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华阴老腔”的现代演绎*

2022-02-08

图书馆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华阴老腔皮影戏

闫 毅

0 前言

渭南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渭河、华山(秦岭)在渭南交汇,共同孕育着华夏民族和中华文化,其中传统戏曲是渭南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在渭南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戏曲就有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华县皮影戏、富平阿宫腔、同州梆子、合阳提线木偶戏、合阳跳戏、渭南碗碗腔等8项,渭南是当之无愧的“戏曲之乡”。

华阴老腔的发源地——渭南市华阴市(原华阴县)双泉村,处于秦晋豫三省结合部,洛(河)渭(河)黄(河)三河交汇处,东临天下军事要冲潼关,南依“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居于汉唐中原通往京师长安的航运要道——西汉漕渠之首。双泉村东北有一处“走马楼”,过去是守边驻军阅兵操练的地方。村子西边是著名的西汉京师粮仓遗址,据《华阴县志》记载:“京师仓又名华仓,一面依山,三面临崖,地势高敞,形势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1]北宋钱易撰《南部新书》描写了当年双泉村热闹繁华的盛况:“旅社排比,竹林周遮,茶烟酒帘,夹路相望,四达之墟也。”[2]正所谓:“屯营扎寨,必有操戈习武之举;仕官之府,必有精神享受之需;祭祀之地,必有文化意识之风;胜览之地,必有喜歌善舞之民。”[3]正是这方水土养育了华阴老腔这方戏。

1 追溯历史寻根——华阴老腔的“三次自然演变”

历史上的华阴老腔曾经历过三次“自然演变”,每一次演变既有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驱动,也有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倒逼”。

1.1 从“拉船号子”到皮影戏

关于华阴老腔起源,有4种说法:“拽船说”“兵营说”“孟儿说”和“拍板腔说”。

“拽船说”认为汉唐以来,三河口的船工们在运送皇粮货物时,常常一边喊着拉船号子,一边拍击船板,一人领、众人和。这种“拽船号子”便是老腔产生的声腔基础。今天老腔声腔中的“拉坡”调,即为“拽船号子”演变而来,打击乐中的“檀板”(槐木制,击节用)则应为“船板”的误传。“老腔音乐正是在拽船号子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一唱众合的说唱艺术,再依托皮影表演,慢慢形成了一个剧种。”[4]

“兵营说”认为,双泉村是西汉京师粮仓所在地。当年戍守粮仓的士卒们为解决枯燥的军旅生活,便在自娱自乐中逐渐形成“老腔”加“皮影娃娃”的演唱形式,后来流传到了民间。“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现存老腔剧目多以三国、列国、唐宋时期的题材为主,内容多以描写宫廷斗争和军事征战为主,很少涉及民俗或爱情主题,是“兵营说”的主要理由。

“孟儿说”在当地流传甚广。据传清代湖北老河口有一位名叫“孟儿”的说书艺人,沿途乞讨,路经华阴县双泉村,被张家祖先收留。“孟儿”为报恩,将说唱技艺传给张家。因“孟儿”来自湖北老河口,故称该声腔为“老腔”,此说多少有为“家戏”做辩护的意味。另一种说法是,张家原本认为皮影是“隔帘子说书”,不属于下九流。不料,清同治年间,张家有位叫珠儿的赴京应试,有人告其出身戏子,被取消应试资格,为了辩解,才有“孟儿”传戏之说。

“拍板腔说”认为,以前并无“老腔”之名,因为当时这一剧种演唱时不用乐器,仅用木块拍击船板击节,因而得名“拍板腔”。为了与当地一种起源于明、流行于清的碗碗腔相区别,人们就把唱腔细致幽雅、婉转缠绵的碗碗腔称为“时腔”,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拍板腔”称为“老腔”。现在渭南地区还有碗碗腔、老腔两个皮影剧种,老腔皮影主要流传于华阴、潼关一带,碗碗腔皮影主要流传于华州、大荔一带。

相比而言,“拽船号子说”更符合艺术起源的一般规律,但它何时变成了双泉村张氏家族的家戏,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1.2 从家族戏到大众戏

所谓家戏,就是以世袭制方式只向家庭内部男性成员口传心授,禁止向外人演出,剧本更是高度保密。据说为了防止他人偷艺,传戏常常在“地窖里”进行,颇有些神秘色彩。

随着张氏家族成员增加,要想将老腔继续束缚于家族内部非常困难。在市场需求与生存压力的共同驱动下,老腔开始以班社形式对外演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育了大量戏迷。戏迷们想看戏只能通过“订戏处”预约。“订戏处”是老腔为适应市场化发展形成的供需联络处,多设在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的茶馆,主要负责推荐戏班、签订协议、安排演出日程。

据老艺人回忆,张家最早的社班主叫张坤儿(约1845-1925),手工很深,以表演生动形象见长。之后是张怀英(约1853-1923),因能熟练表演老腔、时腔,人称“双下索”。接着是张小六(1863-1948),有文化,能将其他剧种剧目移植、改编为老腔剧目,所以常演新戏、耍戏、怪戏,号称“天外戏”。20世纪初,有张五常(1901-1953)、张玉印(1902-1949)、张志英(1913-1972)等3个戏班。1950年后张全生组建新生社,后合并为华阴县革新皮影社。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是张喜民(1947-)班社。

1.3 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形式

老腔皮影戏原称“五人忙”,由前手、签手、后槽、板胡手和贴挡等5人组成,每人同时操作数种乐器或道具,相互配合默契。装台是表演皮影戏之前的第一项工作,当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十长八短、六合宽板、八页芦苇一卷、六条长绳一挽、两张桌子和板凳,一个钁头拿当面,搭台子的事你甭管。”老腔艺人张拾民至今还保留着金庸先生观看自己表演的皮影戏后,在亮子上的题字:“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推动戏曲“三改”(改人、改制、改戏)。华阴县(现华阴市)以老腔艺人张全生为首,成立“老腔皮影革新社”,扩大演员阵容,相容时腔、老腔两种声腔,以皮影、木偶两种形式演出,在组织方式、人员构成、演出剧种上有了许多新变化。1956年老腔《借赵云》搬上大舞台演出,取得很大成功[5]。这些变化属于戏剧演出形态上的变化,没有改变老腔艺术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没有改变老腔作为全国不知名小戏种的生存状况。

2 拓展空间求存——老腔艺术的“三次转型发展”

华阴老腔的“三次转型发展”是一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指导下,在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推动下,老腔由地方小戏种蜕变成为享誉全国的“华阴老腔一声吼”。

2.1 文化馆干部主动作为,让老腔“活”下来

有导演背景的原华阴县文化馆党安华是推动老腔第一次转型的关键人物。2001年的一天,张喜民的戏班在城郊唱戏,党安华陪朋友去修葺舞台,只见台上皮影短兵相接,热闹非凡,可台下冷冷清清,只有3个观众。党安华掀起“亮子”,本想告诉张喜民:别唱了,台下没人。谁知顿时“惊呆”,只见前声张喜民怀抱月琴,仰头高歌,签手、后槽、上档、下档每人手中四五种“家伙”,唱念做打、吹拉弹唱,酣畅淋漓。隔着“亮子”根本无法感受到那种“震撼”。党安华意识到,与其把皮影戏呈现给观众,不如展现“亮子”背后原生态的表演现场。经过反复做工作,老腔艺人同意撤掉“亮子”试一试。为强化舞台效果,党安华精心安排演员站位,艺人们或坐在凳子上,或站立,或席地而坐,展示着富于夸张色彩的旱烟袋、大海碗和作为乐器的长木板,特别是将长木板换成长板凳,使“砸板凳”成为老腔艺术的独特符号。有一次老腔在北京人艺彩排,当张四季举起长条木凳冲向台前,和着节奏用“惊木”猛烈敲击时,正是“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4],连人艺的演员都看傻了眼。

2.2 社会力量积极弘扬,让老腔“火”起来

华阴老腔的第二次转型以走入话剧《白鹿原》为标志。2004年初,老腔到西安为省两会代表演出,著名作家陈忠实受到强烈震撼,陷入思索:“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6]第二年,陈忠实把老腔班社推荐给话剧《白鹿原》导演。当其需要关中民间歌谣配乐时,陈忠实几乎本能地想到几句流传甚广并能表现关中质朴民风的歌谣:“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于是,《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成为话剧《白鹿原》的主题曲,老腔艺人悲怆、粗犷的唱腔,随着话剧《白鹿原》震撼了全国观众。2012年8月3日,《光明日报》用一个彩版,配上演出图片,推出陈忠实的文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华阴老腔的第三次转型是与摇滚乐“混搭”。当青年歌手谭维维希望找到一种充满摇滚气息的民间音乐元素时,历史久远的华阴老腔进入视野。2015年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中,谭维维与老腔艺人合作演唱的《给你一点颜色》,以民谣和摇滚乐“混搭”、传统与时尚结合的表演形式,引爆全场霸气夺魁。身为推荐人的崔健激动不已:“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教科书级的中国摇滚乐,或者是真正的中国民谣和摇滚乐结合的典范。”2016年谭维维与老腔艺人再度合作,携手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挟裹着春秋千年的岁月精华、周秦汉唐的刚烈霸气、秦岭黄河的粗砺狂放[7],点燃了全国观众的激情,成为当年春晚舞台最受欢迎的节目。

2.3 政府部门保护有为,让老腔“传”下去

为了让老腔艺术更好地传承发展,华阴市政府打造老腔保护传承和发展体系。2007年成立“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出台《华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意见》,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阵地、有师资、有活动要求,在双泉村建立起老腔培训基地,内设培训教室、传承馆、展示馆、展览馆、观众体验区等功能区,并以专项经费给予保障。2018年通过政府购买落实老腔演出经费12万元,2019年补助老腔创新排练经费5万元,2021年拨付老腔保护经费20万元。除国家每年给王振中、张喜民两位国家级传承人2万元传承经费外,华阴市级财政每年列支6.6万元,以固定生活补贴方式发放给11位老腔艺人。2016年央视春晚演出大获成功后,华阴市政府举行表彰会,为张喜民等老腔艺人颁发30万元奖金和“突出贡献奖”。

华阴市文化馆、老腔保护中心做好老腔艺术“守护者”和“经纪人”:一是系统收集、整理老腔资料,出版老腔书籍,加强老腔艺术建档保护、制度保护、影像保护;二是在老腔传承教学环节,将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的工尺谱改为简谱,提高了教学效果,为老腔艺术传承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三是强化活态传承、惠民服务,带领老腔班社上央视、渡重洋、进景区、下基层。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华阴市文化馆、老腔保护中心组织老腔艺人8次登上央视舞台,参加了猴年春晚、最美乡村行颁奖晚会、戏曲晚会、国庆晚会、丰收中国万里行、国庆特别节目《直播长城》、《中国中国》宣传片、《传承中国》等央视节目;受邀去美国、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演出;开展老腔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等演出活动150余场次,丰富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

3 传承文化铸魂——老腔艺术的“三大创新启示”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生存环境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濒临消亡的地方小剧种,如何在维护原生态条件下,推动其创新发展,学界存在分歧,实践领域走过很多弯路。华阴老腔追溯历史寻根、拓展空间求存、传承文化铸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特别是地方传统戏曲创新发展,产生了示范引领作用。

3.1 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展现老腔最原始的艺术魅力

老腔从说唱艺术脱胎而出,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具有剧史的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的独存性和音乐体系的自律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但自从变成老腔皮影戏之后,它与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等皮影戏或者沔阳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陆丰皮影戏等就没有了形式上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老腔艺术的独特性。

原华阴县文化馆党安华将老腔从皮影戏中分离出来,与其说是一种改革,不如说是让老腔回归到本真状态。例如,老腔将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具有独特的戏曲史价值;其主旋律船夫号子的音乐化,舞台动作的生活化,又见证了艺术源于生活。因此,让戏曲艺术回归传统、追寻农耕文明的精神动力,既能保护“原生态”文化,彰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能保护民族文化自信之根,彰显民族精神价值。

课题组成员在一次访谈中,国家级老腔非遗传承人张喜民讲述了在美国演出时的故事:2018年2月,张喜民班社应邀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等12个城市进行为期1个月的交流演出。第一次演出开始前,班社成员都认为美国人不会对老腔有兴趣,观众肯定都是华裔。不过,一个老腔艺人悄悄地掀开幕布,却发现座无虚席,大叫“全是高鼻子”。在犹他州杨百翰大学音乐厅演出结束后,掌声不断,艺人们连续两次谢幕。在美期间,老腔艺人还和著名音乐人吴蛮一起走进美国校园,为美国学生讲解老腔艺术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多次出国演出让老腔艺人重新认识了老腔艺术,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感、责任感。

3.2 厚置艺术发展沃土,激发老腔最强烈的生命活力

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始构建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投身到老腔艺术保护、发展和传承之中,给这门古老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

从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到作家陈忠实的话剧《白鹿原》,再到歌手谭维维的摇滚乐,从受到严格束缚的“家族戏”到敞开大门收徒的“社会戏”,从单一的、地域性皮影戏表演,到小说、电影、话剧、电视、报纸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老腔艺术的命运从“艰难的活着”到“持续的火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华阴市老腔保护中心直接管理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有8个老腔班社、85位老腔艺人,许多具备天资的年轻人也练开了嗓子,拜起了师傅。国内外各种媒体、机构、个人采访和邀约演出接连不断,党安华、白毛老汉(王振中)、张喜民等再也不用担心老腔艺术后继无人了。

3.3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老腔艺术惠及全民

中国文化多半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8]。老腔艺术产生于民间,一直随着社会变化发生着自然演化,但始终没有脱离农村这块培植其生长发育的沃土。华阴市政府、文化机构对此非常重视,采取3项举措推动老腔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将老腔等“非遗”发展列入黄河文化保护规划,做好老腔班社的“经纪人”,推动老腔艺术市场发展,不割断其市场之脐,不改变千百年来戏曲的哺育方式。近年组织老腔班社在全国20多个城市和大专院校演出,也赴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荣获中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金奖、全国民间艺术会演金奖等10多项国家或省级奖。

二是即使老腔艺人商演预约不断,但依然坚守社会效益,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老腔进乡村、进校园、进景区。2016年以来,组织老腔班社开展送戏下乡演出60余场次,走进华山、西岳庙、玉泉院、城市文化公园等景区表演老腔节目20余场次,为城关小学、药厂小学、卫峪中心小学、乐育学校等有文艺特长的学生辅导培训60余场次,面向社会开展的6期免费培训班共培养学员150余名。

三是传承中国戏曲“娱乐”与“高台教化”相统一的优良传统。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围绕扫黑除恶、党性教育、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的主题,先后创编《扫黑除恶》《不忘初心》《圆梦》《国安战士英雄汉》《扶贫路上》《人定胜天战疫情》等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凝聚乡村振兴、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精神动力的优秀作品。演绎出“老腔不老”的现代传奇。

猜你喜欢

华阴老腔皮影戏
唱首老腔给党听
我们来演皮影戏
老腔新韵绕梁来
浅析华阴老腔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老腔唱新歌
皮影戏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研究
华阴党建引领助脱贫