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定目标 笃行实干

2022-02-08本刊编辑部

资源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耕地用地生态

本刊编辑部

使命引领方向,目标汇聚力量。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在郑州开幕,省人民政府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年工作进行部署,其中,多处对自然资源工作提出要求,自然资源工作在全省大局中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本栏目精选报告中涉及自然资源工作的要点、重点,进行梳理呈现。

锚定目标,笃行实干。新的一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抱定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的坚韧信心,发扬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以锚定“两个确保”目标、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为牵引,凝心聚力推动2022年自然资源各项工作开门红、全年红,奋力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三个一批”“万人助万企”

持续推进“三个一批”,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牢固树牢“项目为王”工作理念,持续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提升用地审批审查效率,加强土地储备工作,加快实现由“项目找土地”到“地等项目”转变,精准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全力服务保障京雄商高铁、洛平漯周高铁、“四水同治”项目、高速公路“13445”工程、西气东输三线中段(河南段)等重点项目用地。深化“万人助万企”,继续用足用好用活自然资源政策,坚持服务企业工作导向,通过全力保障产业发展用地,优化用地审批供應方式、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畅通不动产登记绿色通道等系列举措,与企业做好对接,及时交办问题,全流程跟踪办理,全方位做好保障服务,切实化解企业遇到的难题,让企业满意。

2.灾后恢复重建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部署,依法依规用好用活全省抢险救灾紧急用地、抢险救灾生产生活用地、灾后重建项目选址、用地计划指标调剂、增减挂钩支持政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等特殊政策,开辟用地手续办理绿色通道,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办理,积极完善用地手续,优先服务保障灾毁农房及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易地迁建,以及急需与国家重大交通干线贯通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交通基础设施、重要水利工程和民生重点项目。对各地上报的灾后重建用地需求情况做系统梳理,确保数据全面、准确,同时,做好与省发改委、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调联动,精准配置资源要素,确保因灾受损项目及时重建。

3.开发区整合

科学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三条控制线”,明确开发区“四至”范围、空间布局、主导产业等,严格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确保产业用地占比不低于60%,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保障发展空间,指导市、县加快编制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确保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同步编制完成,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开发区体系。坚持以“亩均论英雄”,设置投资与产出强度等约束性指标,大力推广标准厂房建设,持续推进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实现开发区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监管监测。同时,开展开发区存量建设用地清查盘活专项行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严格“增存挂钩”制度,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4.新型城镇化建设

按照前瞻30年、编细15年、编实“十四五”要求,加快推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郑州大都市圈空间规划战略研究,高水平规划涵盖“1+8”省辖市、总面积5.88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670万的郑州都市圈,构建“一核一副一带多点”发展格局。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增强乡(镇)联结城乡功能,发展50万人的中等城市。坚持“房住不炒”,持续做好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规范存量住宅用地信息公开,探索新的供应方式,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要素保障方面,优先保障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等重点地区,以及航空港区、自创区、自贸区、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助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5.耕地保护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分解明确各地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并落实到地块图斑,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制度,从严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做好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工作。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补充耕地逐地块落图、拍照入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严格补充耕地项目核查,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进一步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向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转化管制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大力落实推行田长制,加速建设全域全覆盖监管的“天眼”系统,对全省耕地实行实时监测监管。

6.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优先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沿黄河两岸、高铁高速两侧5 千米范围内、主要景区周边等区域内保留村庄的规划。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制定省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村民住宅用地。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建设需要。

7.农村农业改革

按照国家部署,研究起草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和具体办法。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在需求集中、工作基础好、土地管理水平高的县(市、区)先行推进,稳慎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依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程序简便、用时较少的优势,引导社会投资向乡村聚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配合省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做好农村村民自建住房规划和用地管理。

8.优化营商环境

以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开展不动产登记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全豫通办”“跨省通办”。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完善网上办理平台功能,梳理、整合、再造登记业务流程,实现由“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进一步深化土地规划审批融合,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全面落实“多审合一、多证合一”,积极推进“多测合一”,切实抓好区域评估工作。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提高土地资源供给的精准度,推动资源向高效利用的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实现拿地即开工。加强矿业权审批管理,严格实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加强矿业权出让登记分级监督,全面实现矿业权审批登记“一网受理、全省通办”。

9.生态保护治理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抓好黄河流域专项规划编制,高标准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全线全域开展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不断增加黄河两岸生态“绿量”,增强沿黄森林水源涵养、防治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高标准建设河、坝、路、林、草有机融合的生态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分步实施黄河中游右岸、下游及滩区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

强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编制生态廊道技术准则,组织实施南水北调生态廊道提质升级,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持续开展石漠化治理,实施水源地保护、绿色生态屏障带建设等重大工程。

嚴格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控新治旧”要求,扎实推进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坚持科学治旧,突出治理重点,强化统筹推进,创新修复方式,规范项目管理,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坚持从严控新,加强日常监管,严格立案查处,强化行刑衔接,加强检察监督,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执法态势,坚决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0.“八五”普法

全面落实法治河南建设规划,围绕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目标,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法治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和法治教育为抓手,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持续开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等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厚植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同时,结合省政府“八五”普法工作要求,编制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加强自然资源法治宣传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联建一批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和科普教育基地,努力构建普法工作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地方性法规体系,加快完成《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条例》等地方法规的修订工作。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继续深入开展行政复议案件问题专项整治,完善行政诉讼案件管理机制,确保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持续下降,为全省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11.国土绿化

围绕“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的奋斗目标,坚持把增绿增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和庭院花园化,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年完成210万亩新造林、205万亩森林抚育任务。谋划实施豫西伏牛山困难地造林、太行山石质山区困难地造林、平原防护林体系综合治理等6大类试点示范项目,加快构建省、市、县、乡、村及国有林场科学绿化试点示范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编制完善“双碳”林业行动方案,在科学测算全省林草湿全要素碳储量和年新增净固碳量的基础上,通过扩绿、提质、调优、保护、节减五种途径,倒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12.地质灾害防治

着力构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持续加强群测群防能力建设,不断推广应用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省级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完成郑州、洛阳、平顶山等13个地质灾害易发省辖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平台建设,并实现互联互通。推进“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技术和先进地质灾害防治装备应用,建设集数据采集、分析、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全省统一的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评价,摸清灾害隐患底数,动态更新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地质结构分析和致灾机理研究,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推进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对地质灾害防治区内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综合治理或搬迁避让工程。加大基层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猜你喜欢

耕地用地生态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我国严禁擅自填湖“造耕地”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盱眙生态藕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