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用户“小号”使用行为定性研究

2022-02-09程诗语余来辉

传媒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号追星社交

程诗语 余来辉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发表观点、分享生活,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然而,随着网龄增长、人际关系逐步沉淀及网络社交圈固定,用户越来越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可能不被认同的观点,马甲就此出现。与自我呈现相悖,人们不再想要选择性地呈现自我,而是选择开通马甲号,构建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来表达自我。

马甲号一般泛指在微博平台上,没有熟人关系或仅有亲密好友关系的非商用微博用户。[1]在本研究语境中,为了强调马甲号与用户常用社交媒体账号之间的差别,称用户使用程度低、熟知度低的马甲号为“小号”;用户使用程度高、熟知度高且已通过实名认证的社交媒体账号为“大号”。以往关于微博使用的研究中,更多在内容传播或图像传播下展开,而关于非熟人社交的针对性研究仅有少数。学者认为,受众“为了融入周围的意见场”及“获得其他人对自身的认同”,但又由于“传播的逆反心理和个人意见表达的需要”,才导致小号的出现及增多趋势。[2]同样,小号的使用也蕴藏着海量的“数据资产”。[3]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网络马甲号进行探讨,为我们认识网络马甲现象提供了基础。 但既有研究多停留在现象描述或理论论证层面,对小号使用行为的经验研究相对少见。

“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需求满足进行分析,考察大众传播给受众带来的效应,对大众传播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对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小号的行为及其需求满足情况进行探索性分析,试图重点回答如下问题:社交媒体用户缘何要使用小号?小号使用行为可分为哪些类型?分别满足了哪些心理需求?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选择

抽样的主要标准是在社交软件上拥有小号且与大号内容、交友选择存在一定差异性。采用机遇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最终选取来自十位广深两地18岁至26岁的高中生、大学生及高中教师,他们均活跃于网络社交平台且拥有小号。样本内部存在一定的相似与差异,能够更好地对小号使用行为进行质性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了保护受访者隐私,本文皆使用化名。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收集材料的方法主要是半结构式访谈。访谈问题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小号使用行为为主要挖掘对象,以了解用户社交媒体使用诉求、互联网环境等对小号使用动机的影响。采用一对一访谈形式,对访谈过程实时录音,相关补充内容及资料由受访者提供。

访谈时间从2021年7月到8月,由于疫情影响采用线上访谈。访谈完毕后经过材料分类和整理、内容编码和分析,对于社交媒体用户小号使用行为总结出以下四点:匿名性参与、工具性使用、情感性表达、仪式性展演。

三、研究发现

(一)匿名性参与:满足在公共领域中“隐身”需求

互联网用户在匿名性的保护下,行动的自主选择权达到最大化,网络使用者踊跃地表达自己,促使网络世界越发多元,为互联网的前期发展起了巨大作用。[4]

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明星作为公众人物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明星在粉丝群体中有了更高的话语权,能够更快地将流量“变现”。徐钰娇认为,“粉丝群体的一系列追星消费行为,诸如看演唱会、影视剧作、购买专辑、打榜投票、再创作偶像文本等,都是利用媒介来满足追星需求的过程”,而粉丝保护偶像在星路上顺利成长,实际上满足的是“想为其付出”和“被需要”的需求。[5]

“微博、推特、INS、油管的话小号身边没啥人知道,因为这些都被我划到娱乐区域了,是我追星的小天地,主要是考虑到身边朋友很少人追星,不想太影响她们的观感所以我不会轻易让她们知道,啊!对了,我微博小号有好几个,身边人都不知道的。”(谭欣)

如谭欣所说,小号已经是她的追星工具。由于小号是私人领域,且有绝对的匿名性保证,她可以更便利地将娱乐追星与现实社交区分,保证两个不同社交圈的平稳运行。除她之外,好几位受访者都表示将小号专门作为追星工具,既避免对其他朋友造成影响,也方便自己进行操作,且以追星活动为主,先追星,再经营追星活动中可能引发的社交。

基于追星活动,使用小号的最直接动机是借鉴追星活动,以匿名身份为朋友送上惊喜。由于小号具有强烈的匿名性,用户存在匿名需求,在社交媒体的公共领域中进行意见表达和操作更加便捷,能够更好地满足“隐身”需要。

(二)工具性使用:满足“双号并行”便利需求

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介,不仅可以促进更多的信息交互和内容分享,同时成为一种可以在广泛或特定的领域中寻求资源、信息、便利的工具。大部分受访者的小号注册都是在早年间社交媒体平台实名制未普及期间。用户将小号作为一种“双号并行”的工具,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使用者社交之外的其他便利需求。

“一开始是因为我的朋友陷入了一些纠纷但是我们不方便替他出场所以才创建了微信小号……后来纠纷平息了以后,我就开始用微信小号玩游戏,因为新的号游戏段位更低,我的赢率就更大,游戏体验感更好。”(陈洋)

陈洋使用微信小号登录游戏,在游戏中随机匹配到其他的新人号,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游戏的胜率,获得更多的胜利成就感,而大号的使用被赋予了更多社交含义,“双号并行”满足了陈洋在游戏中的情感需求。

“给朋友过完生日以后就搁置着小号一直没用了,不过后来有次微博上有互动抽奖,一个号转赞评也只能参与一次,我就才想起来我还有一个号,两个号一起用就可以增加中奖率了。”(罗欣)

在微博平台,大部分的博主与粉丝互动都选择“转赞评”抽奖的形式,即从转发、点赞、评论过的粉丝中进行随机抽取赠送产品。 “转赞评”的形式限制抽奖参与者一人只有一次机会,但罗欣可以使用两个号同时参与抽奖活动,将中奖概率变大。

“我在晋江上写小说。顺便写点CP文,因为题材比较冷门看的人也不多,会去用小号转发附上激烈彩虹屁,被别人以为小号是狂热粉丝,其实也就是自娱自乐。”(刘芷)

刘芷在微博大号以“晋江小说”作者身份进行日常社交,而在晋江平台,作者培养机制的流程大致为:挖掘新作者;扶持中小作者;大作者明星化。[6]而作者的逐步成长需要读者的支持。刘芷在创作初期,利用自己的小号创造“粉丝”形象,培养其他粉丝的忠实度,最后达到扩大作品知名度,养成忠实读者群等目的。特殊身份下的“双号并行”,满足了刘芷在晋江平台获得成长的精神需求。

(三)情感性表达:满足“情感树洞”倾诉需求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每条信息的受众面越来越大,个人信息披露程度越来越高。这刺激用户使用社交媒体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私人情感表达的需求。小号可以作为情感“树洞”,满足用户倾诉需求。

“我谈恋爱的时候,有些幸福的或者是生气的点想记录一下,但是不好意思发在朋友圈,就想着开个小号自己记录一下。感觉习惯了这么个情绪垃圾站吧,里面更多的是很直接的负面情绪所以才更不想被人看见。每次返回去看就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在想什么,所有想法也不用迎合别人或者害怕别人评价我什么,就感觉我可以完完全全地承认自己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王宇)

王宇微博的社交空间被放大到他个人认为并不可控的程度,且互联网中个人信息披露程度高,较为私密的内容有随时被公开的风险,所以使用小号进行记录,也起到情感储存的作用。

“我是一个特别注重隐私和个人边界感的人,所以就算是小号已经没有人知道我还是会把内容设置成仅自己可见……这样的状态让我觉得有安全感。”(莫一)

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内涵更为丰富,公众的隐私保护欲也更为强烈,而在社交媒体上往往更容易暴露出“日记”“心理活动”等隐私范畴内的个人信息。莫一将小号作为情感表达的场域发泄负面情绪,甚至将小号内容也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以求在使用社交媒体表露情绪时更有安全感。将小号作为“树洞”进行情感记录及表达,更好地满足了莫一保证情绪自由且内容私密的需求。

“就有点像一个树洞。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是说一个男人结婚后租了一间小房子,在送孩子去补习班的时候会在那里待着玩手机,他觉得和回家玩手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即使他让妻子和孩子不要打扰他,他也更喜欢在空无一人的出租屋玩手机。我的心态就有点像这个,虽然现在有了私密朋友圈之类的设定,我完全可以把吐槽设置为私密,但当我翻阅大号小号内容时我心态也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大号不要有不得体的内容,而且大号就算设了私密内容,朋友刚好在旁边看怎么办?我觉得不保险。”(刘芷)

刘芷将小号视作“树洞”,在小号中发泄自己不希望被人知道的负面情绪。尽管大号可以设置私密,但她仍需要一个专门用作“树洞”的私密小号场域满足情感表达需求。在她看来,就算使用频率不高,小号也是一个专用的特定场域,是自己必须存在的“情感树洞”,用来满足自己倾诉私密情感的需求。

(四)仪式性展演:满足“私我”网络表露需求

在奇观/展演范式中,人们不断被煽动和激励,不遗余力地付诸实践,导致观众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日常生活成了展演[7]。用户在常用的网络世界中,往往呈现出一个“我”,可以供人评述,且与社会要求的个人形象差异不大,即所谓“人设”。在这一过程中,“我”与“私我”的矛盾出现,迫使出现使用小号对“私我”进行仪式性展演的需求,满足表露欲。

“如果是分享的音乐电影之类的其实区别不太大,小号的话偶尔会吐槽,比如同样转发的文章,大号可能就不会写一些观点鲜明的话,毕竟要保持‘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的人设。而且有时分享一些私人趣味的视频,比如恶搞、鬼畜之类的、如果在大号可能会手抖转发到工作群,造成社死现场,所以就开发一个小号专门拿来摸鱼。”(宇文)

作为青年教师,受访者宇文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定的“人设”。但他私下也是一个喜欢动漫、爱开玩笑的年轻人。因此,宇文选择在微信大号进行人设维护,展现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智沉稳情绪稳定的教师形象,很少添加工作之外的其他朋友。而小号则作为展演“私我”的场域,自由的吐槽、开玩笑、甚至表达立场鲜明的观点。

四、结语

社交媒体小号的使用是网络时代高速发展所必然催生的结果,小号用户既隐匿自我又大胆表达,用户社交媒体使用的其他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浮出水面。本研究得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存在对小号的匿名性参与、工具性使用、情感性表达、仪式性展演等功能的需求,故使用小号进行媒介接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新的传播形态赋予使用与满足理论新的解读,这一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互联网用户情绪表达等深度需求,也为非熟人社交圈、互联网用户隐私保护及意见表达需求研究提供参考,对互联网环境监管的挑战与威胁提供解决思路,为互联网传播生态维持秩序。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只使用访谈的形式将小号使用者的共性加以概括研究,对于共性行为深层次下的驱力、动因等动机的细致分类没有深入探讨,小号的使用行为及动机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

猜你喜欢

小号追星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我们班的追星风
社交距离
编辑部追星日常
简析小号的演奏风格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小号的K-1 宾得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