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2022-02-08李文辉
●李文辉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州 510110)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开辟了专门章节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新时代图书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 图书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人文观照和省思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世界各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球成为地球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目前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传统的疆界地域无法阻挡空气、水、土壤污染和病毒的传播,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包括生态文化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是图书馆的应有之义和文化自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就在其生态环保图书馆网站首页“我们的话”里,开宗明义地指出:“生态环保图书馆就是我们图书馆学科、图书馆事业既体现国家意志又跨越国土疆界的关于全人类共同家园共同命运的宏大叙事。”[1]
1.2 是新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重大使命和社会责任
公共图书馆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引领者、行动实践者、示范倡导者,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是新时代赋予公共图书馆的重大使命。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力争到2030年永久保护地球及其自然资源。为此,2015年国际图联(IFLA)发布《工具包:图书馆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明确了图书馆界的生态使命。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10年年会闭幕式上发出了倡议书《珍惜环境资源,建设节约型图书馆》。2016年环境保护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指出“加强生态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为新时代图书馆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命和社会责任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1.3 是补齐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环保素养现实短板的需要
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存在环保素养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需要培育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图书馆是能很好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的载体,能提升所属社区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熟悉度,提升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参与度。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显示,仅有9%的居民(15~69岁)具有环保理念并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仅有40.4%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日常行为与全球变暖有关。2020年生态环境部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也显示,在践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产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分类投放垃圾等行为领域,仍存在“高认可度、低践行度”的现象,比如“购物时自带购物袋” “关注环境信息”“购物时选择污染程度低的绿色产品”的践行度分别只有48.4%、45.9%、38.5%[2]。对比2014年出现在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问题, 已经过去6年了,但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公众对环保的认可和践行仍是“两张皮”,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任重道远。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一个不懂得爱护生态环境和善待生灵的民族决不能称为具有伟大文明的民族;一个没有生态知识和生态伦理责任的人决不能称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可喜的是,2014年环境保护部就认识到了图书馆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发挥图书馆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
1.4 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优势
图书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是主体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用户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承担教育责任,具有全民性、公益性,让人信赖,是社会教育最活跃的主体之一。其次,具有信息资源优势。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保存者和传播者,保存了人类生态文明经纬线上的历史,囊括了人类生态文明成果,有丰富的文献信息[3],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献保障,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再次是环境优势。图书馆有良好的实体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人文环境,馆舍生态环保,学习氛围浓厚,潜移默化地传播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友好地对待环境,养成绿色的行为方式和消费方式。
2 图书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
2.1 示范倡导者
进入新时代,图书馆的地位日益彰显,各级政府愈加重视,纷纷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的图书馆往往成为各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生态环保节能理念贯穿其中,环保新材料、节能新技术得到运用,发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标杆、宣传倡导的作用,是开展公众生态环境教育的生动素材。其中涌现了一批典型模范馆,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20年获得国际图联绿色图书馆奖;深圳宝安中心图书馆获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认证的公共图书馆;浦东图书馆新馆采用东西立面外循环双层呼吸式幕墙及竖向石材百叶遮阳系统;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和德清县图书馆在莫干山景区旁建设的“民国图书馆”,都是利用废旧厂房改建成的主题图书馆。这些节能低碳、环保节约的模范图书馆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一些新馆建设贪大求全求多求洋求时尚、存在浪费污染的鞭挞。
2.2 教育引领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教育、传播文化和提供信息的有力工具。”[4]老一代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在《美国公共图书馆之精神》一文中,认为图书馆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所谓公共教育之一部者,非谓图书馆为学校教育之一部,佐学校以达教育之目的;乃谓其在教育之功用、责任与目的,均与学校相同”,“然则图书馆教育,苟善用之,其影响于社会于人生者,且甚于学校”[5],详细说明了图书馆开启民智的作用。吴建中提出,第三代图书馆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多元素养”的概念[6]。图书馆作为公共教育机构和终身学习的场所,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培养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的重任。通过生态文明馆藏建设、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活动、空间和人文环境再造、服务方式的潜移默化,传播生态文明信息,引导生态文明行为,树立生态文明道德,使公众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2.3 行动实践者
图书馆在日常运营、资源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践行低碳、环保、节能理念,担任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高效的绿色服务。如馆舍建设科学选址,适应自然,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运营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利用,使用新能源作为动力,水电、纸张厉行节约;馆藏尽量采购印有无酸纸标识的图书,实现联合采购,通借通还;利用新技术实现自动排架、识别、借还,推动云阅读、共享阅读、信用阅读,开展文献传递远程服务,节约人力成本,减少交通出行。
3 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
我国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涌现了一批模范馆,探索了新路子,活动形式多样,但是也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
3.1 重视与粗放的困境
一些图书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参差不齐,重视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容易陷入人走政息的局面。重视的时候给编制给资金,设立专门的环保生态部门,但过一段时间又裁撤合并部门,人员难于补充,工作难以为继,没有持续性,组织活动临时搭团队凑台子,无专责环保工作人员,影响活动效果。据调查,大部分图书馆没有成立专门从事生态文明工作和研究的机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零星分散在办公室、读者活动部、物业科、研究辅导部等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也缺乏专项经费支持,仅在生态环境主题日做一些应景宣教。
3.2 热闹与效果的困境
看似生态文明建设宣教活动丰富活跃,但是缺乏创新,陷于虚化弱化表面化,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宣教效果差,公众参与度低,难以培育出利己利他利生态的环境价值观。有些公众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或仅冲着奖品礼品等实惠而来,践行度不高,对生态环保停留在口头上,未付诸行动,甚至在环保展会上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生态观淡薄,缺乏环保意识和知识技能。个别图书馆宣教活动本身就没有秉承环保节能、减排降碳、循环利用的原则,精心设计价格不菲的展板,器材、资料随意丢弃损毁,给读者受众不好的示范,没有承担起环境素养教育的重要责任。图书馆环境教育整体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影响不大,效果一般。
3.3 合作与独斗的困境
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与政府有关部门(比如生态环境事务主管部门、公共文化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兄弟图书馆、生态环保组织息息相关,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目前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形成协作效应,图书馆多是单打独斗,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示范馆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经验没能通过总结、分享、升华,在业内传播,各自为战,缺乏联合协作。图书馆与环保公益机构、环保行业组织合作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交流共享、互相交融。
3.4 收藏和利用的困境
不少图书馆仅满足于采购生态环保信息资源,没有开发和利用,缺乏深层挖掘能力,零敲碎打,不成体系,缺少权威的生态文化信息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重藏轻用,对公众的生态文明需求缺乏研究调查,推出的信息产品缺乏亮点,吸引力不够,敝帚自珍,孤芳自赏,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缺乏专业运维人员,更新升级缓慢,内容呆板,粉丝读者数量少,访问量少,门可罗雀。理论研究薄弱,不能为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图书馆学大家程焕文教授曾经风趣地说:高校图书馆做一件事可以写十篇论文,但公共图书馆做十件事可能还没有一篇论文。这正是公共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的生动写照。图书馆不能只当“信息的看门人”,更要当“生态文明素养的代言人”,构架公众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桥梁。
4 加强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4.1 高度重视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战略站位,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宽广视野,推动图书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图书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与其所起的社会作用密切相关,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刻体认到生态文明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科学论断,抓住历史机遇,明确图书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定位,适应时代变化,将图书馆建设成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4.2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推进图书馆体制改革
新时代知识与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要求图书馆以开放、敏锐的姿态迎接挑战。传统图书馆封闭、静态的僵化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代的图书馆必须遵循图书馆发展的规律,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图书馆的体制改革,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活力。有条件的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设立生态文明管理岗位,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开发、环保宣教、学术研究工作;加强与文化、环保、教育等政府部门合作,加强与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社会化合作,加强与上下游技术设备资源供应商的合作,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合力。大型图书馆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示范馆建设,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馆联盟,制订行动纲领、工作计划,共享资源,建立标准体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可参考国际图联设立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和项目,以推动全国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
4.3 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效果
第一,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征文、讲座、论坛、知识竞赛和图书漂流、图书交换、共享阅读、环保真人秀、环保COSPLAY、绿色徒步、环保电影等活动,营造生态环境氛围,打造宣教品牌。第二,日常宣教和主题宣教结合。建立长效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大宣教力度,使宣教工作日常化,并与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读书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日重点宣教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行之有效,注意引导公众,增强其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第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在利用宣传手册、荐书推介、屏幕展示、环保标识等方式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优点,使用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推送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节能环保实用技能等信息,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4.4 加强生态文明环保信息开发工作
生态文明信息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没有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是要加强生态文明信息资源的采购、上架工作,大力采购生态文明主题出版物,做好生态环境类文献保障,开设特色阅读空间或专架。二是要开发利用好港澳台、外文期刊。生态文明已深入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不再仅仅局限于环保专业期刊,也散见于各种非环保专业期刊。港澳台及国外期刊因其敏锐的触觉、前沿的视角、独特的切入点,常常蕴含了时尚、前沿、新颖、科学、趣味的环保信息遗珠,需要深入开发,去粗取精;从文化安全角度去伪存真,为读者奉献真知灼见的环保信息;开辟专栏或电子期刊作推介,以促进生态文明信息资源利用。三是利用现代信息开发技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海量数字化出版物里生态文明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可借助现代信息开发技术,通过开发脚本程序进行自动搜索、收集、发布,以节省人力,这也是环保节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