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者》的创新表达与价值再造

2022-02-08王超琼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节目文化

王超琼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各类电视节目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室内外真人秀节目、体育类竞技节目、音乐类选秀节目及网络综艺节目等多元化的快综艺大量涌现,它们的共同点均为“快”。但是,从2016年我国开创本土化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至今,综艺类文化节目以井喷态势呈现。在娱乐快餐式电视综艺节目霸屏的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成为业界一股清流,展现出新的面貌。《朗读者》的火爆,有助于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突出重围,牢牢占领思想宣传文化阵地,用更响亮的主旋律、更强劲的正能量,不断激发全民文化创新的活力,激励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1]。快综艺时代背景下,文化类慢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值得思考,这也是《朗读者》获得成功的关键,更是之后电视节目发展的风向标。

1 《朗读者》的叙述视角

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开创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叙事的新模式。《朗读者》的多元化叙事模式是其亮点和价值的核心,包括多元化、宽领域的叙事参与者,多维度和体验合一的叙事接受者,叙事时间与空间呈现跨媒介叙事的表达[2]。就目前上映的《朗读者》而言,其节目的叙事模式大多数是不同身份的人物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他们可能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也有可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通过文字传达所要讲述的情感故事,纪念他们心中难以忘怀和难以割舍的人与事。因此,多元化、宽领域的叙事者参与其中通过朗读文学文本讲述其情感故事,正是《朗读者》电视节目的叙事文本。

普通群体用文学文本讲述其不普通的故事,传情达意。或许能用身份或地位去界定一个人,但这一定是片面的,因为对一个人的界定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其人生价值去衡量。很多人可能生而平凡,但他们实现的人生价值使其变得不再普通和平凡。例如,《朗读者》中果爸果妈一家原为幸福且平凡的家庭,但13岁女儿的意外离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在得知女儿无生命迹象后,他们第一时间商议捐赠女儿的器官,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活下去,也希望女儿的生命能够得到延续。他们还向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赠了大病医疗保险,一对平凡的父母因其善举而变得伟大。又如,在《朗读者》中,中国人民解放军65307部队战士司崇昶讲述了其战友申亮亮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牺牲的故事。他们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孩子,也是每个母亲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战士,用行动展示了中国军魂。这些普通且平凡的群体,用文学文本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故事。

特殊群体用文学文本讲述其特殊的故事,传情达意。特殊群体本身可能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威望,其用文学文本讲述故事可以让观众看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王亚平、郎平、康辉、许渊冲老先生等,这些人都是值得学习的时代楷模。例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十年如一日在航天中心坚持训练,用坚守与执着追寻着自己的飞天梦,希望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女排教练郎平用坚守带领中国女排再创佳绩,希望将女排精神和女排力量延续下去;央视主持人康辉,一个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一个严肃的新闻主播,提起家庭和母亲时也会像寻常人一样感性,而没有一张与母亲的合影成为其一生的遗憾;“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老先生,用一生去完成一件事情——翻译,当再度提起1939年翻译的第一首诗《别丢掉》时,许老仍是热泪盈眶,或许这正是他毕生所做之事的价值与意义。这些特殊群体用文学文本,讲述了特殊的情感故事。

2 《朗读者》的讲述模式

相较于其他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并未陷入对文本、文字的单一化朗读,也未陷入诗歌典籍的“大雅”之中,而是通过影像纪实性的讲述模式和现场朗读式的讲述模式,实现情感的输出与文学的传播。

2.1 影像纪实性的讲述模式

节目中纪实影像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直观性,提高了故事可信度。例如,安文彬老先生在讲述香港回归的故事时,《朗读者》通过纪实影像呈现了那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贾樟柯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在荧幕上展示了其所拍摄的影像资料,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其影像的风格和魅力;南极科考建设者们在朗读时,节目荧幕上展示了自1984—2017年有关于南极科考站建设的新闻性纪实影像资料;《朗读者》还通过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郎平作为中国女排主力奋战比赛和作为教练指导中国女排训练的故事,展示了郎平一生为中国女排和中国体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2.2 现场朗读式的讲述模式

在《朗读者》中,现场性朗读的融入,一方面可以释放嘉宾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感受文学、文字的魅力。例如,主持人白岩松在《朗读者》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朗诵了自己原创未谱曲的歌词《长大回家》,并将此篇献给所有人的故乡和已经成为你故乡的同学们和伙伴们;导演贾樟柯讲述了自己与家乡的故事,朗读了《贾想Ⅱ》的文章节选,并将此篇献给所有给予自己人情的故乡人,他将充沛的告别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朗诵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演员江一燕讲述了其支教的故事,怀念起自己的老师,朗读了陈忠实老师的《晶莹的泪珠》,并将此篇献给最亲爱的章燕老师和在大山里的孩子们。

3 《朗读者》的制作模式

3.1 主持人

一个好的主持人是一档电视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董卿在《朗读者》中首次担任节目制作人,以其端庄大气的主持风格、高超的现场把控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实力圈粉,这也是这档电视节目的亮点。董卿肩负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主持人串联整档电视节目,另一方面访谈嘉宾。在访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董卿对每一位嘉宾都做足了功课,而且董卿在采访时会切换视角,情到深处会潸然泪下,这些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走心的制作促使这档电视节目取得了成功。

3.2 嘉宾

在《朗读者》中,嘉宾比较多元化,不仅有名人,还有一些素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这也是《朗读者》的艺术特征之一。例如,《朗读者》中的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主持人白岩松、康辉,作家曹文轩、毕飞宇,导演贾樟柯、宁浩;平凡人果爸、果妈,演员李立群、姚晨、周迅,还有王亚平、郎平等在其他领域的突出人物。他们身上都具备榜样的精神,他们站在不同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情感故事,用心朗读,让观众去了解那些背后的故事。

3.3 舞美

《朗读者》在灯光、配乐、舞台装饰、剪辑、字幕、专家访谈等各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可谓是大手笔、高投入。《朗读者》巧妙地将视听元素进行融合,在朗读者朗读时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感官刺激,使观众与朗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3.4 舞台空间设置

相较于其他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舞台空间的选取和设置。主持人说完开场白后,邀请嘉宾进入一个封闭的空间进行访谈,利用一扇门将舞台空间一分为二,舞台空间一面是开放性的,另一面是封闭性的。封闭性体现在给嘉宾留出一个相对隐私的空间,使其易敞开心扉;开放性体现在嘉宾敞开心扉后走出封闭空间,表达内心情绪,既具有仪式感,又将朗读者的情绪和情感推向了高潮。

3.5 线上线下录制

《朗读者》利用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模式录制节目,在各地设置朗读亭。朗读亭在书籍和朗读者之间架起了聆听心灵的桥梁,24小时全天开放,在云南大学、橘子洲头、北京后海等多地都有设立。人们可以走进朗读亭,读出自己的心声,讲述自己的故事,传达自己的情感。其中,两台专业摄影机和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全面封闭性收录朗读者的朗读过程。而且,节目组还挖掘线下朗读者,将其邀请到节目录制现场。第三季《朗读者》已经实现了空间上的突破,从演播室的录制空间移置到了户外空间。例如,《朗读者》节目组来到成都武警警官学院实地采访了学员达瓦卓嘎,真实呈现了其训练的过程;还有在王亚平执行“神十三”任务前一个月,《朗读者》节目组来到中国航天员中心对王亚平进行了专访。

4 《朗读者》的传播策略及艺术表达

这档以“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为设计理念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风向标,真正做到了“慢下来、用心做”的初衷与使命。《朗读者》节目播出后,不仅口碑、收视双丰收,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如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2017年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年度匠心制片人”“盛典作品”等。成功的背后既有值得后者学习的方向,又有其需要突破的瓶颈。无论什么身份、年龄的大众均给予《朗读者》一致好评,构成了我国电视荧幕罕见的景观,《朗读者》真正满足了观众对文化传播和影视美学的双重审美期待。

4.1 传播策略

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综艺节目市场中已经形成了新的品牌传播标识。《朗读者》以其独特的传播策略提升了电视节目的价值与内涵,其不仅在央视进行传播,还利用大量媒体和平台进行了多领域、大范围的宣传,新浪微博、人民日报社、央广网等都进行了有关《朗读者》的宣传[3]。“线下朗读亭+线上转播”的传播手段,使得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提高了观众和朗读者的参与度。例如,朗读亭的投入使用,使观众可以在封闭、私密的线下实体场景进行有声语言的表达,节目组把人们在其中朗读的场景剪辑成录像资料,并将这些素材应用到节目中,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关联。朗读亭是《朗读者》节目场景的延伸与节目传播范围的拓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传播文学、传递情感的通道,使得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形成了完美互动,激发了观众观看与参与的积极性,也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在线上,《朗读者》节目使用微博、微信、喜马拉雅等平台进行传播,实现了电视端、移动端、电脑端的多端联合宣传。同时,《朗读者》切合当下观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对节目中的一些经典影视片段和励志话语片段进行混剪,呈现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拓宽了其传播路径。这些传播方式都大大增强了现场观众与线上观众的互动参与感,观众不只是聆听者,还是故事的讲述者和活动的参与者,这不仅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吸引了无数的新粉丝,还进一步增加了忠实受众的数量。

4.2 艺术表达的辩证呈现

《朗读者》的艺术表达核心是将“大小与情”巧妙结合,“大小”指的是小人物和大时代,“情”便是情感的指涉与表达[4],以此达到“发乎情,止乎于礼”的艺术效果。例如,潘际銮院士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说他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将小人物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以此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巴拉格宗村落的筑路人斯那定珠小时候因家乡与城市路程较远,错过了治疗眼睛的最佳时间,长大后斯那定珠凭借其无畏的奉献精神克服了层层险阻,用10年时间修筑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这不仅是一条全长35千米、海拔750米的柏油公路,更是少数民族走出来、实现民族大团结的一条路;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成功着陆,在出舱时杨利伟说的唯一一句话是“我感觉非常良好,我们的飞船非常正常,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在那个伟大而光辉的日子,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终于实现,这对于中国、中国的航天事业、宇航员杨利伟而言都是一次飞跃。这种辩证的艺术表达,增强了节目的丰富性,给予了观众更多的启迪和思考[5]。

5 结语

《朗读者》不仅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景观,也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的一个风向标,它给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与范例[6]。《朗读者》通过对叙述视角、讲述模式、制作模式、传播策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传递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唤醒了观众心中的文化记忆符号,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自信,展现出强大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潜力。

猜你喜欢

朗读者电视节目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