陆发展机遇实现自身发展,进而引导更多人成为“我们”。[3]那么作为从事对台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如何通过我们的笔、镜头中的内容呈现和讲述,让“他群”对“我群”产生认同和积极态度的新闻产品,进而增进两岸青年对自身和他者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认知和共同看法。笔者以为,路径钥匙就在于以“同群中人向群伴讲述具有天然心理信赖度的故事”。这也符合传播学的受众论,即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只有受众喜爱度高,具体落脚到我们的对台新闻传播,我们的新闻产品才有更高更有效的传播抵达率。

(二)涉台报道需要“脚步沉下去,再沉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一线涉台报道,脚步需要向台湾青年群体走得近一些、再近一些。以“台胞观陆”栏目为例,找到其中的当事台胞,尽可能一对一地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包括台胞回乡寻找家谱、台胞参与大陆抗疫或是他们是大陆乡村振兴中的积极参与者。当这些台胞在大陆筑梦圆梦的生动现场逼真地还原在文字或镜头下,把人物放回到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对广大台湾青年受众才更可感可触可学。

对于新时代从事对台报道的新闻人,时代留给我们的考题是,如何以“内容为王”,不断探索让台湾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平实真挚温暖的人情,才是恒久的,跨越海峡,跨越成长背景,谁都可以理解的东西,也是让一个人、一群人选择一方土地最有说服力的选择项。同处在融媒体时代,不管台湾当局多想制造“信息茧房”,两岸移动互联的窗已遍布各处。而由民间交流自然自发形成的情感联结,不会因政治力量而轻易断裂生疏,这也是基于当前两岸关系、为推进未来的两岸统一,最应做好的民心基础。

(三)借力台湾青年一代强大的传播势能

融媒体时代,台湾青年是我们的受众,也是可以延伸的一个个潜在的自媒体传播平台。当下一代台湾青年不仅是现在、未来两岸互联网舆论场的主角,也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台湾政治舞台上的中坚。可以说,对于当下和未来两岸关系,谁赢得了这部分群体的信任,谁就赢得了未来。技术赋权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不管是最近热门的“刘畊宏现象”,还是台湾青年对于加入大陆自媒体平台的热情,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撑起融媒体和自媒体发展的黄金期,台湾青年一代具有的强大势能,对于推动两岸民间的真实“互见”,具有强大的传播势能。笔者2020年初采访的台湾自媒体人柳杰克的大陆街头采访事件,可以为这一观点做生动的注脚。

当一个话筒突然出现在一位大陆街头民众面前,请其对台湾同胞说句话,他会说什么?2021年岁末,台湾自媒体人柳杰克在北京三里屯街头实验了一把。笔者在他结束这场街头实采后,第一时间通过他的新浪微博联系到他,并就他为何要在这一时刻做这样一个主题的大陆街头采访与他做了对话。采访报道并发布在《人民政协报》上,同时通过报纸的官方公众号、新浪微博以及快手号,对柳杰克的这场自媒体采访实验和他的“登陆”故事予以传播。柳杰克自己的YouTube视频账号也将本报的报道和他所做的视频传回岛内,引发岛内媒体和民众的热议,有网友留言“民进党当局天天在告诉我们,大陆对我们很不友好,可是听着大陆这些民众的话,他们对我们很友善呀!”“一听到‘回来吧’,我泪崩了……”

广大台湾青年不仅将逐渐成为两岸线上交流的主体,而且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其亲身经历的“登陆”故事、真实的“看见”,会增进更多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走向的理性判断。而时代给予从事涉台领域报道的媒体人的使命是,与更多的台湾青年走近,看见他们,报道好他们,让我们的报道走进他们的心。

三、融媒体时代扩展对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工作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方式,让台湾青年真正认识和理解两岸是命运共同体。对台报道过去那种“以官方主导”的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两岸融合发展需求,今后如何发挥民间力量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及扩展陆媒在岛内的影响力,真正让我们的报道走进更多台湾民众心里,值得思考。

(一)合理利用岛内社交网络平台

近年大陆一些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注册账号,用于发布新闻、澄清事实、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福建广电集团旗下的新媒体中心借助Facebook账号“今日海峡”,对“福建向金门供水”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融合新闻报道,采用符合台湾民众接收习惯的脸书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最大程度地向岛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获得了两岸民众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的媒介记忆。“我们的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声音。”[4]这些同行的实践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社交网络作为“新技术”,日益渗透到两岸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在今后的对台传播中,我们要努力尝试用好“新技术”平台,以让我们的声音能够最大化地延伸和传递到岛内。

(二)以短视频为重点,开展跨媒介、融媒介文化传播活动

随着大陆自身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流行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陆媒体可以通过跨媒介、融媒介的方式更主动地在两岸构建起更多的共同文化经验。趁着短视频目前在两岸的流行风潮,打造以“短视频”为重点的传播渠道,打开沟通之“窗”。在短视频领域,两岸年轻人在便捷的操作和快速的传播方式下,共同的影视桥段、神曲和热点现象等,都被海量的评论与分享,也极大地拉近了两岸年轻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最近,两岸青年居家抗疫期被追红的台湾艺人刘畊宏居家健身操抖音点击量达到千万级,这触动我们思考,如何利用岛内民众能够触达到的社交媒体平台,用“短视频”结合一些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的议题在台湾投放,以有趣的主流价值观去引导台湾青年,最大限度地发挥凝聚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公约数效能。大陆媒体可借助短视频平台举办“两岸青年短视频大赛”“两岸网红交流会”“粉丝见面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作出更多契合两岸民众心灵相通的短视频作品,不断创新和丰富短视频内容和形式,真正为两岸人民打开一扇沟通之“窗”。

(三)支持在大陆从事新媒体的台湾青年讲好两岸融合发展故事,在台湾民众习惯使用的社交APP上传播优质内容产品

大陆的常住台胞中有不少从事新媒体的工作,要让他们安心用心做两岸融合发展的传播者,鼓励他们以微信、快手、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为依托,用更为新派的流行语言,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制作更为新潮的短片、视频,推出更多两岸融合发展小故事、两岸一家亲表情包等,让台湾青年有更多的窗口和渠道获得与大陆同代人共同的感性文化经验,拉近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

(四)用好大陆涉台媒体现有的融媒体矩阵,讲好大陆常住台胞积极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的故事

大陆常住台胞数量庞大,遍及两岸各个产业与不同领域当中,他们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螺丝钉,应积极尝试利用融媒体报道手段,记录和呈现他们积极参与祖国发展和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呈现的获得感故事。2021年上海市台办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大陆几所高校,与辜金良文化基金会合作共同组织的“两岸春天报道文艺营”活动,让台籍学生作为采访和记录的主体,走到大陆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采访当地村民,亲身观察和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同时,媒体报道呈现跟进,用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融媒体矩阵传播推送,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样的报道活动建议不只是台湾青年在大陆观光旅行,而是带有思想性的实践经历。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这类具有思想性的传播实践活动,让活动具有可持续性。

(五)在民进党当局极力打压两岸民间交流的背景下,我们的一些涉台传播活动还应进一步发挥大陆的台湾民间社团的桥梁作用,通过他们把我们的报道传播入岛

各地涉台部门应建立大陆台湾社团数据库和人才库,通过大陆的台湾社团和社团领导人,进一步加强两岸民间社团,尤其是与岛内青年群体社团的联系。我们的一些民间交流活动,应积极邀请他们参与进来,进一步鼓励大陆的台湾民间社团积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事业中来。

四、结语

我们走在融媒体发展的黄金期,技术手段让对台传播有更多的渠道。走在实践一线的对台新闻从业者要更深入走进台湾青年群体中,用心倾听他们对目前两岸融合发展的认同点和疑惑点,进而精准创作出更多的传播产品,去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参与对话和交流,在观点碰撞和亲身体验的故事中增进共识,同时还要创新新闻产品的传播形式和内容,进而起到让台湾地区的更多青年群体能够看到进而“看进去”我们的新闻产品,让新时代的对台传播工作为增强台湾青年对“两岸一家亲”和祖国一定统一也必然统一的认同感服好务。

青年回归理性的这一天,也是两岸关系走向理性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作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5]要完成这一目标,同时也在倒逼新时代的对台媒体工作者主动拥抱融媒体时代,创新报道方式和传播途径,形成新时代对台传播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台胞两岸关系大陆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冰之大陆
IQ大陆
台湾问题——和平或对立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
冰之大陆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大陆的漂移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