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插图,积累语言
——立足新课标谈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2-02-08○朱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叠词课文教材

○朱 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修订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细化为语文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那么,如何从一年级开始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必须遵循教材编排特点,给学生搭建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与发展。

翻阅部编版一年级教材,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从视觉上讲,教材更像是连环画,降低阅读难度。从内容上讲,插图承载诸多功能,不仅帮助识字、记词,还能梳理课文脉络、训练思维和表达。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一年级教材插图入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看插图联想识记,积累语料

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部分。一年级正是认识生字、积累词语、运用语言的起步阶段,学生要识记、储备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为之后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1.基于有趣,看图猜记生字。

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利用插图,把抽象的生字形象化,从而强化识字效果。《小蜗牛》一课是部编版教材中第一篇生字没有全部注音的课文,课后习题中也第一次提出“在图画的帮助下猜字”的识字方法。教学时,先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引出词语“小蜗牛”及图片,借助图片说一说怎么猜出“蜗”字,初步建立起“看图猜字”的概念;接着在学习课文段落时,继续借助“看图猜字”的方法,对比插图猜出“芽、莓、蘑菇”等字。最后,在教学“小壁虎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时,对于“爬”字再次借助图片来形象记忆。“小婴儿巴着地面向前爬”“小乌龟巴着地面往前进”“小熊猫巴着竹竿向上爬”等图片一出示,很快就猜出“爬”,也明白原来“爬”就是爪子巴着某样东西往前进。识字是积累的基础,借助插图,不仅让枯燥的识字变得有趣,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方法,学有所得。

2.立于有效,借图积累词语。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小的船》,课文就配有一幅插图: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船上,与星星相伴,畅游蓝天。“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四组词语融入课文插图之中。教学时,先让学生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接着找出小诗中的四个词语,在课文插图中对应,指导朗读;然后关注到叠词魅力,与“弯的、小的、闪的、蓝的”对比,体会韵律感;最后学习用简单的叠词说“的”字词语,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知识点还在《项链》一课中得以巩固和延伸,“蓝蓝的大海、黄黄的沙滩、雪白雪白的浪花、快活的脚印、金色的项链”都能与课文插图一一对应。教学时,先聚焦大海的颜色“蓝蓝的”,从而带出文中其他表示颜色的词“黄黄的、雪白雪白的、彩色的、金色的”,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写颜色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同样是叠词也会有不同的构词形式,体会语言的丰富性。接着照样子说表示颜色的词,在模仿中积累语言。然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上颜色的词进行搭配,配图来说,如“金色的( ),雪白的( )”,感知搭配的合理。最后自由练说“( )的( )”。从单纯的叠词类发展到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的“的”字词语,真正达到语料积累的目的。

3.益于有用,用图识记标点。

标点符号天生个头小,一年级学生不太会关注,进而也分不清各种标点符号的样子。然而,标点符号的识记和运用,对之后的写话有很大帮助,是需要学生花时间、精力去记忆的。《青蛙写诗》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标点符号。教学时,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逗号、句号、省略号的形象与自己熟悉的蝌蚪、水泡、水珠关联起来,用“小蝌蚪的脑袋( ),尾巴( ),就像( )。”“水泡泡( ),就像()。”“小水珠( ),就像()。”练习说话;接着编成儿歌“蝌蚪甩尾变逗号,水泡圆圆像句号,六颗水珠连一串,它就叫作省略号。”带领学生边读边做,巩固记忆;最后开展游戏,将插图、标点、名称打乱,请学生一一配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有了插图的帮助,陌生的标点符号变得可爱起来,也更容易识记和运用了。

二、理插图把握文脉,发展语言

部编版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水墨画风格的插图,或单图嵌入式排版,或一图一文对应排列,针对长课文,还编排多幅插图。教学时,可巧妙地借助插图,概括课文大意,梳理课文脉络,发展语言,训练思维。

1.借助单幅插图,说好故事大意。

《乌鸦喝水》是一年级教材中为数不多的只配一幅插图的课文。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正在想办法喝水的乌鸦,只见它站在瓶口,展开双翅,小心翼翼地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眼里充满了期待。教学时,先从插图入手,引出课题;再从课题出发,聚焦“喝水”,梳理出课文的脉络“找水喝—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然后借助插图,结合课后习题,说一说乌鸦用什么办法喝着水;最后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个故事,感悟乌鸦的聪明。有了插图和课文脉络,像是给一年级学生搭建起说话的阶梯,他们就能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说故事大意了。这样层层递进的方法对学生概括课文大有帮助,也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内化语言,输出语言。

2.用好一图一文,落实仿说训练。

一年级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学生模仿说话的最佳范例,特别是配有图片和文字的,更是深受学生喜欢。《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表达对四季的喜爱之情。教材排版也是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一幅插图配一节小诗,看看图,读读诗,最适合刚入小学的学生。诗中“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是学习的重难点,叠词的运用让儿歌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音韵美,也在内容上丰富语言的内涵。教学时,先借助插图,找到“尖尖的草芽”“圆圆的荷叶”和“弯弯的谷穗”,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指导朗读;再聚焦春天这一小节,模仿说词,春天除了“草芽尖尖”,还会有什么,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桃花红红”“蝴蝶飞飞”“柳条长长”“河水清清”等好词;最后,请学生分别为这些词配上一幅画,还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抓住叠词这一语言特点展开教学,借助插图,运用诵读、品味、联想、仿说等教学手段,感悟叠词魅力,符合低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特点,不仅能培养语感,有助于初步的语感建构,也更有效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从语义走向语用。

3.厘清多图顺序,把握文本脉络。

部编版一年级教材《小蜗牛》《小猴子下山》《咕咚》《小壁虎借尾巴》这4 篇课文,连续多图,文本新颖。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全文配有6 幅插图,它们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仔细琢磨,6 幅插图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它和文章一样,是有迹可循的。教学时,在学生数清插图数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将打乱顺序的插图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无论是按不同地点来排序,还是按遇到的不同动物来排序,甚至是根据小壁虎的尾巴长短来排序,都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厘清了图序,就厘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把握了故事的脉络。接着,给插图标上页码,并配上文字,课文就变成了绘本的形式。长长的课文瞬间变短,每页上有好看的图,有生动的文,不仅降低阅读压力,提升阅读兴趣,而且排序活动是学生真实的语文实践,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蕴含着思维的过程。

三、借插图分层表达,提升思维

《课标(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与部编版教材关注思维的编排特点不谋而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要从一年级开始,由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个短语、句子,逐步螺旋上升。

1.运用课件补插图,关注语感图式。

很多课文都会有留白,留白是非常有用的语感图式。从阅读角度看,有助于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体会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表达角度看,有助于学生揣摩行文节奏,提升语言运用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小蜗牛》一课,在读了“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这话句后,要理解“长满、碧绿碧绿”等词的意思,让一年级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显然表达不清。这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光秃秃的小树上添叶子,五片、十片,二十片,直到添得密密麻麻,“长满”一词便呼之欲出。这密密麻麻的树叶又是什么颜色呢?顺势提供浅绿和碧绿两个调色盘,丰富视觉表象,请学生来选颜色,并尝试自己去涂色,从而明白“碧绿碧绿”就是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的,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语言。趣味横生的“插图留白”点燃一年级学生的研究热情,用实践活动诠释词语,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形象的画面,为深入理解课文夯实基础。

2.动手实践玩插图,发展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撇开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需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语言,提升思维,很多时候插图就是最好的情境。《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全文只有一幅插图,但这一课的重点“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小狗画梅花。”和难点“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画成一幅画。”就可借助这幅插图来打通。教学时,先出示雪地插图,用眼睛观察雪地里的各种脚印;然后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取出信封里的四个小动物图片,放到雪地插图上摆一摆,确认脚印主人的身份;再请一组四人小组上台扮演这四个小动物,现场掩饰四个小动物是如何在雪地上作画的;最后台下的学生根据现场作画来数步子,并顺势换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整个教学,紧紧抓住插图这一有力又有趣的教学工具,通过观察、表演等方法,活用插图,让学生始终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产生真实的活动体验,展现出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过程,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地。

3.巧借插图作阶梯,学习有序表达。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不仅相互依存,还相互作用。要把思维结果传递给他人,就必须将思维结果转换为外部语言。思维的明晰性体现为语言的准确性,思维的条理性体现为语言的连贯性,思维的形象性体现为语言的生动性。一年级的语言表达重在说话训练,如何让学生说得准确、连贯,甚至生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梯度地分层设置学习任务,注重思维的过程,学习有序表达。以《小蜗牛》一课为例,美丽的夏天,不光有碧绿碧绿的叶子,鲜红鲜红的草莓,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呢?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用上“( )的( )”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然后当一当小蜗牛,借助三个句式“妈妈,小树长满了_____。”“妈妈,____结满了_____。”“妈妈,__________。”,分层试着把看到的告诉妈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插图有序观察,借助插图有序阅读,借助插图有序思考,借助插图有序表达,由易到难,螺旋发展,层层深入,积淀语感。

总之,教材中的插图身板小,作用却很大。它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照亮学生的心灵,启迪思维,激发表达,提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继续挖掘教材插图的价值与意义,让插图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更为巧妙地与文字内容结合,更为深入地洞察教材编者配置插图的用意,更为精准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努力发挥出教材插图的最大功效。

资料存盘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次于教材本身的“第二种语言”,对提升儿童的识字、阅读、表达等能力有很大帮助。纵观部编版教材,不难发现,插图编排改变人教版教材图文分离、上文下图的规整模式,而将水墨画的插图作为背景,图文交融,情景相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更像是连环画、故事书。学生学课文,就像幼儿园时读故事那样亲切,没有陌生感。

1.从插图的数量来看,它是不容小觑的重要学习资源。一年级上下册,共有插图百余幅。几乎每一课都配有插图,有些甚至一连配上好几幅。插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拼音、识字,而且还能降低阅读难度,使长长的课文变短、变有趣,读起来更容易。

2.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它承载着核心素养的阶梯上升。《课标(2022年版)》新增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部编版教材中很多语用的元素都融在插图中,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插图更为丰富。看图猜字、借图说句子、看图认识标点等,从拼音到字,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子、课文,都离不开插图的帮助。而且插图的运用不是一次就够了,它往往贯穿于整篇课文,有时甚至可以将几篇课文关联起来,语用知识一点一点渗透,螺旋上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吃透教材,系统地教。

猜你喜欢

叠词课文教材
妙用叠词我来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